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跨境支付系统

商品贸易全球化提出了海量的跨境支付结算的需求。设A国的甲公司与C国的乙公司做生意,甲公司的账号开在A国的α银行,乙公司的账号开在C国的β银行,假定已经做到换汇,如何实现甲公司向乙公司付款?

一种做法是α银行与β银行之间直接转账,这就需要两家银行的系统间相互交换信息,最终实现结算。可是将视角放大到全球贸易,则涉及上万家银行,每家银行都需要与其他银行签订双边结算协议,有转账业务时相互发送信息,这样工作量、成本及关系维护难度都是极其巨大的,可见没有可行性。

另一种做法是成立同业银行联盟,比如于1973年5月成立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 SWIFT),目前连接200多个国家数千家加盟的金融机构。我国的银行从1983年开始加入SWIFT。如图1.7所示,当需要进行跨境金融业务时,每家金融机构只需要与SWIFT通信,交换金融电文,如安全信息和支付指令,SWIFT负责关联与联系每笔业务的相关金融机构。这样每家银行只需要面对SWIFT一个实体,关系非常简单,国家或银行数量的增减与其他银行无关。所交换的业务信息是标准化电文,只需开发一次,各家银行及其系统实现对接非常容易。

图1.7 SWIFT实体关系示意图

对SWIFT的分析要放到20世纪70年代的背景下来看。那时计算机技术已经初步成熟,但是计算机网络主要以局域网为主,缺少覆盖全球的统一的广域网,现在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Internet才刚刚萌芽,同时金融机构的信息化程度普遍很低,大部分银行还停留在手工记账的阶段。因此,最早的SWIFT信息是用有线电传网络来传递报文,每秒只能发送几个字符,由各个交换节点汇接到信息处理中心。银行对电文的处理及行内业务操作都依赖人工,因而每笔业务的达成时间以天来计。之后随着网络技术改进,升级为X.25分组交换数据网,再升级为IP网络,银行计算机系统也越来越先进,信息交互的原理没变,而跨境支付的业务操作都已经实现自动化。

虽然SWIFT是私营股份公司性质,股东来自世界各国,以执行股东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但是其决策权实际上掌握在个别国家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跨境贸易都十分依赖SWIFT所建立的体系,所以一旦SWIFT突然断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无疑会相当显著,尤其是对资源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国家,SWIFT就是一种少数国家可操控的用以打击其经济实力的威力巨大的“金融核弹”,且效果立竿见影。这样的案例已有发生。因此,对于这枚“遥控炸弹”,必须清醒识别并采取风险防范的应对策略。而重起炉灶建设另一套跨境结算体系难度极大,并非在于技术和成本,主要是全球结算币种的制约,所以需要早做投入、长期推进。2015年启动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就是我国央行推行的一项落地举措,意义深远。

现在有了实现跨境支付的第三条技术道路,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不论是以某一种法定货币为结算币,还是以一种中间虚拟币为结算币,都可以实现金融机构之间点对点的支付业务。看上去似乎又回到第一种做法, α银行和β银行之间直接结算,但本质上是不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是区块链的参与成员,成员间不需要事先签约,也不需要通过第三方机构即可实现业务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