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书由董文俊老师和他的同事、合作伙伴及学生口述,我(即海渔)有幸为董老师整理编辑此书,一直坚持真实记录的原则。这本书成稿耗时一年之久,一是因为疫情反复,无法及时完成当面访谈,二是因为董老师一直都在纠结是否真的需要出版一本书。在他看来,有大成就的、成名成家的人才能出书,他自认与此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一天我与董老师聊起过往的点点滴滴,他终于决定出一本书,缘由就在我们的一问一答中。为保持本书的真实性、纪实性,特将当天我们的访谈内容忠实地整理如下。
问:董老师,今年您85周岁了吧?我发现您一直保留着到光华管理学院散步的习惯,好像对那里情有独钟。
答:对,我不仅有到那里散步的习惯,还有去那里的食堂吃饭的习惯,因为那是当年我负责修建的大楼。北大的教学硬件环境很长时间之内都不够好,当年经济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工开会就挤在楼道里,发言者站在楼梯拐角上,听众站满了走廊,条件十分艰苦。对于改善办公环境我有迫切的渴望。都说学校要有大师,可大师也是人,也需要有一个方便舒适的环境啊!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邀请大师加盟的基础条件。我负责建造的光华管理学院的两幢楼,内部按照建成时间分别称为1号楼和2号楼。虽然我不懂建筑,但我对教学楼的功能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这两栋楼的格局、功能划分和设施配备等都是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设计的。当时国内没有成功案例可参考,我们在许多地方都是创新的,真正实现了环境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这两栋楼建成也有二三十年了,直到现在还有师生跟我说许多功能非常实用,一点都不过时。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深感骄傲和自豪,曾经的波折辛苦都是值得的。
问:刚才您提到了“环境为教学服务”,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教书育人,环境也育人?
答:也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喜欢待在整洁、舒适、便捷、令人身心愉悦的环境里。北大是中国教育领域的先锋,是培养国之栋梁的教练场。为了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北大应该有更好的教学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除了指硬件设施,还指要有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科研环境……教育是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是个立体工程,需要有科技育人、环境育人,更需要管理育人等更多方面的助力。任何只偏向某一个方面的教育都不可取。
问:刚才您提到了管理育人,具体应该怎么理解呢?
答:教育管理者不仅要以身作则,公正公平忘我地投入管理工作当中,克己奉公,还要发现人才、重视爱惜人才,为人才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时刻牢记你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
问:至今您做过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
答:我认为我最满意的事情是能进入北京大学上学,圆了我自己的北大梦,毕业后留校做管理工作,期间也为好多学生圆了梦。回首过去,很欣慰我为北大的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尽了我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