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与秦皇、汉武三人齐聚大明界城,陆续有探子传回来了消息
朱翊钧皱着眉头:“朕这边的探子回报,并未发现任何妖魔鬼怪。他们为了‘测试’,在一座县城的土地庙里杀了一个人,但没有任何异样。”
“寡人这边也差不多,黑冰台的人绑了几个人扔到了乱葬岗,第二天那几个人依然安然无恙”
“一样,朕的人查探了县城附近的各家庙宇,趁人不备将各种腌臜之物涂抹到神像上,也没有什么反应”
几人都有些蹙眉沉吟,朱翊钧道:“会不会是我们想差了?”
秦始皇抬起头来,道:“你的意思是说,‘群魔乱舞’指的不是妖魔鬼怪?”
“嗯,现在种种情报显示,此界没有任何神异之处”
“根据探报,此界应为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朝政腐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秦始皇遣人将手中的情报递给朱翊钧
朱翊钧逐行扫视手中谍报,忽然目光一凝——“梁山泊”三个字赫然在列!
此前的困惑霎时烟消云散。原来众人这几日殚精竭虑,竟是和空气斗智斗勇。所谓“群魔乱舞”,指的竟是梁山一百零八将!
朱翊钧脸上的表情从刚开始的凝重转变到困惑,再到讥讽,最后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连续不断变换的脸色,引得秦始皇和汉武帝盯着朱翊钧,他俩心里有所猜测,这个万历帝应该是发现了什么。
神色失态的朱翊钧,放下手中的探报,才发现两人直勾勾的看着自己,讪讪的笑道:“朕失态了。”
“看来万历帝已经所有得喽”秦始皇打趣道。
“朕曾意外得知此界的部分信息”朱翊钧没有说实话,或者说不想说实话。
(注:《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有说元末有说嘉靖的,但万历时期肯定成书了。为了剧情发展,取消这本书的存在)
“哦?不想万历帝还有如此机缘”两人没有继续追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没必要追根究底。
朱翊钧隐瞒下梁山108将的事,转而解释道:“‘群魔乱舞’并非字面上的妖魔鬼怪,而是形容此界乱世之象。”
三人一时有些尴尬,既然不是想象中的妖魔鬼怪,那这段时间三人如临大敌的部署,便显得有些可笑。
好在知道内情的三人和在旁伺候的宦官,都是自己的心腹,知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既然此界并不是我等想象的那样,那下一步如何安排”秦始皇率先打破沉默
“朕得到的消息,此界与史书上的记载相差不多”
“况且终南山地势复杂,绝情谷四面峭壁,大军难以通行,当务之急,便是凿穿绝壁,修建道路,使大军能够通过”朱翊钧提议道
“此言有理,大军无法快速通行,侵占此界也无从提起”汉武帝点头同意
“既如此,不如先遣‘间者’渗透此界,以银钱开路,必定事半功倍”当年大秦的‘间者’便是以银钱开路,收买了赵国宰相:郭开,陷害李牧和廉颇,令赵国自断臂膀。后世史家讽称郭开为‘战国第一名将’。
“好,便依秦皇所言”朱翊钧和汉武帝频频点头。
“另外,不如先将此界定下名称,毕竟我等脚下之地,也叫大宋”秦始皇道
“没错。总不能用南宋、北宋来称呼,看聊天群的情况,以后定然有宋朝皇帝入群,为了区分还是取个名字为好”汉武帝也赞同秦始皇的提议。
其实这件事朱翊钧早就想办了,但一时间又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好
“寡人提议,天干地支划分如何?”秦始皇认为以后这样的世界会越来越多,与其到时候想,还不如用天干地支划分,数量足够。
“不妥,甲乙丙丁实在是过于潦草,不如用二十八星宿如何?”
“星宿之称似乎毫无特色,朕觉得叫‘雕翎境’如何”朱翊钧觉得《神雕侠侣》的世界命名,必须得有特色。
最终三人同意此界的命名权交给朱翊钧,谁让他出力最多,三方也确定了,以后的世界,谁出力多,谁来命名。
至于‘水浒’世界,则由朱翊钧提议,暂叫‘水浒界’以作区分,正式名称等到时机成熟再议。
确定下名字后,朱翊钧趁着难得的机会,道:“既然另外一个大宋,一时无须出动大军,朕提议,不如将这‘雕翎境’彻底打下,如何?”
听到朱翊钧的提议,两人有些皱眉:“那宋境的武林高手该如何解决?”要不是估计郭靖等人的单兵战斗力,三人恐怕早就攻占此界了。
现在虽然组建特殊小队,但时日尚短,恐怕无力阻挡郭靖这一级高手的刺杀。
朱翊钧摆摆手,道“朕的意思是,辅助宋廷,将蒙古人赶出去”
“万历帝是要效武王伐纣,行‘挟天子’旧事?”
“两位应该明白,今后定然还会有其他世界出现,朕有意将次‘雕翎境’打造成通往其他世界的中转之地”
“即为中转之地,需得安稳,所以宋廷是否甘为傀儡无关宏旨,重要的是,朕需要宋廷,为我等牧民,收取赋税,以便养军”
“我等三国,如果贸然吞并此界,定会引起各方仇视,还不如打着宋廷的名头”
秦皇、汉武各自思考起来
万历帝说得没错,秦、汉都有自己的难处,大秦无法长期在‘雕翎境’驻军,况且文官数量严重不足。大汉虽然军队众多,但粮草不济,速战速决尚可,长期维护地方治安,也是力不从心,更何况如果以自己的名义占领,那就要面临宋、蒙两国高手的刺杀。
沉思片刻后,秦始皇,道:“如按万历帝所言,那依照何法治国?”
“所得又如何划分?”
朱翊钧看着两人,将心中腹案和盘托出:“宋廷现有国土,丝毫不取,长江以北的国土,亦为宋土。管理北境的官员,仍由宋廷委任,但北境之地所有赋税,皆由三国均分。”
“三国各于北境屯兵二十万,一应粮秣皆取于北境岁入。”
“管理北境文官首脑,朕属意宋廷太师贾似道”
“此人,史书风评不佳,如有差错,亦可轻松拿下,而且此人有改革之魄力,有三国在背后支持,想必定能做出一番成绩”
“贾似道虽背负骂名,然其‘公田法’充盈国库,可见斡旋之能。以此人为相,既可借其手腕治民,又能随时以‘奸佞’之名弃之。”
秦始皇点点头:“方案虽好,但宋廷能否答应?”
朱翊钧道“为何不答应?收复北境,本就是宋廷的愿望,现在无须其出一兵一卒,便能在收复失地,何乐不为。再者说,将蒙古人赶出去后,宋廷便没有了军事威胁,皆大欢喜”
汉武帝有些疑惑:“此条件,似乎过于优厚?”
“没错,宋廷毫无贡献,岂不是坐享其利?”
朱翊钧解释道:“朕明白两位的意思,但宋廷只是名义上收复了失地,实际好处皆有我等所得。”
两人点头同意,请朱翊钧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