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庞氏骗局

现代金融体系衍生出让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一般专业性很强,其设计原理、运行规则、底层逻辑、业务流程、资产操作及法律条文都相当繁复,普通民众通常只能停留在大致了解的程度,于是被一些居心叵测之徒利用,以谋取不义之财。面对财富,大多数人都有逐利心态,其实这很正常,既非人性的贪婪,也非道德的沦丧,追求更多财富以改善生活品质乃人之常情。不法分子就是利用自己掌握金融技能的“代差”优势,利用知识不对等、信息不对称,鼓动起暴利唾手可得的舆论,吸引并欺骗希望一夜暴富而易被海市蜃楼蒙蔽双眼的人群。

1919年,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发明”了一种“商业模式”,让人们相信向一个“明星”公司(事实上子虚乌有)投资,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超额利润回报。背后的运作方式是,庞兹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盈利”付给前期投资的人。前期投资的人确实拿到了真金白银的红利,就诱使更多的人上船,有些人倾其所有,有些人甚至加杠杆举债进场。这种典型的零和游戏当然无法持久,当后续输入的资金填不满前面挖的窟窿,外加庞兹奢华生活的开销,这个脆弱不堪的本钱“金字塔”崩塌是迟早的事。果然,延续一年多时间的闹剧以庞兹破产入狱告终,泡沫破灭导致数万个怀抱发财梦的投资者倾家荡产。这就是金融史上著名的庞氏骗局(Ponzi Scheme)。

然而,一百年来,庞兹不乏“后继者”,其营生勾当无非是巧立名目“空手套白狼”,手法上无外乎“拆东墙补西墙”,只是“投资内容”花样翻新、“台词说辞”套路变幻。例如借区块链的热潮,以“未来科技”为题材,标榜“先进技术”吸引不明所以的人上钩。以区块链虚拟币设局谋财的方式分两波进行。

第一波,克隆某种区块链系统,号称发链成功,宣布某个挖空心思“创意”名称的虚拟币即将上市,未来价值可期。出于成本控制,这些区块链只是照抄照搬技术,仅象征性部署个别节点,故被称为“空气币”;更有完全纸上谈兵的,连真的区块链都不舍得(或不会)部署,那就是传说中的“真空币”了。这样的虚拟币经一番精心包装隆重登场,要点来了,开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初次虚拟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ICO借用了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术语,只差一个字母,明显有硬往股票市场上靠的用意,蹭一个“高大上”身份,并用投资者熟悉的IPO发出“像‘打新股’一样”的暗示。用于ICO的虚拟币是发行者事先“挖”出的,以“募集资金做大做强”为幌子,自说自话定个“低于预期”“稳赚不赔”的价格,在虚拟币交易平台出售。卖出虚拟币获得的收入,十有八九是法定货币,统统落入发行者的口袋。

第二波,如果有第二波的话,就是反复炒作这种虚拟币的身价,比如得到某位行业专家的赞许、发币量突破多少万个、与某个大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等,烘托欣欣向荣的气氛,以抬升虚拟币的价格。由于币价飙升,历史上相似的一幕发生了——前期买币的投资人确实套现获利了,而后继的投资人成了“接盘侠”。币价越高,盘内的资金量就越大。一旦币价回落(往往是突然的暴跌,既无预兆也无限度),持币者仓内的虚拟币立刻就被打回原形,露出一钱不值的本来面目。此可谓庞氏骗局的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