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雨飘摇中的教育星火:京师大学堂的重建

京师大学堂创办初期并不顺利。1899年7月17日,孙家鼐因朝中顽固派批评其办学措施而心情抑郁,加之对慈禧囚禁光绪心怀不满,遂称病告假。慈禧便任命吏部右侍郎、原京师大学堂中学总教习许景澄代替孙家鼐,暂时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18]1900年夏天,发生了义和团在北京焚烧教堂、八国联军由天津进攻北京等事件,7月1日,许景澄奏请朝廷暂行裁撤大学堂:“现在京城地面不靖,住堂学生均告假四散。又该大学堂常年经费,系户部奏明在华俄银行息银项下拨给。现东交民巷一带,洋馆焚毁,华俄银行均经毁坏……此时无从支银,以后用费亦无所出……应请将大学堂暂行裁撤。”[19]

京师大学堂很快在许景澄的建议下暂行停办,其医学堂等也一并停办。8月15日,俄国兵和德国兵先后占领学堂作为兵营,看守人员四处逃散。大学堂的房屋遭到严重毁坏。学堂内所存的书籍、仪器、家具、案卷等物品也都被毁坏。1900年8月3日,慈禧太后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自此,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长达两年。[20]

大学堂虽然暂时停办了,但关于“兴学育才”的讨论却从未停止。《辛丑条约》签订后,废科举、兴学校、培育新式人才又成为清廷的中心议题。1902年1月10日,国内局势稍加缓和后,清廷便下谕,命刑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京师大学堂的全面恢复工作:“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京师首善之区,尤宜加意作养,以树风声。从前所建大学堂,应即切实举办。着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将学堂一切事宜,责成经理,务期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庶收得人之效。应如何核定章程并着悉心妥议,随时具奏。”1902年1月11日,为壮大京师大学堂,慈禧又颁发了将京师同文馆归并入京师大学堂,一并由张百熙统管的上谕。[21]

张百熙像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张百熙上任后,调研了大学堂的现状,向慈禧太后递交了《奏筹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对大学堂的建制、校舍、附属机构、书籍仪器、办学经费等提出了详细的设想。张百熙认为,如今再讨论兴办大学堂,应当以开拓为第一要务,因此应当暂缓设立大学本科,而先办预备科,为本科做准备。除预备科外,另设速成馆,以培养紧急人才。速成馆又分为仕学馆与师范馆。凡京员五品以下,八品以上,以及外官候选,暨因事留京者,道员以下,教职以上,都可以考入仕学馆。举、贡、生、监等,都可以考入师范馆。大学堂的校舍、经费都应当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此外,由于八国联军的破坏,原京师大学堂的图书、仪器设备等已荡然无存,应当想方设法购置:“查大学堂去岁先被土匪,后住洋兵,房屋既残毁不堪,而常中所储书籍仪器,亦同归无有。”“查近来东南各省,如江南、苏州、杭州、湖北、扬州、广东、江西、湖南等处官书局,陆续刊刻应用书籍甚多,请准由臣咨行各省,将各种调取十余部不等。此外民间旧本时务新书,并已译未译西书,均由臣择定名目,随时购取,归入藏书楼,分别查考翻译。”[22]

张百熙关于恢复办学的上述建议得到了慈禧的首肯,京师大学堂的各项恢复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1902年8月15日,由张百熙主持制定的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的学堂章程,颁行各省,称《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也是第一个系统完备的学制。其中《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京师大学堂历史上的第二个办学章程,明确规定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为“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端正趋向,造就通才”。1902年10月,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设立,由管学大臣咨行各省官书局,将已刻经史子集及时务新书,每种提取数部送京师大学堂,书款由各省书局项下报销。同时,还设立了译书局和编书处,译书局负责编译有关西学方面的课本和资料,编书处负责编辑有关国学方面的教材。[23]当时各省书局都积极支持。此外,大学堂还通过外国教习从欧美日本等地购进各类科技图书。

在张百熙的努力下,京师大学堂于1902年12月17日再次开学。1951年之前,北大都将12月17日这天作为校庆日。大学堂重新开办后,引发了有识之士对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关切。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对废除科举、广兴学校提出种种建议。时局所迫,清廷接受了朝臣的建议,批准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彻底废除了中国历史上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掀开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的新篇章。

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开创了诸多第一,它创办后的实际教育效果及办学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