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均衡: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演变与创新
- 张晓杰
- 1481字
- 2025-03-28 15:27:46
1.2 研究价值
1.2.1 学术价值
第一,关于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既有研究都是从制度供给的视角研究现存环境利益表达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理想的制度改革方案,制度供给视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进路,其中蕴含了部分理想主义色彩。本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均衡理论,从制度均衡视角研究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主要关注制度供给(实然制度)与制度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是一种现实主义取向,由此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现实性。因此,本书将有效弥补单一制度供给研究路径的天然不足,为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研究提供“另一条思路”。
第二,基于制度供给视角研究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既有文献往往注重分析现行制度的内在缺陷,且多是研究环保公众参与的某个单项制度,如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信访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行政复议制度等。本书的研究突破了单一制度的分析模式,将环保公众参与的所有相关制度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既对各单项制度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也对各项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进行纵向历史考察,研究成果将是对中国环保公众参与的制度供给情况及其发展脉络的全景式扫描与深度化呈现。
第三,制度需求和政策需求是制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学的重要研究论题,并各自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均衡理论与公共政策学中政策过程的系统模型的核心要义。然而,时至今日,如何对制度需求或政策需求进行有效的测量仍是学界难题。本书的研究采取“学术探究法”和“媒介内容分析法”来测量社会公众(包括普通公众和社会精英)对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需求内容及需求强度的历史变迁,同时采取制度需求优先序调查法来测量社会公众对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需求强度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度需求或政策需求的测量与预测的方法论难题,丰富了既有文献的研究方法论体系。
第四,制度均衡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家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解释制度变迁时所提出的一个供求分析框架,但制度均衡理论并未提供制度均衡的测量技术与方法。本书从制度供需均衡类型、制度供需均衡度等级、制度供需均衡度等级划分方法与划分标准三个角度切入,构建了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分析的“三维四级”方法论框架。该方法论框架提供了制度均衡的测量技术与方法,弥补了制度均衡理论的方法论空白,有利于制度均衡理论从概念化走向操作化。
1.2.2 应用价值
第一,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导火索,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影响。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究其根源在于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不畅,制度供给难以满足制度需求。本书从环保公众参与的制度供求均衡视角出发,以制度需求为核心,提出创新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议,对畅通环保公众参与程序、促进公众在制度化空间内实施环保参与行为、缓解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态势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在环境治理领域,完善的环保公众参与机制是公民表达权和参与权的保障,是实现和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环境治理的前提,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制度支撑。本书基于制度均衡理论,运用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文献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等多种研究资料搜集方法,细致梳理了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涉及社会公众对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的历史变迁及其对现行参与机制改革措施的需求情况,在秉承“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创新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政策建议。本书研究成果对于促进社会公众环保参与权的实现、保护公众环境权益、改善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构建生态文明体系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