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与本土书写: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小说生态叙事研究
- 纪秀明
- 1687字
- 2025-04-03 18:47:11
五 选题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1)生态叙事概念的提出,解决了小说中生态题材的边界和归属问题。当代评论界对目前的生态书写存在概念上的混淆与不统一。以往的关于中国当代生态书写的研究,或者只关注具有鲜明“主体价值表述”诉求的纯/显性生态文学,忽略了作为题材存在的情节性生态叙事部分;或者模糊、混淆小说中“自然”与“生态意识”的区别,把所有关涉“自然”的叙事都归纳于“纯生态小说”意义上的“生态小说”范畴。
(2)本土化思考。本书提出创作的“本土化”观点,关于“本土化”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学界研究的盲点。本书试图从整体角度,考察西方生态思潮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本土化创作中的呼应、互动、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对本民族传统的沿袭和变异,中国当代生态书写的本土化途径等问题。
(3)突出作为技巧层面的叙事问题。在生态文学观烛照下,作家将生态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具体的文学叙事,以艺术的方式倡导了尊重自然、生态和谐的新理念,这需要考察生态意识与当代叙事学的文学融合形态、文学如何表现生态主题、择取何种传达生态意识与理念的叙事方法与手段等问题。本书“叙事策略”部分的研究,是目前为止关于生态叙事策略研究的比较系统且横向对比的第一次有意义的梳理、对照和总结。
(4)对比研究的创新性。本书通过中西生态文本的创作主题、叙事策略(话语与修辞)等的横向比较,分析西方生态批评对中国本土创作的影响及主体本土互动。比较的研究方法,针对性强、对比鲜明,有利于凸显本质特征。
毫无疑问,本书所涉问题繁复、阐释难度大,比如,“本土化”与叙事结构关系的处理、中西叙事比较中的案例选择标准、差异性叙事主题及策略点的选择标准、叙事理论的遴选问题,总之,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但是若能以此为中国生态创作助力,揭冰山一角,即使面临重重之迷宫,或面临种种阐释之风险,笔者亦心怀感恩,不悔驰往。
[1] 夏光武:《美国生态文学》,学术出版社,2009,第1页。
[2] 龙其林、陈菲:《环境危机与中国小说批评新质的确立——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述评》,《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1页。
[4] 王喜绒:《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 李晓明:《当代生态批评视阈中的文学研究与生态意识》,《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6] 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 赵树勤、龙其林:《当代中国生态小说的发展趋势》,《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 宋泽松、刘文良:《显性生态文学与隐性生态文学》,《鄱阳湖学刊》2011年第4期。
[9] 此界定参照的是汪树东对“纯生态小说”的定义。参见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 对于时间的界定,当代小说指新时期以来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期间,生态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曾留下一段寂寞的空白时期(龙其林)。因此论及当代小说生态创作,实际指的是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
[11] 祝克懿:《“叙事”概念的现代意义》,《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2] 数据研究方法可参见纪秀明《近三十年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综述(1979—2008)——兼论生态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演进》,《辽宁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3] 参见纪秀明《近三十年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综述(1979—2008)——兼论生态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演进》,《辽宁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4]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 文本涉及的空间和时间跨度大,如何选择能够有代表性的、特征性的作品是一个很大的难点。鉴于比较研究文本选择的复杂性与争议性,在中西叙事比较考察的案例选择上,我们参照症候分析方法,选择当代西方较著名和典型性的生态文本。中国生态叙事文本分两个部分,显性生态文本选择当代公认的“纯生态小说”。隐性的、游弋于干主题的作为部分的情节性“生态叙事”则取自相关当代国内代表性作家及流派的代表性作品。研究将症候性分析法与地图分析法相结合,着眼典型文本案例,抓住比较典型的文学地理坐标,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分析。虽难免挂一漏万,但是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