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均衡: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演变与创新
- 张晓杰
- 1591字
- 2025-03-28 15:27:47
1.5 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的创新点
(1) 创新制度需求的测量方法
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制度均衡分析的理论框架,界定了制度需求的含义并分析了制度需求的影响因素。然而遗憾的是,制度经济学并未提供制度需求的测量技术与方法。本书创新性地运用学术探究法和媒介内容分析法,从制度需求内容和制度需求强度两个方面来探究社会公众对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的历史变迁,同时采取制度需求优先序调查法来测量社会公众对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内容的需求强度现状。本书中使用的对制度需求内容和需求强度的测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度需求测量与预测的方法论难题。
(2) 创新制度均衡的测量方法
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制度均衡分析的框架,但并未提供制度均衡的测量技术与方法。本书创新性地从制度供需均衡类型、制度供需均衡度等级、制度供需均衡度等级划分方法与划分标准三个方面切入,构建了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分析的“三维四级”方法论框架。其中“三维”是指制度供需均衡的三个类型,包括数量均衡、结构均衡和内容均衡。数量均衡要测量制度安排的供给数量和(或)制度安排的需求数量,结构均衡要测量制度供给结构和(或)制度需求结构,内容均衡要测量制度供给之后相同制度需求落点的出现时间。“四级”是指制度供需均衡度的四个等级,包括优质均衡、基本均衡、轻度失衡、严重失衡。同时,本书基于制度供需均衡的测量方法与均衡度等级确立了均衡度等级的不同划分标准。本书构建的制度供需均衡分析的“三维四级”方法论框架弥补了制度均衡测量技术与方法的研究空白。
1.5.2 研究内容的创新点
(1) 基于制度均衡理论分析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本书基于制度均衡理论构建了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分析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给与需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以及供需非均衡的样态和成因,并以制度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均衡为目标,提出了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政策建议。本书突破了既有研究专注于制度供给的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将“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视角与“自下而上”的制度需求视角相结合,形成了制度均衡的分析视角。
(2) 对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给的历史变迁与现状进行全景式扫描与深度化呈现
本书运用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所有有关环保公众参与的政策法规、司法文件以及各种规范性文件、工作文件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对中国环保公众参与的人大和政协机制、行政机制、司法机制的供给进行历史考察和现状描述,以全面、深入了解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供给情况。与既有研究偏向环保公众参与的单项制度分析相比,本书将环保公众参与的所有相关制度都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既探讨各单项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又从环保公众参与主体、客体、程序三个维度描述各单项制度的供给现状,这突破了单一制度分析的局限。
(3) 实证测量与分析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制度需求
本书运用学术探究法和媒介内容分析法,从环保公众参与主体、客体、程序三个方面定量测量社会公众对环保公众参与的人大和政协机制、行政机制、司法机制的需求内容及需求强度的历史变迁,同时采取制度需求优先序调查法测量社会公众对环保公众参与具体机制需求内容的需求强度现状。学界既有的研究专注于环保公众参与的制度供给分析,缺少对环保公众参与的制度需求探讨,因此对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的实证测量与分析便成为本书研究内容的第三个创新点。
(4) 分析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样态及供需非均衡的成因
本研究运用构建的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分析的“三维四级”方法论框架,从环保公众参与主体、客体、程序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环保公众参与的人大和政协机制、行政机制、司法机制的制度供需数量均衡、结构均衡和内容均衡的样态,并具体分析了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非均衡的成因。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未出现针对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分析的相关研究,因此这是本书研究内容的第四个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