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贵与李香香》
《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毛泽东文艺方向指导之下的人民诗歌的第一个珍贵收获,它在诗歌上成功的意义,就和《李有才板话》等在小说上成功的意义一样。《王贵与李香香》给人民诗歌开辟了道路,给新诗指出了新的方向。它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采用了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继承了人民诗歌的优良传统,在诗歌上最初实践了毛主席指示的为工农兵的文艺方向。它的出现是诗坛上一个划时期的事件,它出现后,人民诗歌中又接连出现了若干优秀的作品(如阮章竞的《圈套》《漳河水》、张志民的《王九诉苦》《死不着》、李冰的《赵巧儿》、戈壁舟的《把路修上天》等),民歌体的诗才成为新诗的主流之一,在这以前,很多人对民歌和民歌体的诗是重视不够的。因此,在人民诗歌中,在五四以后整个新诗创作中,《王贵与李香香》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一 思想内容的几个方面
《王贵与李香香》全诗内容表现的是三边民间革命和爱情的历史故事,它刻划了三边土地革命时期(1930年左右)农民革命斗争的真实面貌。在思想内容上,这故事显示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故事十分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封建土地制度下鲜明的阶级对比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农村的阶级地位是极端不平等的。地主阶级拥有大量土地财产,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农民却是穷困不堪,受着地主阶级的残酷的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如果我们要表现封建土地制度下的农村社会现象,这点是必须要表现出来的。《王贵与李香香》虽然用的文字不多,但把封建农村这种阶级不平等、贫富不均的现象表现得很深刻,很突出。“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穷人多来富人少。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那块地不属财主家?”“一个算盘九十一颗珠,崔二爷牛羊没有数。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沙,那一群牛羊不属他家?”十九年闹春荒的时候,在农民一方面是:“坟堆里挖骨磨面面,娘吃儿肉当好饭。二三月饿死人装棺材,五六月饿死没人埋。”在地主一方面却是:“窖里粮食霉个遍,崔二爷粮吃不完。”可以看到,阶级对比是极为鲜明的。从王贵的揽工生活,可以看出旧社会的雇农所受的痛苦是多么深重,也可以看出地主和长工之间是有那么大的悬殊:“大年初一饺子下满锅,王贵还啃糠窝窝。”“你吃的大米和白面,我吃顿黄米当过年。”
本诗对封建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表现得又是非常尖锐,这是通过恶霸地主崔二爷和王贵、李香香之间的矛盾体现的。恶霸地主崔二爷趁荒年逼租,活活打死王贵的父亲王麻子(崔的佃户),又把十三岁的王贵拉去揽工,“打死老子拉走娃娃,一家人落了个光踏踏!”“算个儿子掌柜的不是大,顶上个揽工的不把钱化。”农民王贵,父亲被地主杀害,自身又受着地主的残酷剥削,便和地主结下了血海深仇,“老牛死了换上个牛不老,杀父的深仇要子报!”地主崔二爷不但杀害了王贵的父亲,而且又企图霸占王贵的妻子李香香,李香香的父亲李德瑞又被崔二爷暗害。可以看到,由崔二爷和王贵、李香香之间所显示出的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尖锐的,无法调和的。由于这种尖锐的阶级矛盾,便产生了农民对地主的无比强烈的仇恨:“别人的仇恨象座山,王贵的仇恨比天高。”“香香的性子本来躁,自幼就把有钱人恨透了。”
就这一方面说,《王贵与李香香》可以说是挖掘到了旧社会农村的本质的、典型的社会现象。因为,在封建势力统治下的农村,农民的灾难确是深重的,地主的面貌确是凶恶的,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确是尖锐的。只有充分表现出这一种社会现象,才能算是抓住了旧社会农村的本质,才能算是表现出历史真实。否则,那就是浮浅的、表面的。也只有抓到这一点,才能显示出农民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其次,在《王贵与李香香》中,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高度的阶级觉悟和旺盛的革命精力。
由于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农民对地主的仇恨是强烈的,所以一旦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一旦卷来革命浪潮,农民的阶级觉悟很快就会提高起来。我们看到,王贵这个青年农民,是非常深刻地了解自己和革命的关系的。当崔二爷把王贵逮捕起来,吊打他,威胁利诱地说服他的时候,他是这样响亮地回答:“我王贵虽穷心眼亮,自己的事情有主张。闹革命成功我翻身了,不闹革命我也活不成!”当和香香结了婚,在新婚之夜,他拉着香香的手和香香这样说:“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也结不了婚!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们庄户人。一杆红旗要大家扛,红旗倒了大家都遭殃!”他又对香香说:“太阳出来一股劲的红,我打算长远闹革命。”在全诗最后,当王贵和游击队员们救出了香香,王贵又和香香说:“咱们闹革命,革命也为了咱!”这些地方,显示出王贵的阶级觉悟是非常高的。
农民的阶级觉悟的提高是很快的。农民的革命要求也是强烈的。“紫红犍牛自带耧,闹革命的心思人人有。”这是一个真理。农民的革命要求是内在的,不是外加的,共产党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领导得起来。
有了高度的阶级觉悟,有了强烈的革命要求,因此便会产生出旺盛的革命精力。从王贵暗中参加赤卫军那段活动,可以看出一个青年农民的革命精力是有多么旺盛:“白天到滩里去放羊,黑夜里开会闹革命。开罢会来鸡子叫,十几里路往回跑。白天放羊一整天,黑夜不眨一眨眼。身子劳碌精神好,闹革命的心思一满高。”
《王贵与李香香》又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品质和纯真坚贞的爱情。
从王贵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坚强不屈的革命农民的英雄形象。当崔二爷吊打他,向他施用威胁利诱的伎俩时,他是至死不屈的:“跳蚤不死一股劲的跳,管他死活就是我这命一条。要杀要剐由你挑,你的鬼心眼我知道:硬办法不成软办法来,想叫我顺了你把良心坏。趁早收起你那鬼算盘,想叫我做狗难上难!”这是一种何等的英雄气概!不但王贵如此,做为一个年青的农民姑娘的李香香,也是坚强不屈的。当崔二爷硬逼着香香结婚的时候,“香香又哭又是骂,姓崔的,你怎么不娶你老妈妈?有朝一日遂了我心愿,小刀子扎你没深浅!”
我们又看到,李香香对王贵的爱情是无比的纯真和坚贞的。“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妹妹生来就爱庄稼汉,实心实意赛过银钱。”看这个穷苦的农家姑娘的心地是多么善良可爱,她对爱情的态度是多么纯洁真诚,那种为金钱的脏水所染污了的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爱情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崔二爷一再对香香调戏,而香香一再拒绝,在任何一种情况之下,她的心里都想着王贵,“硬的吓来软的劝,香香至死心不变。”“我要死了你莫伤心,死活都是你的人。马高镫短扯首长,灵魂儿跟在你身旁。”看香香的爱情是多么样的坚贞。
这种纯真坚贞的爱情的基础是阶级的爱,王贵和李香香同是受压迫的穷苦人,他们的命运是共同的,他们仇恨的对象也是共同的。可以说,阶级的爱,是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中的最根本的东西,他们的爱情之所以如此纯真坚贞,原因也在此。
从李香香身上,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的感情和善良的心;从穷老汉李德瑞身上,我们也同样看到了这个。我们看到,李德瑞是多么关心“没娘没大孤零零”的王贵,由于他的关切,才使乞讨的王贵得到了家庭的温暖,“一个妹子一个大,没家的人儿找到了家”。“羊肚子手巾包冰糖,虽然人穷好心肠”,从穷苦的劳动人民身上烛照出善良的灵魂和高贵的品质,也是本诗的可贵处之一。
我们还须指出,本诗中所表现的爱情是和革命斗争有机地结合着的,它是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阶级矛盾的一个具体内容。在这样一个故事中,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决不是点缀,而是必然会纠葛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之中的。有着共同命运的王贵和李香香之间,发生爱情是极自然的;而荒淫的恶霸地主崔二爷想霸占香香,侵夺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也是有必然性的。通过这件爱情故事,显出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矛盾的尖锐,和地主的残暴凶恶。
二 形式、语言、韵律
《王贵与李香香》所用的是信天游(顺天游)的形式。信天游是陕北、晋绥、内蒙(古)一带主要民歌形式之一,是形式最简单的民歌,两句即成一首,如果若干句成一首,也多半是两句一换韵,句数总是偶数。这是一种很特出的东西,在古今诗和各地民歌中很少有这种形式。
信天游这种形式,自由灵活,运用起来比较方便,劳动人民运用它很为适宜。陕北、晋绥一带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都是信天游的歌唱者、传播者,也是它的创作者,他们随时把他们的生活、遭遇、愿望、感情创作成信天游歌唱出来。“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劳动人民无法解忧愁。”从这几句民歌里,可以看出信天游和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
李季同志是较早也较成功地把信天游这种形式运用到新诗中来的人们之一,这种形式的首先被运用令人觉得新鲜,《王贵与李香香》之所以引起人们广大的注意,条件自然是很多的,形式也应该是其中之一。在形式这一意义上说,《王贵与李香香》对我们的新诗是有创造的,有开拓的,它的产生使得我们的新诗形式更丰富了。虽然民歌体的诗不一定都照着这种形式来写,但可以肯定这种形式是民歌体诗较好的形式之一。另外采用信天游形式的还有张志民的《王九诉苦》《死不着》(见诗集《圈套》)、严辰的《新婚》、刘衍洲的《弹唱小王五》(见诗集《佃户林》)等,也都是些较出色的民歌体诗。《王贵与李香香》以及《王九诉苦》等这些优秀的诗歌,说明着信天游这种形式是完全可以采用到新诗中来的,也说明着运用这种形式是可以创作出优秀的出色的诗歌的。
和形式的采用相同,《王贵与李香香》在语言上也是较早而且较成功地采用了人民大众语言来写诗的。可以说,《王贵与李香香》的语言,是经过了提炼和加工的大众语言。在人民语言的学习上,作者李季同志曾经用过很大苦功,他在陕北三边工作的时候,曾经不间断地利用工作余闲进行民歌搜集工作,只信天游一种他就搜集了将近三千首之多(见《我是怎样学习民歌的》)。由于李季同志长期地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学习他们的语言,又认真地搜集和研究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诗歌,所以《王贵与李香香》的语言就具有朴素、自然、生动等人民语言的优点,可以举几个例子:
瞎子摸黑路难上难,
穷人们就怕闹荒年。
羊羔子落地咩咩叫,
王贵虽小啥事都知道。
王麻子的娃娃叫王贵,
不大不小十三岁。
滚滚的米汤热腾腾的馍,
招待游击队好吃喝。
阳洼里糜子背洼里谷,
那达想起那达哭。
这不过是随意列举,其实象这种朴素、自然、生动的句子,在全诗中是随处皆是的。这些句子都是劳动人民的口语,然而又是多么动人的诗!
《王贵与李香香》中的若干新名词,也是通过劳动人民的口语来表现的,如不说革命,而说“闹革命”。这也是本诗语言和人民语言密切一致的一个例证。关于这点,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作者的善于选择、配合的手法,“光就用语来说……中间也镶着好些很新的名词,象红旗,白军、革命、同志、平等、赤卫军、少先队、自由结婚……可是读起来却很自然,并没有不和谐的感觉。原因是这些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大都在民众生活中已经存在着或就要产生出来。其次,是作者的妙手,善于选择、配合,好象‘革命’两字虽然是新名词,但是说‘闹革命’,就觉得非常民众化”(钟敬文:《从民谣角度看〈王贵与李香香〉》)。好象“闹革命”一词原在生活中没有,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革命”上面这个“闹”字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事实是劳动人民首先在口头上使用了“闹革命”一词,然后作者才这样表现的。
在语言上,可以看出《王贵与李香香》和陕北信天游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有很多句子是直接采自信天游的,但并不是比着葫芦画瓢式的那样抄袭模仿,而是即便在整句搬用的部分也多半是经过了作者的提高和创造的。下面举几个例子:
信天游原句 《王贵与李香香》句:
山羊绵羊五花羊, 羊群走路靠头羊,
妹妹随了共产党。 陕北起了共产党。
大路畔上的灵芝草, 大路畔上的灵芝草,
长的不大就是好。 谁也没有妹妹好。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远路的朋友枉徒然。 快哩马撒红了个遍。
从这几个例子里面,可以看出《王贵与李香香》虽然用了信天游许多现成句子,但经过了重新的安排,使得同样的句子表现的意思更切合更明确了。
“五四”以后的新诗的语言,是比散文更欧化和近于文言的。在运用大众语言创作新诗这个课题上,《王贵与李香香》也是尽了先锋作用的。
在韵律方面,《王贵与李香香》也有许多成功的地方。
《王贵与李香香》中句子的字数,一般是在七字至十字之间,少于七字和多于十字的句子是极少数。每句不管字数多少,一般都是三个音节,如:“公元——一九——三〇年,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太阳——落山——红艳艳,香香——担水——上井畔。”每两句成一段,这两句的字数有的上下一般多,有的是上少下多,有的是上多下少(如上七下七、上八下八、上七下九、上九下十、上八下七、上九下七等)。在韵脚上,一般是两句一换韵(也有四句同韵的,较少数)。这三个特点,即每句三个音节,成为一段的两句的字数不等,两句一换韵,就造成了韵律上的流利、活泼、灵动,读起来令人产生一种轻快之感。
其次,诗句的韵脚都押得自然和谐,一点没有雕琢的痕迹,丝毫没有以内容迁就韵脚的地方。举例:
一句话来三瞪眼,
三句话来一马鞭。
前半晌还是个庄稼汉,
到黑里背枪打营盘。
大刀、马刀、红缨枪,
鸟枪、步枪、无烟钢。
羊肚子手巾一尺五,
擦干了眼泪再来哭。
秋天收庄稼一张镰,
磨破了手心还说慢。
这些句子真可以说是天然成韵,韵既押得好,意思也表现得完满。
诗中有很多句子用了迭字,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白生生的蔓菁一条根”“滚滚的米汤热腾腾的馍”“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这种迭字助成了韵的悠扬。
钟敬文先生曾经指出过《王贵与李香香》的韵律和内容的联系性,指出:“我们别以为这诗篇的音乐性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好的诗歌的音乐必是内容在声音方面的‘表情’。它不会是独立的,机械的。在许多地方,我们分明看到作者在怎样使他作品语句上的声音去传达内容的意义。声音本身就是一种说明。”并且举了“太阳偏西还有一口气,月亮上来照死尸”两句做例子,认为:“这两句诗的音节(特别是那两个韵脚)是哀伤的,凄咽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悲惨景象的传达。”(同前文)这意见是确当的。在这方面,我们还可另外补充几个例子:
一人一马一杆枪,
咱们游击队势力壮!
配合着内容,这两句的韵律是短促而有力的。又:
一阵阵黄风一阵沙,
香香看着心上如刀扎。
一阵阵打颤一阵阵麻,
打王贵就象打着了她。
这四句的韵律是急骤的,恰恰传达出内容上的紧张情景。
三 表现手法上的两个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王贵与李香香》最主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形象化的手法。形象化,这是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的特征之一,形象化手法在诗歌中是普遍存在的。一般的形象化手法,不管明喻或暗喻,大都只含着比的意思:《王贵与李香香》中的形象化手法,由于两句自然成韵,上面比喻之句对下面陈述之句很自然地发生了兴起的作用,所以除了比的意思以外,同时还含有兴的意思,这也是民歌形象化手法的一大特点。《王贵与李香香》中的形象化手法,多半是一句比兴一句赋,这种一句比兴一句赋的诗句,在全诗中占着很大的篇幅,也是诗的最精彩的部分。举例如下:
风吹大树嘶啦啦的响,
崔二爷有钱当保长。
天气越冷风越紧,
人越有钱心越狠!
脱毛雀雀过冬天,
没有吃来没有穿。
羊肚子手巾包冰糖,
虽然人穷好心肠。
小曲好唱口难开,
樱桃好吃树难栽。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
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
其他如:“满天云彩风吹乱,咱俩的婚姻叫人搅散。”“灯盏里没油灯不明,庄户人没地种就象没油的灯。有了土地灯花亮,人人脸上放红光。”“紫红犍牛自带耧,闹革命的心思人人有。”“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起了共产党。”象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的。
从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三个特点:第一,这些比喻都是确切、恰当、生动的;第二,用来做比喻的东西都是农民日常所见的事物,如羊群、犍牛、雀雀、樱桃、黄连、西瓜、冰糖、灯、羊肚子手巾、风吹大树、风吹云彩、草堆落火星等,这些都没超出农民的认识范围,这些比喻上也都贯注着农民的思想感情,这样来写农民才令人觉得真实、亲切;第三,上下句之间有着自然和谐的韵律,无形之中助成了上句对下句的“兴”的作用。
可以说,在运用形象化手法的地方,都是诗中比较精彩的地方,《王贵与李香香》在艺术上的成就,和这些地方是分不开的。
其次,再指出一个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就是精炼生动的描写。
《王贵与李香香》中有很多地方写得是非常精炼的,例如:
坟堆里挖骨磨面面,
娘吃儿肉当好饭!
二三月饿死人装棺材,
五六月饿死没人埋。
单单这四句就把荒年的悲惨景象写尽了。因为这里抓住了荒年景象中最本质最突出的东西,所以虽然用字不多,仍然写出了荒年的主要面貌。又如:
一根棍断了又一根换,
白落红起不忍心看!
太阳偏西还有一口气,
月亮上来照死尸。
这四句写到了王麻子被崔二爷的狗腿子们毒打的情景,以及王麻子怎样死和死的时间等,是非常精炼的手法。不但在对事物的表现上是精炼的,就是在用字上也是极为精炼的,如“白落红起”这四个字就表现了很多东西。再如:
女人们走路一阵风,
长头发剪成短缨缨。
这两句写出了革命时代的妇女们的变化,既精炼,又生动,韵律也非常好。
诗是特别要求精炼的,它比散文有着较多的限制,尤其在叙事的部分,它没法象散文一样刻划详情细节,它要求抓住最本质的最突出的部分,精炼地加以描写。《王贵与李香香》在这方面做得是令人满意的。
以上所举是描写精炼的例子,描写生动的例子也很多,如写崔二爷的形貌:
一颗脑袋象个山药蛋,
两颗鼠眼笑成一条线。
张开嘴瞭见大黄牙,
顺手把香香捏了一把。
写王贵参加革命时以及最后和香香“团圆”时的形象:
羊肚子手巾缠头上,
肩膀上背着无烟钢。
羊肚子手巾脖子里围,
不是我哥哥是个谁?
都是非常生动的。因为它抓住了人物形象的最突出的特点,所以三两句话就把人物的形象刻划得活灵活现。
其他如写白军的丑态:
白军个个黑丧着脸,
好象人人短他二百钱。
白军连长没头鬼,
叉着手来裂着嘴。
写崔二爷想香香以及最后被擒时的丑态:
越想越甜赛沙糖,
涎水流在下巴上。
崔二爷混身软不踏踏,
捆一个老头来看瓜。
都是非常生动的,也是诗中比较精彩的地方。
四 其他
以上我们把《王贵与李香香》的思想内容和形式、语言、韵律以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等,都大致谈过了,现在再来谈谈《王贵与李香香》的几个小的缺点。
首先,《王贵与李香香》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过于简单。革命斗争是全诗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战斗场面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应该比较详细地刻划一下。但《王贵与李香香》中所写的两次解放死羊湾的战斗场面,都写得很简略,这是稍嫌不够的地方。
其次,有若干句子运用得不够妥当,这可以分几种情形来说。一种是比喻运用得不够妥当,如写王贵被崔二爷抓起来时的情景:“麻油点灯灯花亮,王贵混身扒了个光。两根麻绳捆着胳膊腿,捆成个鸭子倒浮水。满脸混身血道道,活象个剥了皮的牛不老。”比喻虽然很形象,但用来形容受难的王贵是并不适合的,用“灯花亮”来形容王贵的扒光了的身子,用“鸭子倒浮水”来形容王贵被捆的样子,只会破坏读者对受难的王贵所引起的同情和怜恤的感情,这种地方需要的是直接的朴素的叙述,俏皮的形容适足产生不好的效果。再一种是,由于不忍割舍信天游中的好句子,以致有些地方写得不够真实。如香香被崔二爷捉起来强逼结婚时,用了很多爱情句子(有些出自信天游)来形容香香对王贵的思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手扒着榆树摇几摇,你给我搭个顺心桥。”这种过分细致的感情与当时紧张的情况不相称。还有:“一夜想你合不着眼,炕圈子边画你眉眼。”在如此危险紧急的情况之下,怎么能够“炕圈子上边面你眉眼”呢?诗固然不必太求真,但也得顾到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信天游中有很多“画眉眼”的句子,如“三天没见哥哥的面,崄畔上画着你眉眼。”但那都是在和平的局面之下,那是合情理的。象香香这样的“画眉眼”就显得不真实了。另外第二部最后写香香送王贵,在沟底里“捏泥人”那一段,也同属这一种性质。(关于“捏泥人”这一段在修改本中已经删去,这个修改是好的。)
自然,这些缺点都是微小的,不足道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王贵与李香香》确是一部优秀的人民诗歌,它确是给新诗开拓了新的疆土,给新诗指出了新的前进道路。
《王贵与李香香》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文艺工作者要想写出为广大人民所喜见乐闻的优秀作品,只有长期地深入群众,参加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的艺术,方才能够实现。也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民间文艺,尤其是民间诗歌的宝藏,是无限丰富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打开这个宝藏,向它学习,从它吸取营养。作者李季同志说:“这些萌芽状态的文艺(信天游),大大教育了我,从这些美丽感人的优美诗句中,我得到了难以估量的教益。”(“顺天游”——辑者引)很显然,李季同志如果不向信天游学习,恐怕是难以创作出《王贵与李香香》来的。我们应该从李季同志的成功得到启发的吧。
195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