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托起浪花的水滴
给董老师的书做序的应该是比我更有威望、更有成就的人,但老师吩咐了,作为一直赞同老师写这本书的人,我就不敢推辞了。
“文化大革命”之后恢复高考,1978年2月,我们80位同学来到北京大学经济系,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开始追逐梦想。那时,系主任是学贯中西、德高望重的陈岱孙先生,党支部书记是满怀正气、一心为公的石世奇老师,系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就是善良真诚、兢兢业业的董文俊老师。当时,系里教师阵容相当强大,有中国经济史权威、哈佛大学博士陈振汉,经济统计学专家、哈佛大学博士罗志如,中国经济思想史权威赵靖等老先生;有学识渊博、年富力强的厉以宁、范家骧、李德彬、洪君彦等老师,还有后起之秀蒋建平、雎国余等老师。春满燕园,一时人杰汇集!董老师正是在这种氛围里,操持着系里的各项工作。
我与董老师密切接触始于1980年年底。那时,董老师和蒋建平老师带领我们十名学生去四川实习,先到成都,再到重庆。之前入北大时,虽然我在课间课后向许多老师请教过专业上的问题,但是关于人生道路、个人发展方面的深入交谈很少,有时不免迷茫。这次实习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董老师是那样慈祥和蔼、平易近人。我们与董老师和蒋老师在一个多月里同吃住同调查,促膝谈心,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心里也踏实多了。
董老师是一位管理者。他善良真诚、大度乐观,帮不少学生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尤其是帮助许多学生实现了深造的梦想。他曾为学生承受压力,他曾为学生承担风险,他曾为学生仗义执言,他曾为学生失声痛哭。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董老师就是从善心和公心出发进行管理的。他认为,“把枪口抬高一寸”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管理者应该“实施有情管理”。规则是人定的,制定规则是为了大众利益,执行规则要严格,但一定要围绕着公共利益这个目标,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董老师善待学生、帮助学生完全出于公心,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社会上,一些人生怕担责任,不愿帮人,个别人甚至以整人、卡人为乐,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董老师对学生能帮就千方百计地帮,他表现出的人性关爱在当今社会是弥足珍贵的。
受过董老师帮助的学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都以各种方式为国家做贡献,也积极地帮助他人。开设企业的为学生捐助奖学金、为贫困地区捐款,从事教育的也像董老师那样帮助自己的学生,在领导岗位上的都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北大经济系1977级的学生,口碑普遍很好。这与董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董老师曾对我说,人生就像大江里的一滴水,和其他的水一起奔向大海;有时幸运,会翻起一个浪花,多数情况下,翻不了浪花,默默地流入大海;无论如何,都应该做到不要污染其他的水。我把这段话讲给学生听,大家都称赞不已。董老师就是一滴纯洁的水,一滴帮他人翻浪花的水。
董老师平凡而伟大。他所做的平凡的事情里,体现了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人的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善心、公心。我们应该发扬人性的这一面。董老师在几十年里职位都没有提升,一开始就做系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院长),后来做副院长。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坦坦荡荡地为人,像一支蜡烛,总为照亮别人而燃烧自己。
报恩之心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好人有好报,同学们没有忘记董老师。大家事业有成后,都十分想念董老师,他三次被1977级学生请到海外聚会。在他80岁生日时,经济系1977级四十多位在京同学,从部长到普通百姓,聚集友谊宾馆(改革开放前北大周边最高档的宾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同学们频频举杯,祝福这位备受爱戴的长者健康长寿。
林双林
北京大学经济系1977级学生
2022年9月10日于承泽园
林双林,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