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生态叙事研究的现状

以上,将研究的对象从内涵和外延上进行了创新性拓展与归纳,根据这个内涵和外延,目前所有的生态小说或者小说中自觉的生态意识叙述都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5月,依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统计,30年来国内有关生态小说和小说中的生态问题研究的论文达4500余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不下400余篇。仅就学术论文而言,1979~2008年上半年近30年生态叙事研究论文共1200余条,2008~2009年约为1100余条,2009~2010年约为1300余条,2011~2012年5月约为1200余条。可查证的各类小说生态叙事研究的专著有数十部或更多。国内大批当代一线批评家(王岳川、丁帆、王宁、雷达、吴秀明、吴义勤、吴景明、曾繁仁、聂珍钊等)都介入了对生态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很多学术期刊纷纷为小说生态叙事的研究搭建了学术平台。相关生态叙事研究的课题多次问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

如此一个有特色、有意义的文化与文学现象,绝对值得关注与纵深开掘。那么,目前国内生态叙事的研究状况如何?具体方向和目标在哪里?

目前国内生态叙事研究的视角多元,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综述性研究。以生态意识、生态观为思想线索,勾勒中国当代生态叙事图谱。如王喜绒《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钟敬《启示在荒野——生态批评下的中国当代生态小说》(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②生态作家作品的个案解读。个案文本分析占生态文学研究的主体地位,其多以作家作品论形式出现。如汪树东《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谢建文《张炜小说中的生态美学追求——〈九月寓言〉浅析》(《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李占伟《生态意识自觉的一面大旗——张承志〈北方的河〉再解读》(《语文学刊》2007年第1期)。③生态作家群体评论。如王静《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人与自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④主题/母题分析。如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唐克龙《中国现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⑤生态文本美学与哲学思想分析。如余晓明《文学研究的生态学隐喻:文学与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及其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⑥比较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多元文化视野中民众生态与心态的书写方式——〈美国梦寻〉与〈北京人〉回眸》《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断头台〉与〈狼图腾〉的叙事比较——从〈断头台〉与〈狼图腾〉看中国生态文学写作之一》)等[13]。⑦叙事策略研究。如张舒、邵维加《迟子建小说的生态叙事策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张晓光《喑哑的牧歌:〈边城〉的原生态叙事策略》(《理论学刊》2008年第7期)。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生态叙事研究已经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从最初的浅层生态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层生态学研究,从最初的单一文本、单一作家、单一生态现象研究,逐步拓展到整体现象、整体价值观以及跨学科、综合性、关系性思考。现有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生态叙事研究的思维、手段和视野,对建构当代研究框架,梳理文学谱系,发掘文学独特的审美精神,深层开掘文学的文化、政治、哲学内涵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