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心与追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印记
- 郝平 龚旗煌主编
- 4442字
- 2025-03-28 17:20:14
第一章
民族危亡中孕育的国立最高学府(1898—1911)
一、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创立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它是清末戊戌变法的直接产物。在京师大学堂正式设立前,由洋务派主导设立的京师同文馆、维新派组织的强学会(后被清廷变更为官书局)都为大学堂的举办奠定了基础。京师大学堂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孕育于民族危亡之际,其创办虽几经波折,但从酝酿、筹办再到诞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兴学图强、矢志复兴的梦想与追求。在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伟大历程中,北京大学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在民族复兴的史册上不断书写着教育兴国的奋斗篇章。
鸦片战争后,大批仁人志士开始了上下求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起初,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开明人士,如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人认为中国败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战败后,洋务派又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主张主动与西方接触,效仿西法。[1]
1862年,专事培育外语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清廷的批准下成立,它后来成为京师大学堂最早的一部分。同文馆的开办源于洋务派代表恭亲王奕訢等人,他们联名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管外交事务,并在总理衙门领导下设立专门机构,培养外语人才。[2]1866年,洋务派日益感到国内科技人才匮乏,便上奏朝廷,请求允许同文馆新增天文馆和算学馆。[3]然而,这个建议甫一提出,就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对此,洋务派据理力争,指出:“夫中国之宜谋自强,至今日而已亟矣!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4]清廷最终批准了同文馆增设天文馆、算学馆,后又逐步批准扩充了各种自然科学课程,同文馆成为一所培养外语和自然科学人才的专科学校。
从1862年设立到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四十年间,京师同文馆从一个语言学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高等学堂。虽然洋务派创办同文馆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此举推进了西方近代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的传统教育朝着现代化迈进了一步,为日后京师大学堂等一批高等学府的创办积累了经验。
不过,洋务运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自强、求富的理想。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更严峻的亡国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新一代变法维新者走到了台前。
维新派认为,要救亡图存,只有学习外国,维新变法,一切的根本在于废科举、兴学校。梁启超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材,人材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5]康有为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尤为痛恨。他曾对光绪帝说,“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故臣平生论政,尤痛恨之”;“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材,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当此绸缪未雨之时,为兴学育才之事,若追亡救火之急,犹恐其不能以立国也”。[6]
事实上,这股“兴学之议”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已经出现,至甲午海战后,关于废科举、兴办新式教育的呼声更是达到了高潮。1895年6月,《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顺天府尹胡燏棻便上书清廷,请旨裁改书院,开设学堂。他指出,如今力图自强的方法,“首在筹饷,次在练兵,而筹饷练兵之本源,尤在敦劝工商,广兴学校”,“泰西各邦,人材辈出,其大本大源,全在广设学堂”,而中国的书院义塾,仍在学习那些于富国强国毫无用处的八股、试贴、诗赋、经义。因此,他建议清廷命令各省督抚,“务必破除成见,设法变更,弃章句小儒之习,求经济匡世之材。应先举省会书院,归并裁改,创立各项学堂……然后由省而府而县,递为推广,将大小各书院一律裁改,开设各项学堂”。[7]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和团结通晓西学的知识分子,以开风气而挽世变。次年初,李鸿章的亲信、御史杨崇伊上书弹劾强学会“私立会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慈禧太后据此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强学会。不久后,在接近维新派的帝党——御史胡孚辰、翁同龢的努力下,清廷决定将强学会改为官书局,延聘通晓中西学问的洋人为教习,教授各种西学,又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任官书局督办。孙家鼐受命后,与原办书局诸臣悉心筹划,于1896年2月21日拟定7条章程,奉旨遵办。这7条章程,亦成为日后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蓝图。[8]
为进一步推动清廷兴学育才,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向光绪帝上了一道《请推广学校折》(一说该奏折由梁启超代为起草),首次正式提议设立“京师大学”。李端棻在奏折中指出,目前全国各地开办的学堂只教语言,却不教授西方富强的本原道理,以致国家没有奇才异能者可用,因此应当“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并主张“京师大学,选举贡监生年三十以下者入学,其京官愿学者听之。学中课程,一如省学,惟益加专精,各执一门,不迁其业,以三年为期。其省学、大学所课,门目繁多,可仿宋胡瑗经义、治事之例,分斋讲习,等其荣途,一归科第,予以出身,一如常官。如此,则人争濯磨,士知向往,风气自开,技能自成,才不可胜用矣”。[9]李端棻还在奏折中提出在京师大学之外辅设藏书院、仪器院、译书局、报馆并选派学徒游历等五项措施。
总理衙门在1896年7月13日的《议复左侍郎推广学校折》中也肯定了李端棻的奏折,并建议:“至该侍郎所请于京师建设大学堂,系为扩充官书局起见,应请旨饬下管理书局大臣察度情形,妥筹办理。”[10]光绪听取了总理衙门的意见,即命官书局督办孙家鼐先从扩充官书局开始,筹划在京师设立新式大学堂的事宜。这表明,京师大学堂的筹备早在1896年7月就已经开始。[11]
1898年年初,时局日益恶化。1月29日,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递《上清帝第六书》,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建议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变法图强。他在其中又一次提出“自京师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府县立中小学及专门学”。[12]2月15日,御史王鹏运也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但顽固派仍然继续敷衍拖延,不予执行。6月6日,康有为再次给光绪帝上书(《请定国是而明赏罚折》),请求光绪皇帝下定变法决心。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征得慈禧太后的同意后,颁布了《明定国是诏》,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这篇改革变法的宣言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谈论创办京师大学堂,且将成立一所现代化大学堂视为变法之首:

《明定国是诏》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诏书颁布后,支持变法者为之欢欣鼓舞,各项变法措施加紧推进。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就改革八股考制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致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14]次日,光绪皇帝即命总理衙门草拟了废除八股的谕旨,并于6月23日正式下诏宣布废除八股。6月26日,光绪皇帝再次下谕,严词敦促加紧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工作:“兹当整饬庶务之际,部院各衙门承办事件,首戒因循。前因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倡,特降谕旨,令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议奏,即着迅速复奏,毋再迟延。其各部院衙门,于奉旨交议事件,务当督饬司员,克期议复。倘再仍前玩愒,并不依限复奏,定即从严惩处不贷。”[15]
这道谕旨一下,军机处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们前去请康有为帮助起草大学堂章程。康有为将起草大学堂章程一事委托给梁启超。梁启超参考英、美、日等国的大学学制,经反复斟酌,代总理衙门制定出京师大学堂章程,康有为做了审定。这是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个办学章程,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共八章五十四条,史称《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大学堂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无得偏废”。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以经学、理学、中外掌故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学为普通学科;以各国语言文字学、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法律学归此门)、高等地理学(测绘学归此门)、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医学归此门)为专门学科。普通学科各门为全体学生所必学,专门学科由学生任选一门或两门。学生凡在二十岁以下者,必须认习一门外语,二十一岁以上者,可以免修外语。学生暂以五百人为额,分为头班、二班两班。入学后先编入二班学普通学科,普通学科学完后升入头班,学专门学科。另设师范斋,并附设中小学。章程还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16]
1898年7月3日,总理衙门将梁启超起草的大学堂章程与《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学堂章程折》一并向光绪皇帝呈递,并提出“拨专款”“拨官地”“派大臣”“精选总教习”四项请求。光绪帝在批准京师大学堂章程的同时,委派吏部尚书、官书局督办孙家鼐为管学大臣,主持开办京师大学堂,并命原官书局并入京师大学堂,由孙家鼐督率管理。官书局从此承担起京师大学堂筹备机构的角色。[17]至此,酝酿多年的京师大学堂的筹建工作终于走上正轨。

孙家鼐像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随着时局的发展,维新派和顽固派都认识到了创办新式学堂的重要性,因此,大学堂的筹办工作加紧进行。在人选方面,经孙家鼐推荐,清廷任命许景澄为大学堂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在校舍方面,1898年7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将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旧第作为临时校舍,并略加扩充,由总管内务府大臣负责修葺。在经费方面,当时拟定大学堂开办经费为三十五万两,常年用款为二十万零六百三十两。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训政”名义重掌政权,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但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由孙家鼐继续负责筹办。11月22日,内务府将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旧第修葺后,移交管学大臣孙家鼐接收。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树立了教育兴国的里程碑。

京师大学堂匾额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