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学生为中心:当代本科教育改革之道
- 赵炬明
- 1942字
- 2025-03-17 19:26:24
第三章
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54]
上一章介绍了“新三中心”的概念以及美国SC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并在结尾处指出,SC改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深厚的科学基础。故本章将系统地介绍SC改革的科学基础。
我认为目前文献中有四个领域为SC改革提供了科学基础,它们是:脑科学与神经科学、青春期大学生发展研究、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学习科学和学习心理学。这四个领域分别代表了四种需要:了解大脑、了解学生、了解认知、了解学习。大脑是学习的主要器官和工具,了解脑与神经活动方式有助于了解人如何学习,并据此改进大学教学。青春期是大脑发展的第二高峰。了解青春期大学生大脑与心理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特点。了解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如何认知和学习。了解学习科学和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设计课程和改进教学。
毫无疑问,这些领域的知识均有助于我们认识与改进教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领域的学术进步,长期以来与大学教学实践分离,大部分大学教师和管理者并不了解这些领域的学术进步。尽管在过去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年,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它们对大学教学实践的影响却非常有限。至今很多教师仍把大学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任由自己在实践中体验总结,艰苦探索。这很像在信息化革命的今天,很多人关于工业的知识仍然停留在蒸汽机时代。这种学术进步与教学实践分离的恶果之一便是老三中心模式得以长期延续,而新三中心模式难以成长。因此这种学术与实践分离的状况不应再继续下去。[55]如果大学要开展SC改革,就必须重视大学教学的科学基础,促成科学研究与实践智慧的结合。这是本书致力于探讨大学教学的科学基础的基本原因。
事实上,当年潘懋元先生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时就曾有过这种想法。厦门大学高教所建立之初,曾设了一个青年心理学研究室。1986年我访问厦大时潘先生告诉我,他希望这个教研室能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基础。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个梦想没能很好地实现。
应该指出,即使到今天,美国各高校的教学支持中心也多是关心教学方法与技能的培训,很少关注大学教学的科学基础。对此现象的普遍解释是,如果需要,给教师们补充一点就行了,培训还是要重在方法和技术。这听起来很像中等技术教育中的“理论适度、重在实践”的做法。若真如此,那无异于是用培养技工的方法来培训大学教师。对此我深不以为然。因此,每当参加这类培训,我都会有很多“为什么”的问题,涉及对象、方法或环境等多个方面。我们都知道,大学教学受专业知识的影响,也是高度学科差异化的,因此我非常怀疑这些技术与方法在大学教学中的普适性。技术与方法只有在得到正确使用时才能有效。在高度差异化的大学教学中,教师对方法技术的选择、调整、变通、创造是必然的,而进行正确选择的基础是对科学原理的清楚认识和整体把握。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在大学教学培训中,科学基础远比方法技术重要。只有对大学教学的科学基础有了整体和系统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我们必须注意到,是科学研究的进步促成了这场改革。如果我们缺少对这些科学基础的了解,我们如何保证我们不走弯路呢?
大学教师都是学者,应不会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他们会追问原因,掌握理论,然后才会酌情选择、变通与创造。他们因此会关心原理,我自己就是如此。我相信很多大学教师会和我一样,关心方法技术背后的科学基础。如果真心热爱教学,我们就要搞清楚、弄明白,不满足于做一个懵懂的教书匠!正因如此,我呼吁加强大学教学的科学基础研究,改变“轻原理重技艺”的想法,真正把SC改革看成是有深厚科学基础和丰富实践智慧的专门学术领域。高度重视其科学基础,开展大学教学学术研究,唯此方可为中国SC改革提供前进之方向、不绝之动力。
本章显然不可能全面介绍这四个领域的所有发展,仅能涉及其中一些基本知识和重要发展。但即令如此,本章内容也显得过多。好在本章仅是一个知识地图,希望帮助读者了解这些领域发展的大体情况,帮助建立全局观,以便读者可以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大学教学。若能如此,本章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希望深入了解者,可根据本章提供的参考文献作进一步研读。
学术文献可分为两类:专业文献与科普文献。专业文献指用以记录当前学术进展、供同行学者们进行专业讨论的文献;后者指专家们为外行撰写的普及性文献,如大学教材、专业百科全书或手册之类,都属于科普文献。本章主要依赖后者。
本章主要关注认知与认知发展,因为这是大学教学的核心。对非认知领域(如动机、情感等)尽可能不涉及,除非确有必要。下面分四节介绍这四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学术进步,并探讨它们对SC改革的意义。最后是一个简要总结。这一章较长,却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建议读者耐心读完并思考如何把它们用于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