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逻辑
- 谢立中
- 1606字
- 2025-03-27 18:35:58
结语
法国著名思想家雷蒙·阿隆曾经称涂尔干为孔德的“忠实信徒”1,认为“涂尔干以各种方式忠于实证主义创始人的思想”2。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也指出,“孔德著作和涂尔干著作的读者不可能不对他们思想的相似留下深刻印象”3。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约翰逊也说:“虽然对当代社会学来说涂尔干的社会学分析比孔德的分析更精确更有意义,但涂尔干的观点不过是普遍地加强了‘社会学之父’孔德的理论观点。”4综合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评论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差异,但从总体上看,涂尔干的确可以被视为孔德社会学实证主义结构论社会学的忠实继承者。首先,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将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集体意识”)视为社会生活赖以存在的最为根本和最为基础的因素,两人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孔德侧重从知识的角度来理解和考察这种共同意识,而涂尔干则主要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和考察这种共同意识的内容。其次,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认为主要以特定的共同意识(“集体意识”)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像自然现象或“物质”现象那样不以社会成员个人意志为转移,具有自身独立的结构、机制和规律的客观实在。因此,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坚定而又明确地宣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本质上具有同一性。要想使社会生活有序运转,就必须像自然科学家对支配着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那样,对支配着社会生活的那些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然后按照这些规律来行动。最后,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从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本质上具有的同一性出发,确认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基本研究程序和方法论原则上的同一性,并且将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研究当中都应该加以采用的科学方法理解为实证科学方法,即以我们对特定现象的外部特征的客观观察所得到的经验资料为基础进行概括,形成关于该特定现象的解释命题。
当然,涂尔干并非只是对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简单地加以继承而已。涂尔干既是孔德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同时也是孔德思想的卓越发扬者。首先,在坚持道德一类的精神生活是社会生活之本质的基础上,借助“社会形态学”和“社会生理学”之间的区分,涂尔干尝试比孔德更为明确和清晰地将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区分开来,认为前者才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后者只是社会生活得以运转的条件,虽然也很重要,但毕竟不是社会生活本身。通过这种方式,涂尔干试图更好地将自己所继承和发挥的社会学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区别开来。其次,在明确地将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区别开来、认定后者才是社会生活之本质的基础上,涂尔干又努力地对后一层面与“物质现象”之间所共同具有的客观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说明,试图通过这种说明让自己继承和发挥的社会学理论既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区别,又能与唯心主义社会理论相区别。最后,在坚持将“科学”理解为“实证科学”的基础上,涂尔干一方面对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孔德更为详尽和系统的阐述,使得按照实证主义思路开展社会研究的学者在方法论方面更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和孔德有所不同的是,涂尔干在经验和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更为明确地阐述了理论只能形成于对经验事实进行观察之后、只能来自对经验事实的概括、在对经验事实进行观察时要尽可能地排除一切“先入之见”或“预断”等主张,从而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的经验主义倾向发挥到一个更高的程度,使之成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经典论述。正是涂尔干对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这种继承和发挥,才使社会学最终得到了当时以实证主义思潮为主流的科学界的认可,成为西方现代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门类。
1 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54页。
2 同上书,第252页。
3 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第169页。
4 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213页。原文将“Durkheim”译为“迪尔凯姆”,为与本书的译名一致,此处改为“涂尔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