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内容及思路

本书以共时比较的生态文学叙事及本土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以生态与叙事、中西诗学比较、本土化思考三个维度作为主体构架,从生态叙事的提出、主题内容比较、修辞策略比较、价值重估、存在的不足与困境、“本土化”之路、“反本土”陷阱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研究,试图从整体的角度,考察中国当代小说中“生态”与“叙事”问题,考察西方生态思潮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呼应、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对本民族传统的沿袭与变异,中国当代生态书写的本土化途径等问题。

本书通过对生态叙事文本的中西主题、基于民族差异性的典型性案例、典型性叙事话语修辞的萃取与对比分析[15],集中探讨目前国内生态叙事(主题与话语修辞策略两个层面)与西方生态叙事比较后凸显何种趋同与差异性特征?探讨国内生态叙事在当代特定历史阶段独特的民族特色是什么?深层民族性原因何在?这种差异性的优点和薄弱环节在哪里?基于这种现状问题以及中国在世界生态文学叙事构建格局中的话语权与共建所需,我们的本土化道路途径是什么?本土化在当下中国的特殊性在哪里?具体途径有哪些?与此同时,笔者还尝试从本土叙事的困境与尴尬角度,补充分析生态叙事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反智”“反民族主义倾向”的悖论性与复杂性问题。

在结构设置上,本书主要分为两大层面,即“我国当代小说生态叙事研究”及“我国当代生态小说叙事本土化问题研究”。由第一层面的分析论述推演到第二个层面的分析,将“叙事”与“本土化”联系起来考察,二者具有内在联系性与整体性,是由表及里的推进、协调统一的关系。“叙事”研究不是泛泛的、铺天盖地的,而是以本土为坐标与内在尺度来限定与设计的;“本土化”是基于叙事分析得来的策略应答,其具体方案均以“叙事”为内容基础。全书以中西诗学比较作为贯穿其中的方法之维,构成主体框架。

值得强调与指出的是,本书正是通过这种行文设置,将当代生态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修辞策略研究的缺失”“比较研究的薄弱”“本土化研究的罕有”三个问题贯穿其中,进行综合性理论探讨。

本书主要由绪论、正文以及结论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正文部分又包括七章内容,这里简要概述如下。

第一章:主要研究中国生态叙事主题与西方生态小说的趋同性。

第二章:主要研究中国生态叙事基于民族文化、历史与现状的主题差异性。

第三章:主要研究中国生态叙事与西方生态小说的共性特征。

第四章:主要研究中国生态叙事与西方生态小说表意策略的差异性。

第五章:主要探讨基于比较的价值重估与“本土化”可行性问题。通过共时性的中西比较,梳理中国生态叙事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不论是作为类型文学的世界同构而言,还是从完善中国小说生态叙事的独立文学品格而言,“本土化”是破茧途径。

第六章:探讨如何在沿袭文学叙事的历史传统与创新中实现和强化生态叙事的“本土化”。如何把握影响与焦虑的辩证关系?“本土化”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这其中既包含文学主题价值层面的传承,也包括文学叙事策略经验的传承与当代演进。

第七章:探讨实现和强化中国生态叙事“本土化”的现实途径。“本土化”该从哪些层面关注当下中国现实的特殊性、矛盾性与复杂性?具体如何强化“本土化”?同时,尝试从本土叙事的适度性角度,补充分析需要警惕的“虚构的双刃性”、“反智”与动物叙事等几个“反本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