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通货膨胀
金融学家把货币定义为“一般等价物”,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正因为货币与价值挂钩,其发行数量应当与商品生产总量相当,才能保证货币体系的稳定。假设市场上有100头羊,人们持有的货币总量为5000元,那么每头羊的价格就稳定在50元;如果货币忽然增发了12000元,人们为手里的钱凭空多了不少而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但转眼就会唉声叹气,因为每头羊的价格涨到了170元,不,或许是200元。这就是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即是货币,当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发生这种现象,货币会贬值、物价会上涨,相当于货币购买力被稀释了。如果货币发行持续增加,通货膨胀将愈演愈烈,最终必然导致市场动荡、经济崩溃。
通货膨胀现象持续恶化,最终不可收拾的结果是国家信用丧失。如果“放水”无度,即使换一种货币暂时在票面上“削掉”一些0,过不了多久,那些0一定还会再加回来的。当币变得不可信时,人们就会信“货”,商人会“囤货居奇”,愈发推高物价,如此往复进入恶性循环中。可见,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必须要与商品总量等价才能达到平衡与稳定。
通货膨胀的“反面”是通货紧缩(Deflation),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表面上看商品价格变低了似乎是一件好事,消费者会乐得在睡梦中笑出声来,但如果属于通货紧缩在起作用,就非常不妙,因为这说明市场出现了产能过剩而需求不旺的状况,造成供大于求,货币价值高估、流通速度变慢,并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仿佛“休克”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发展到一定程度,从量变到质变,将导致经济全面衰退。
所以,货币发行量、发行节奏是非常讲究分寸的,与国家经济现状及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国际化货币,还要考虑更大范围的经济状况与市场承受力。单靠一个“不问窗外事”的计算机系统(例如比特币)自顾自地发币,而不考虑各种影响因子,即便发币量是有节制的,也是把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逐步构建起来的复杂的金融、经济生态想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