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瓜分北境谋天下

“微臣贾似道参见明帝陛下。”贾似道伏地叩首。

“贾太师请起,”

“朕与秦皇、汉武两位陛下商议过了,三国可遣大军,助大宋将蒙古人赶出关外。”

贾似道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消息实在是匪夷所思“陛下所言当真?”

“君无戏言!”朱翊钧斩钉截铁的回答

贾似道有些坐立难安,大宋北伐的愿望难道就在眼前了?

只是这事怎么会如此突然,贾似道试探的问道:“陛下可有条件?”

朱翊钧嘴角上翘,道“贾太师果是聪明人。”朱翊钧抚掌轻笑,示意身侧宦官递上绢帛,“条件皆在此,太师细观之。”

“这……这如何使得!”贾似道指尖一颤,绢帛险些滑落。他强压住喉头的干涩,额角冷汗顺着褶皱蜿蜒而下,浸湿了衣领。殿内铜兽香炉青烟袅袅,却压不住他胸腔里擂鼓般的心跳。

绢帛所写:一、宋廷除东京汴梁外,其余各地军权皆有三国统帅。二、宋境内所有赋税除用于宋廷开支和供给大军粮饷外,余者悉数上缴三国。三、宋境内治安由宋廷自行负责,官员由宋廷委任。

贾似道哪怕曾主持过多次蒙古和谈,但如此苛刻的条款仍令他瞠目。如果答应这个条件,那三国随时都可以将大宋从地图上抹去。

他眼前忽地浮现出临安城破时的惨象:金明池畔的柳絮混着血雨纷扬,西湖画舫在烈焰中扭曲成焦骨。指节因攥紧而发白,喉间泛起铁锈味——这哪是盟约,分明是裹着蜜糖的鸩酒!

“如何使不得?要知道此刻长江以北的国土均已经被蒙古人占领,宋廷无力收复!”

“三国不让大宋出一兵一卒,便将如此广袤的领土拱手相让,宋廷岂不是占了大便宜”

贾似道急切的反驳:“话虽如此,但按照此合约,我朝现有领土,不都成了三位陛下的治下?”

朱翊钧忽地起身,玄色龙袍扫过鎏金御案,惊得贾似道膝行后退半步。他俯视着匍匐的宋臣,指尖叩在案上发出“笃”的一声闷响:“既然贾太师嫌前约苛刻——”话音未落,廊外骤起狂风,卷得殿帷猎猎作响。

“那朕重新换些条件。”

“三国出兵收复北境,北境名义上仍归宋廷统属,宋廷可派遣文官,前往北境牧民,但收取的赋税不入宋廷国库,由三国安排”

“另外,为防止蒙古人南下,三国在北境屯兵,所需军费由宋廷供给”

“宋廷的军队亦有协助三国抵御外敌的责任,如需宋廷出兵,三国可支付军饷。”

贾似道肩头一沉,紧绷的脊背终于贴上檀木椅背。他摩挲着袖中暗藏的翡翠貔貅——那是去年生辰门生所赠,温润触感让呼吸渐趋平缓。

这个条件并未让宋廷损失太多,说白了,就是花钱买了个名声,实际上的好处全由秦、汉、明三国收去了。至于协助三国的事情,可算作雇佣军,反正三国又不是不给钱。

最起码没有了蒙古人的军事威胁,朝廷维持的军队,也算有了用武之地,又用不着维持庞大的军饷开销。

而且现在朝廷冗官太多,能够有地方安排这些文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江南改革阻力重重,而北方名义归宋却由三国掌控,反成改革试验场。届时有了北方的参照,想必江南也能顺利推行吧

“事关重大,微臣还需禀明官家”

“应该的,朕给太师十日如何?”

“十日?”贾似道没想到时间如此短暂,十天时间也就够从襄阳到汴梁的赶路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位万历帝,压根没想让宋廷反抗,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

“十日一到,朕如没有得到宋廷回复,那便亲启大军,挥师北伐,只是到时候,就没宋廷什么事了”雇佣军的事,是朱翊钧临时加上去的,毕竟以后需要维持的领土可能会越来越多,多准备些军队,有备无患。

况且,一旦加入到自己麾下,拿到足额军饷的宋廷军队,还会想着为宋廷卖命吗?

对于衣食无忧的武林群豪还能讲一讲家国情怀,但对于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的士卒们来说,拿谁的钱,便给谁卖命。

到时候没有了军队支持的宋廷,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

消息传回汴京时,贾似道尚未返朝,但文武大臣已无人反对,纷纷表示这是天朝上国的恩赐。

显然宋廷的文官们并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陷阱,或者说士大夫们从心底就没看起那帮泥腿子,在他们看来士卒就是消耗品,没了再去招便是。

士大夫的眼睛早就被收复失地的功绩冲昏了头脑,满脑子全都是自己可以去哪里任职,去哪里发财,哪怕贾似道并未随消息返回,他的府邸仍然人流如梭,前来送来拉关系的人把偌大的院子塞得满满当当。

贾府朱门外,求见的车马堵了半条街巷。管家立在石阶上,睨着成箱的辽参、蜀锦,嘴角冷笑:这群蠹虫倒是乖觉,闻着腥味便来攀附,却不知太师此刻正在襄阳驿馆,对着孤灯枯坐至天明。

一直待在后宫享乐的宋度宗也在‘三夫人’的甜言蜜语中盖下了象征皇权的玺印。

一个能够影响国家走向的条约就这样稀里糊涂的送到了朱翊钧手里。

朱翊钧也没想到宋廷的官员居然如此痛快,他把玩着和田玉扳指,眼底掠过一丝讥诮。这些宋臣哪里是天真?分明是早已烂透的果子,甘愿剜肉饲虎换几日苟安。他瞥向案头《大宋舆图》——待北境屯兵完毕,这膏腴之地……

朱翊钧当即将这个消息传给秦皇、汉武。

“寡人,可出兵十万,由蒙恬统帅”

“朕,亦出兵十万,以卫青为帅”

两方都出动了战略级统帅,朱翊钧也不甘示弱,“那朕便遣戚继光帅军十万”

三个统帅代表的都是自己国家的颜面,定然无法屈居人下,三位皇帝也不肯将自己的兵马交由他人统领。

反正三国通往‘雕翎境’的出口位置不在一起,索性便兵分三路,各自出击。

戚继光虽然现在未曾直接指挥过大规模的军团作战,但历史上作为蓟州总兵,统筹数万边军、构建千里防线的能力,已远超同期将领,张居正曾评价:“戚帅守蓟,虏无敢犯者。”

现在正是让戚继光积攒经验的时候,毕竟以后大规模的军团作战的机会绝不会少。

除了戚继光外,朱翊钧还将俞大猷这员老将调了过来,让其统帅五万兵马,以为援军。

至于朱翊钧则回到京城坐镇,毕竟京营的兵马都出去作战后,京城定然防务空虚,如果这时候皇帝再不回朝,恐怕会有人借机生乱。

顺便看一看程务挺的‘贪狼骑’组建的如何了。

临走前,朱翊钧特意再次召见了贾似道,让他替自己找两个人,一个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一个便是‘崖山殉国’的陆秀夫。

按照时间推断,两人应当正值壮年,但也是微末小吏。跟着宋廷简直是暴殄天物,还不如纳入自己麾下,跟随自己征战星辰大海。

除了两人外,朱翊钧又命锦衣卫潜入宋境,秘密寻找两员猛将,一个是坚守钓鱼城孤城的王坚,一个是少有的实战派将领高达。

之所以不让贾似道代劳,纯粹是因为两位将领的雪藏皆因贾似道的迫害,如果让贾似道知道自己要重用俩人,怕是两人活不今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