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

1.3.1 基本思路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即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1.3.2 研究框架

本书从制度需求—制度供给的均衡视角来研究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研究的总体框架内容如下:

第一,基于制度均衡理论构建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的分析框架。本书阐述了制度的含义与功能、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制度均衡与制度非均衡的含义与成因,分析了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的关系;基于制度均衡理论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框架,包括环保公众参与的人大和政协机制、行政机制、司法机制的供给内容与需求内容(需求指向和需求落点),以及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的总体框架。

第二,描述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给的历史演变与现状。本书基于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的分析框架,运用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法具体分析了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供给时间和供给数量、供给主体构成和供给结构特征,深入考察了中国环保公众参与的人大和政协机制、行政机制(包括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行政听证制度、环境信访制度和环境行政复议制度)、司法机制(包括环境行政诉讼制度、环境民事诉讼制度、环境刑事诉讼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供给的历史变迁脉络,并从环保公众参与主体、客体、程序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各具体机制相关制度的供给现状。

图1.1 技术路线图

第三,研究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基于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的分析框架,运用“学术探究法”和“媒介内容分析法”,从环保公众参与主体、客体、程序三个方面研究社会公众(包括普通公众和社会精英)对环保公众参与的人大和政协机制、行政机制、司法机制的需求内容及需求强度的历史变迁,同时采取制度需求优先序调查法测量社会公众对环保公众参与具体机制需求内容的需求强度现状。

第四,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样态分析及供需非均衡成因探讨。从制度供需均衡类型、制度供需均衡度等级、制度供需均衡度等级划分方法与划分标准三个方面切入,构建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分析的“三维四级”方法论框架;运用“三维四级”方法论框架,从环保公众参与主体、客体、程序三个维度深入分析环保公众参与各具体机制的供需数量均衡、结构均衡和内容均衡的样态及其所处均衡度等级;基于制度均衡理论分析框架中的制度供给的影响因素、制度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制度非均衡的成因三方面的理论要素,具体分析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非均衡的成因。

第五,提出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基于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非均衡的成因以及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的现状,秉承“以制度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以制度均衡为目标,从环保公众参与主体、客体、程序三个维度,提出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改革与创新的一般性政策建议与针对各具体机制的个性化路径选择和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