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

孔德、涂尔干开创的以客观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在帕森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帕森斯既坚持了涂尔干从孔德那里继承的客观唯心主义社会学理论立场,又从两个方面对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立场进行了修正:首先,在社会学实质理论方面,帕森斯对涂尔干那种让个体人格完全消融于集体表现之中的极端“社会学主义”立场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帕氏自己的社会行动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其次,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方面,帕森斯也对涂尔干那种带有强烈经验主义色彩的实证主义理论进行了修正,用一种他称之为“分析的实在论”的方法论立场取而代之。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修正,帕森斯将孔德和涂尔干开创的唯心主义结构论社会学理论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初版三十年后印行的平装本的序言中,帕森斯将自己近一生的学术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37年出版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为标志,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行动的结构”的一般理论;第二阶段以1951年出版的《走向行动的一般理论》和《社会系统》两书为标志,主要成就是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的行动和社会理论体系;第三阶段以1953年出版的《行动理论研究报告》和1956年出版的《经济与社会》两书为标志,主要成就是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体系从“三系统范式”向“四功能范式”扩展;第四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标志性成果包括1966年出版的《社会:进化的与比较的视角》和1971年出版的《现代社会体系》,主要成就是为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体系补充了一个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社会变迁的“社会进化理论”。1他撰写这篇序言的时间是1968年,此时《现代社会体系》一书尚待出版,所以帕森斯在序言中提到该书时说“即将出版”。帕森斯1979年去世,故帕森斯对自己的总结没有把他在20世纪70年代的著述包括在内。我国学者赵立玮参照帕森斯自己的思想分期也将帕氏的思想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在标志性著述、主要成就的表述方面与上述帕森斯自己的表述相同,第四个阶段除了把时间线延长到1979年帕森斯去世时为止,标志性成果也改换为1977年出版的《社会系统与行动理论的进化》和1978年出版的《行动理论与人类状况》两书,主要成就也被认为是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一步扩展到“人类状况”层次,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类状况”的分析范式。2但不管对帕森斯的思想历程如何进行分期,我们都可以将帕森斯的理论分成三个部分来加以考察,即“社会行动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和“社会进化理论”。以下我们即按这三个部分对帕森斯的主要理论观点作一个简要的概述和分析。但在这之前,我们要先简要介绍一下帕森斯在社会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理论立场。

1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平装本序言”,第19—22页。

2 赵立玮:《规范与自由:重构帕森斯社会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不过,作者在将博士论文修改后正式出版时提法略有改变(参见赵立玮:《规范与自由:帕森斯社会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