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葛麻布衣与披麻戴孝:麻衣的用途
在植物纤维中,麻和葛是我们先人最早用来进行纺织的。麻是麻类植物的总名,最早种植的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所以,国外把大麻叫汉麻,苎麻称中国草。苎麻雌雄同株,大麻雌雄异株,雄麻称枲,雌麻叫苴,雄麻纤维优于雌麻,但雌麻籽可做粮食,一派五谷之说中就有“麻”,也就是雌麻籽。葛属豆科藤本植物,它的块根——葛根,既可入药,也做食物;它的植物纤维,曾作为纺织原料广泛使用,《韩非子·五蠹》记,传说中尧王天下时,就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无论是麻衣还是葛衣,通称为布衣。
中国古代的纺织服饰文明,有丝麻并举之说。布由葛、麻制成,一般较粗糙,特别是大麻粗衣,更是下层百姓的主要衣着。据云梦秦简记载,服劳役的犯人或服贱役的徒隶(奴隶)的部分衣服由官府配给,而配给的冬衣就是褐衣,褐衣的里子都用粗麻(枲)制成,而徒隶戴的头巾“幪布”,原材料也是枲。先秦以来,逐渐形成了平民穿布衣、贵族穿丝绸的风尚,“布衣”一词,也慢慢演变成了平民百姓的代名词。
当然,历史上的麻葛,也有细加工的成品,否则怎么会有“缟纻之交”的成语。“缟纻之交”指交情笃深,它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一个故事。吴公子季札赴郑国交聘,在见到子产后,向他赠送了缟带,子产也回赠了纻衣。缟带是未经染色的白生绢,是吴地的特产;纻衣是素色苎麻布衣,为郑国珍物。春秋时期的越地,也有精织的葛布,勾践兵败后,就曾向吴王夫差敬献过此物。
麻布除用于百姓的日常穿着外,在古代还有另一重要用途,那就是做丧服。中国古代讲究血亲,亲属范围有九族之说,还有五服之论。说起九族,血腥的“株连九族”马上会被联想到。“九族”,指“同姓九族”,也就是父系从高祖到玄孙的九代族人。除此,还有异姓亲戚,像舅父、姨母等母系亲人。而不论父系、母家,这些亲属与本人的亲疏关系,都会用“五服”也就是五种丧服表示出来。
丧服制度最早记载在儒家的经典《仪礼》《礼记》中,汉至清的历代王朝都奉之为圣经,并依其制订本朝的丧服制。在儒家经典与历代丧服制中,丧服有五种,从重到轻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服丧时穿着的丧服越重,就表示与丧者的关系越近;有五种服亲关系的,就是“未出五服”,没有服亲关系但有更远血缘关系的,就叫“出服”或“出五服了”。

《明会典·礼部》中的本宗九族五服图
丧服崇尚粗恶、原始,麻布以身份低贱、材质粗糙而入选了丧服材料;色彩上,丧服讲究原始,所以各等丧服都不染色,而保持麻的本白色。在丧服等级上,原料愈粗恶,丧服就愈重,等级也愈高,这就需要对麻布做选择,在苎麻、葛麻、大麻中,大麻的适应性最强、种植范围也最广,以它做出的麻布也最粗劣,特别是大麻中的雌麻——苴,更是纤维中的劣中之劣,所以苴麻自然就成了最重的斩衰服原料。古代社会早期,五等丧服都用麻布制成,元代以后,大功以下的丧服改用棉布,此时,常说的“披麻戴孝”,就变成了特指斩衰、齐衰的重孝。
丧服是全套的,包括上衣下裳,还有冠、带、屦。对于“屦”,《说文通训定声·需部》的解释是:“履也……汉以前复底曰舃,襌底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襌指单层,鞵即鞋。丧冠(丧帽)有冠(冠梁、冠顶)、武(帽筒)和缨(系冠之带);绖有戴在头上的首绖,还有系于腰间的两种腰带——腰绖和绞带;脚下穿草鞋。
丧服是一种特定的服装,是生者为死者所穿;五等丧服之间有差异,五服的每一级内还有差异;男女丧服也不同。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男子的五等丧服。
斩衰
五等丧服中,斩衰三年最重,它是子为父、妻为夫、臣为君、父为长子所服。
斩衰之“斩”指剪裁,特指丧服的“不缉”、不缝边,“不言裁割而言斩,取痛甚之意”1;“衰”指丧服的上衣,下衣同于吉服,也称“裳”。
斩衰服的用料最糙,它用苴麻,且麻缕少。依《仪礼·丧服》,斩衰用麻“三升、三升有半”,“升”指在一定布幅内的麻缕股数,所以“升”越多,缕越细。古代麻缕以80股为一升,斩衰服的三升或三升半,就是240股或280股经线;周代布幅宽二尺二,约合今50厘米、市尺一尺半。这样的经线与布幅搭配,就是古人眼中最粗的布了,它被用作斩衰服。

[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中的全套斩衰服图

[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中的苴杖(左)、削杖
齐衰
齐衰服是缉边的,“齐”的意思就是缉边。与斩衰用料相比,齐服用的麻要好,它用的是雄麻(枲)。齐衰用麻的升数也比斩衰高,“齐衰四升”,即在二尺二的布幅上,排列经线320股。
先秦丧服制中,齐衰又分三年、杖期、不杖期、三月四等。最高的三年,是子与在室女为寡母、母为长子所服;夫为妻服杖期。所谓“杖期”“不杖期”,“期”指一年,杖,即手杖,它们强调的是此等丧服是否配合用杖。
斩衰和齐衰三年都用杖,因其是为至亲的父母所服,所以悲痛过度、力不能持,非有杖(哭丧棒)而不能站立。但斩衰与齐衰的用杖材料有区别,斩衰用苴杖,齐衰用桐杖,《礼记·丧服》说,“苴杖,竹也;削杖,桐也”。除了材质的不同,苴杖不做修饰,且竹根在上,握于手中;桐杖稍做加工,上圆下方。后儒对苴杖与桐杖的区别,又做了各种形而上的升华,《白虎通义》说,竹阳桐阴,正与父阳母阴相配;贾公彦《仪礼·丧服》疏说,竹四时常绿,像孝子丧父,哀痛四季不变,母丧用桐杖,是因“桐”与“同”同音,孝子哀母之心只是同于父而已。
秦汉以后,杖只有主丧者用了,这叫一丧无二杖,像父亡或母卒时,作为丧主的长子,就要拄着苴杖,其他人则都不用杖。
大功
大功服叙分三等,即大功九月成人、大功九月殇服和大功七月殇服,麻布升数分九升、八升、七升,也就是每幅布缕720股、640股、560股。
殇服之“殇”,古指未满二十岁的夭折。殇再分长、中、下三等,十六至十九岁为长殇,十二至十五岁为中殇,八至十一岁为下殇,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凡为殇者服丧,丧服等级要较原服降低,比如原服齐衰,长殇就降服为大功(九月),中殇降为大功(七月),下殇降为小功(五月)。
大功丧的服丧对象多,像出嫁的姑、姊妹等去世,都要服大功丧。在《红楼梦》的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元妃薨,宝玉也因失玉而神志不清,贾母情急,欲为宝玉娶金命之人(宝钗)冲喜,但贾政提出几个不便,其一就是:“宝玉应照已出嫁的姐姐,有九个月的功服,此时也难娶亲。”
小功
麻布的精与粗,是丧服等级的重要标志,斩衰、齐衰用麻,不经人工捶打;大功用麻要捶打缎治,这就使麻布变得柔软了;在此基础上,小功用麻再经水沤脱胶,更成了熟麻。
在五等丧服中,小功服只位居第四等,但对母系亲属来说,却是最高的丧服等级。按《仪礼·丧服》郑玄注的解释,“外亲之服皆缌也”,只有外祖父母“以尊加”、姨母“以名加”,为他们穿的丧服才由缌麻升为小功。
缌麻
缌麻的丧期为三月,丧服用细熟麻布制成,郑玄说“缌”通“丝”,也即缌麻丧服的布料细致若丝。

明太祖《御制孝慈录》中的五服全服图

[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中的女子衰服图
缌麻之外就出服了,《礼记·大传》说:“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也。”出了服的五世亲遇到丧事,也要表示一下,这就是“袒免”。袒,袒左臂;免,指不戴冠而以麻带系缚发髻,也就是要披麻。另外,朋友过世奔丧时,也要披麻;朋友客死他乡,无家人主丧而为其主丧时,也要在“朋友麻”的基础上,加为“袒免”。
上面谈的是男子丧服,女子丧服与之既同也异。相同的是,用麻及麻的粗细,两性无差别。不同的方面,一丧服式样不同,女子丧服无衰、裳之分,衣、裳连缝,所以总称“衰”或“衰服”,裳用深衣式样,但不缉边。二首服不同,古代女子十五行笄礼,之后梳头时,要有栉(梳发)、纵(罩发)、笄(簪发)、总(束发)四个步骤。服丧时,罩发变成露髻;束发的帕子也由丝帛改成麻布;骨、玉等发笄也变成竹﹑木材质。

坟茔图,榆林窟第19窟壁画,五代。画面右下方,一位孝子在草庐中守孝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家”是太平的前提。后代时,这个“家”,就被扩大为了“九族”,九族中的秩序,构成了社会稳定的前提。而“五服”虽是一类服装,它同样是建构社会秩序的工具,举凡男女尊卑、嫡庶亲疏,都由它规范并得以表现。
古人的服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并不止于穿丧服,春秋时的大夫晏婴,就为我们做了一个示范。《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晏婴的父亲桓子去世,“晏子居晏桓子之丧,粗衰,斩,苴绖带,杖,菅屦,食粥,居倚庐,寝苫枕草”。父亲去世后,晏子服重丧斩衰,他穿着不缝边的粗麻衣,头上、腰上系着麻布带子,手里拄着哭丧棒,脚上穿着菅草做的草鞋;他吃稀粥,住草棚,铺草席,枕着草。按照丧服礼,这样的哀苦日子要过三年,其间不能饮宴、听乐、同房、生育,也不能分家析产。
1 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