- 帝国幻象:俄罗斯“国家形象”变迁与他者视野
- 张建华
- 1472字
- 2025-04-03 17:47:57
一 横穿西伯利亚
乔治·凯南出生的年代,正是电报被发明和电报业兴起的时代。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乔治·凯南在12岁时就被安排到父亲所在的电报局工作,因此,他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后来,当人们问起他的大学在哪里读时,他总会回答:‘俄国’。”[4]1865年,西方联合电报公司(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mpany)提出要建一条穿越阿拉斯加、白令海峡和西伯利亚,直通欧洲的电报线路,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由于三分之二以上的线路位于俄国,俄国政府答应给予支持,并派了一位特派员和一艘军舰陪同调查。特拉维斯在《乔治·凯南和美俄关系(1865~1924)》一书中提到,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去俄国谈判电报线的问题时,正赶上俄国意欲出卖阿拉斯加,因此俄美电报业务成为“(阿拉斯加出售)谈判的转折点”[5],这一内幕从前鲜为人知。当时年仅19岁的乔治·凯南参加了电报线路勘测工作,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俄国土地。
虽然这条线路的重要性最终因大西洋海底电缆(Atlantic Cable)的成功建成而被掩盖,但对于乔治·凯南来说,这次探险却意义重大,使他逃脱了发报员的枯燥生活,与俄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探险过程中,乔治·凯南搜集了大量关于西伯利亚的资料。1868年1月到达圣彼得堡,在那里度过了整个冬天,并学习了俄语。勘测结束后,乔治·凯南取道欧洲回国。
1868年9月至1870年9月,乔治·凯南在《普特那姆》(Putnam)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西伯利亚露营》(“Camping Out in Siberia”)[6]、《与游牧的科里亚克人的帐篷生活》(“Tent-Life with the Wandering Koraks”)[7]、《堪察加的帐篷生活》(“Tent-Life in Kamchatka”)[8]、《北极光》(“Arctic Aurora”)[9]、《冬季北极之旅》(“Arctic Travelling in Winter”)[10]等文章。同时开始了以自己在西伯利亚的见闻为主题的巡回演说——这是当时最流行的宣传方式——西伯利亚独特的气候与自然景观、当地少数民族奇异的风土人情、乔治·凯南等人充满惊险的经历,都引起美国民众的强烈兴趣。1870年,《西伯利亚的帐篷生活:在堪察加和亚洲北部的科里亚克和其他部落探险》(Tent Life in Siberia,and Adventures among the Koraks and Other Tribes in Kamtchatka and Northern Asia)一书出版,这部引人入胜的游记成为乔治·凯南所有著作中最受欢迎和影响最持久的一部。1872年,美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还曾专门写信给乔治·凯南,表扬他的这本书,并说在俄国有许多人读过,而且喜欢它。[11]
1870年,乔治·凯南赴俄国高加索地区旅行,并在欧俄各大城市参观游历。东西伯利亚首府伊尔库茨克与圣彼得堡、莫斯科的文明程度令乔治·凯南赞叹,他将俄国政府对东北西伯利亚野蛮部落的扩张看作一种进步。这与当时美国公众舆论中俄国正面、积极的形象是一致的。正如1870年10月1日《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社论所言:“沙皇帝国不仅仅是一个王朝,而且是一种文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种普遍原则的体现与社会变革的希望。”[12]但是,与这些几乎完全来自想象的,非常抽象化的,甚至往往是言过其实的言论相比,乔治·凯南虽然也对俄国人民和政府怀有深切的热爱之情,但其演讲与文章大都来源于自己在俄国的经历或搜集的资料,介绍的内容也以俄国的风土民情为主,兼谈一些亲身感受。作为即使不能说是最早,也是较早对俄国进行实地考察和专门介绍的美国人,乔治·凯南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当时对俄国知之甚少的美国人关于俄国的知识,使得美国人眼中的俄国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总之,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乔治·凯南等人的推动下,美国人眼中的俄国已经逐渐从政府的朋友这一简单的、平面化的形象,转变为尽管依然遥远,但可窥其一鳞半爪的文明国家的鲜活形象。但是,在最初的两次俄国旅行及对俄国的介绍中,乔治·凯南对自然、民俗及民众的兴趣都远远大于政治。应该说,这一时期美国人对俄国的了解依然非常粗浅,美国人眼中的俄国形象还是相当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