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心与追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印记
- 郝平 龚旗煌主编
- 1703字
- 2025-03-28 17:20:15
三、近代中国教育管理体系的革新:建学部重塑学堂系统
要在中国兴办现代教育,培养富国强民的现代化人才,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整套基于科举考试而建立起来的旧学制。京师大学堂重建后,废除科举、建立现代学制,是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贡献。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煊、端方等人奏请废科举,“文明之邦,强盛之源,亦孰不基于学校”,应“广学育才,化民成俗”。他们呼吁,“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24]光绪皇帝准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止。
科举停办后,国家就面临着如何在新的体系下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问题,尽管有京师大学堂作为“各行省之倡”几经曲折举办了起来,并开始从各省学子中遴选英才,进行培养,但距离戊戌变法时整个学堂体系的设想,仍有很大差距。科举停办后,学堂“事体尤为繁重”[25],整个学堂系统构架亟待建设与调整。早在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就提出过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的设想。随着科举的停办,又有很多官员开始重提此事。1905年10月12日,山西学政宝熙上折奏报了学堂系统在科举停办之后面临的重重问题,建议速行设立学部。学部的设立既是对从汉代以来的官学传统的继承,“上师三代建学之深意”,也是对日本等国现代化教育行政体系的学习,“近仿日本文部之成规”,以为国家遴选通才,探求教育改良革新的路径,主持全国学堂事务,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26]12月6日,根据政务处、学务大臣议复宝熙奏请,光绪帝令设立学部,总理全国教育事务,并将上承太学传统的国子监归并到学部,并谕:“国子监即古之成均,本系大学,所有该监事务,着即归并学部。”[27]学部为总汇各省学务之区,创办伊始即承担着“兴学育才”的使命,责任重大,因此光绪谕示“务当悉心考核,加意培养”,以期“敦崇正学,造就通才”[28],在朝廷建学明伦,振兴全国学务,广育天下人才。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29],作为地方教育的行政机关。自此,传承千年的旧学制被废除,推动近现代教育的新学制确立起来。
随着学部的建立,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学务大臣开始参照日本及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筹办分科大学建设事宜。1908年8月16日,张之洞与戴泽等“内顾物力之艰难,远维树人之大计”[30],认为“分科大学实难缓办”,故学部奏设分科大学,以资京师大学预科学生深造:“查分科大学列为八科,经学、法政、文学、医科、格致、农科、工科、商科,皆所以造就专门之人才,研究精深之学业,次第备举不可缺一。所有分科大学开办经费及常年经费,允宜指定的款,分年筹办,以宏造就。”[31]学部对于分科大学的校址也做了详细勘察:“查德胜门外校场地方,前经臣部奏蒙恩准拨为分科大学之用……以之建造经、法、文、医、格致、工、商等七科,均属敷用。”因此选定了德胜门外黄寺的旧操场作为法政科、文学科、格致科、工科四科分科大学地址。然而由于农科大学有其办学条件要求,“应以附近林麓河渠之地为宜,该处地势高旷,林泉缺乏,不甚合用”,又另外寻定了可以让农科学生从事实践的场所,“查有阜成门外望海楼地方苇塘官地,约计十六七顷……堪为农事试验场之用”,“拟恳天恩允准,赏给臣部作为开办农科大学之用”[32],显示出当时的学部在设置分科大学时即尊重学科发展规律,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校门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选定场地后,分科大学的建设就很快推动起来。1909年4月15日,学部选定了各分科大学的监督,奉旨依议,包括:经科大学监督柯劭忞、法政科大学监督林棨、文科大学监督孙雄、医科大学监督屈永秋、格致科大学监督汪凤藻、农科大学监督罗振玉、工科大学监督何燏时、商科大学监督权量。[33]1910年3月25日,京师分科大学规模粗具,中外各科教员均已到堂,也对到升学年限的预备科学生进行了考核,按照相应学科进行了录取。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行开学礼,设经科、文科、法政科、农科、格致科、商科、工科共七科十三门,其中,法政科、农科等学科都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此外,师范、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学馆也转为分科大学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