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第3版)
- 丛玉隆总主编
- 4916字
- 2025-03-18 18:20:07
第五节 天然抗凝蛋白检测技术
一、抗凝血酶测定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天然抗凝物质之一,是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AT抗原检测(AT:AG)
【检验原理】
ELISA法。将AT单克隆抗体包被在固相酶标板上,样品中的AT与包被于固相上的抗体结合,再加入酶标抗体,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的复合物,然后加入显色基质,根据发色的深浅来判断标本中AT的含量。
【检验方法学】
1.试剂与仪器
(1)0.1mol/L碳酸盐缓冲液(pH 9.6)。
(2)抗人AT单克隆抗体。
(3)AT标准品。
(4)酶标抗人AT单克隆抗体。
(5)洗涤液:0.01mol/L PBS(含 0.05% Tween-20)。
(6)样品稀释液:0.25mol/L EDTA-Na2-PBS(含 2% BSA)。
(7)邻苯二胺溶液(1mg/ml):用 pH 4.5,0.1mol/L 枸橼酸盐缓冲液配制。
(8)3mol/L硫酸(终止液)。
(9)30%过氧化氢溶液。
(10)酶标仪。
2.检验方法
(1)用碳酸盐缓冲液将抗人AT单克隆抗体配制成适当浓度,加0.1ml至酶标板各孔中,4℃包被过夜。
(2)用洗涤液洗涤3次,甩干。
(3)将经样品稀释液一系列稀释的标准品及受检血浆0.1ml加入含固相抗体的酶标板中,37℃温育2小时,取出用洗涤液洗涤3次。
(4)每孔加0.1ml适当浓度的酶标抗人AT单克隆抗体,37℃温育2小时,取出,用洗涤液洗涤3次。
(5)加新鲜配制的含1mg/ml邻苯二胺、3%过氧化氢的枸橼酸盐缓冲液0.1ml,显色10分钟。
(6)每孔加0.05ml 3mol/L硫酸溶液终止反应。
(7)在酶标仪上于492nm波长测各孔吸光度值。
(8)以标准品的浓度为横坐标,以其对应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在半对数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9)以待测样本的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对应的AT含量,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得出样品中的AT抗原浓度。
【方法学评价】
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已为临床广泛使用。
【质量保证】
1.采血须顺利,分离血浆后应尽快检测,若不能马上检测,则应将血浆置-30℃冻存,临用前将血浆样品融解,切忌反复冻融。
2.受检全血应用0.109mol/L枸橼酸钠作9:1抗凝,切忌使用肝素抗凝。
【参考范围】
(0.29±0.03)g/L。
【临床意义】
1.AT抗原下降
(1)遗传性:
包括交叉反应物质阴性型,表现为抗原和活性均下降和交叉反应物质阳性型,表现为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2)获得性:
包括肝脏疾病、肾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AT抗原增高
主要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以及使用黄体酮类药物。
(二)抗凝血酶活性检测(AT:A)
【检验原理】
发色底物法。在待测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l:l的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肽S2238,裂解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显色程度与剩余凝血酶的量呈正相关,而与AT:A呈负相关。
【检验方法学】
1.试剂
(1)标准血浆。
(2)底物 S2238(浓度为 5×10-7mmol/L)。
(3)凝血酶溶液:牛凝血酶用生理盐水配成7.5~7.7U/ml,每10ml溶液中加入聚乙二醇6000 0.5g,混匀。
(4)Tris-肝素缓冲液:0.05mol/L Tris,7.5×10-3mol/L,EDTA-Na2·2H2O,1.75×10-4mol/L 氯化钠,用 1mol/L 盐酸调节pH至8.4,每升缓冲液中含肝素3万单位。
(5)50%醋酸溶液。
2.检验方法
(1)将标准及受检血浆按表6-5作系列稀释。
(2)将系列稀释的标准血浆及待测标本与Tris-肝素缓冲液混合,于37℃温育5分钟。
(3)加入凝血酶 50µl,混匀,37℃放置 30 秒。
(4)加底物 150µl,混匀,37℃温育 30 秒。
(5)加50%的醋酸溶液终止反应后,在405nm下测吸光度值。
(6)以标准品抗凝血酶活性为横坐标,以其相应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在半对数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7)根据受检标本的吸光度值可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其AT:A(%),若样品预先经过稀释则必须乘以稀释倍数。
表6-5 发色底物法抗凝血酶活性操作方法

【方法学评价】
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已为临床广泛使用。
【质量保证】
同AT抗原测定。
【参考范围】
108.5%±5.3%。
【临床意义】
同AT抗原测定。
二、蛋白C测定
蛋白C(protein C,PC)是天然抗凝物质之一,是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断的手段之一。
(一)PC抗原测定(PC:Ag)
【检验原理】
Laurell免疫火箭电泳法是在含PC抗血清的琼脂板中,加入受检血浆,在电场作用下,抗原和抗体反应形成火箭样的沉淀峰,此峰高度与抗原浓度成正比,因而可以计算出PC抗原的含量。
【检验方法学】
1.试剂和器材
(1)PC抗血清。
(2)PC缓冲液:巴比妥钠1.62g/L,Tris 5.56g/L,甘氨酸7.05g/L,EDTA-Na2 1.89g/L,PEG6000 10g/L,pH 8.8。
(3)0.9% 琼脂糖:琼脂糖 0.9g,PC 缓冲液 100ml。将琼脂糖置于PC缓冲液中,加热溶解,趁热用薄棉花过滤后使用。
(4)1%磷钼酸溶液:磷钼酸10g,加蒸馏水至1 000ml,溶解后用滤纸滤过后使用。
(5)U形有机玻璃框:框的内径8cm×8cm,厚1.5cm。
2.检验方法
(1)制板:
将0.9%琼脂糖煮沸溶解后置于50~56℃水浴中备用。取一只小烧杯,根据抗血清的效价,进行适当调整,按每次实验所需的量加入所需的人PC抗血清,倒入上述0.9%琼脂糖,充分混匀,尽量避免气泡。取10cm×10cm玻璃板两块,中间放入上述有机玻璃框,三边用夹子固定,于上口处迅速倒入含抗血清的琼脂糖,每板浇10ml左右,置4℃冰箱10~15分钟,待凝固后除去一块玻璃板,在离玻璃板下缘1.5cm处打10个孔,孔径3mm,孔距5mm。
(2)标准样品的制备:
取30例正常人新鲜或冰冻混合血浆,用 PC 缓冲液作原倍,l:2,1:4.1:8,1:16 稀释。
(3)受检样品的制备:
将受检血浆用TPC缓冲液作1:2稀释。
(4)标准品加样:
每孔加入受检样品10µl,每板均同时各加上述5种不同稀释度的标准样品10µl,制备标准曲线。
(5)电泳:
每侧加入PC缓冲液500~1 000ml,两侧液面应一致,将玻璃板放在两槽之间,孔朝向阴极,火箭方向朝阳极,用两层滤纸搭桥,电桥间距为5.3cm左右;调节电压至110V,电泳18小时。
(6)染色:
电泳完毕后,取出玻璃板,浸入1%磷钼酸溶液中20~30分钟。
(7)测量火箭电泳高度:
用两分规从加样孔上缘至顶峰测量火箭峰高度。用正常人血浆的5个稀释度峰值通过回归得到标准曲线,便可求出受检样品中的PC抗原含量,结果再乘以2(稀释倍数)。
【方法学评价】
本法特异性高,但灵敏度较差,且耗时较长,故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
【质量保证】
1.受检样品采血须顺利,1 500×g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后应立即检测,不能立即检测的应将血浆置-30℃保存备用。
2.含抗血清的琼脂糖制备时琼脂糖的温度应不高于60℃,否则抗血清的活性将受到抑制。
【参考范围】
96.1%±28.3%。
【临床意义】
1.PC减低
(1)先天性减低:
患者表现为反复的无明显原因的血栓形成。Ⅰ型患者表现为PC抗原含量与活性均降低;Ⅱ型者PC抗原正常,而活性下降。
(2)获得性减低:
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肝功能不全、手术后及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剂。
2.PC增高
多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妊娠后期等,表现为代偿性增加。
(二)蛋白C活性测定(PC:A)
【检验原理】
发色底物法。Protac(从蛇毒中提取)是PC特异的激活剂,活化的PC(APC)作用于发色底物可释放出产色基团对硝基苯胺,显色深浅与PC活性呈线性关系。
【检验方法学】
1.试剂与仪器
(1)缓冲液A:0.04mol/L巴比妥缓冲液,pH 7.4。
(2)Protac激活剂(每瓶 3U):加缓冲液 A 3ml,分装。置-20℃保存,使用时稀释成0.15U/ml。
(3)显色溶液:用双蒸馏水将Chromogym-PC:A配成1.6mmol/L。
(4)99%冰醋酸溶液。
(5)酶标仪。
2.标准曲线的制备
(1)正常人混合血浆用缓冲液A稀释成活性为100%、80%、60%、40%、20%、10%,并用缓冲液A作空白。
(2)将已稀释的血浆25µl加激活剂100µl,置37℃水浴8分钟,然后加显色液100µl,37℃温育10分钟,加99%冰醋酸溶液50µl,终止反应,于450nm处读取吸光度值。
(3)将所得的吸光度值与相应的血浆稀释度做直线回归处理,或以吸光度为横坐标,血浆稀释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检验方法
将受检样品用缓冲液A作1/2稀释,余同标准曲线。
【方法学评价】
本法操作简便,且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佳,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质量保证】
1.患者全血与0.105mol/L枸橼酸钠作9:1抗凝,1 500×g离心15分钟,分离血浆后应立即检测或置-20℃待检。
2.发色底物分装后必须置-20℃保存,有效期内使用。
【参考范围】
64%~147%。
【临床意义】
同PC抗原检测。
三、蛋白S测定
蛋白S(protein S,PS)是天然抗凝物质之一,是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诊断的有效手段。
(一)PS抗原测定(PS:Ag)
【检测原理】
Laurell免疫电泳法。是在含PS抗血清的琼脂板中,加入一定量的受检血浆,在电场的作用下,定量的抗原和抗体反应形成火箭样沉淀峰,此峰高度与PS浓度成正比。血浆总PS(TPS)包括游离 PS(FPS)和与补体 C4结合的 PS(C4bp-PS)。
【检测方法学】
1.仪器与试剂
(1)抗人PS血清。
(2)巴比妥钠缓冲液:每升含巴比妥钠10.32g,甘氨酸7.52g,Tris 0.6g,EDTA 1.46g,pH 9.0。
(3)25%聚乙二醇6000。
(4)0.9%琼脂糖:琼脂糖0.9g,加入巴比妥钠缓冲液100ml,加热溶解,趁热用薄棉花过滤后使用。
(5)1%磷钼酸溶液:磷钼酸10g,加水至1 000ml,溶解后滤纸滤过后使用。
(6)有机玻璃框U形:框内径8cm×8cm,厚1.5cm。
(7)电泳仪。
2.标准曲线的绘制
(1)取抗人PS血清,用巴比妥钠缓冲液配制成含1% PS抗血清的琼脂糖凝胶板。
(2)将 TPS 标准血浆稀释成原倍(100%),1:2(50%),1:4(25%),1:8(12.5%),1:16(6.25%)。
(3)每孔加样 10µl。
(4)电泳条件同PC:Ag检测。
(5)FPS:取 2支试管,各加入正常人混合血浆 300µl,并加入聚乙二醇6000 50µl,充分混匀,室温下放置30分钟,然后以1 500×g离心10分钟,取上层血浆,一支作为原倍(100%),另一支作1:2(50%),l:4(25%),1:8(12.5%),1:16(6.25%)稀释。与TPS在同一琼脂板上进行电泳。
(6)染色:将电泳后的琼脂板置1%磷钼酸染色液中5~15分钟(以磷钼酸新鲜度而定),即可见清晰的火箭沉淀峰。
(7)采用直线回归,将测得的峰高与相应的血浆稀释度做直线回归处理,y=bX+a。
3.检验方法
(1)受检血浆用0.13mol/L枸橼酸钠抗凝,FPS处理同标准曲线制作,TPS和FPS均每孔加10µl,余均同标准曲线。
(2)将检测样品峰高值代入公式中X,而Y即为PS值。
【方法学评价】
同PC抗原检测。
【质量保证】
FPS样品制备好的上层血浆应当天检测;一份样品同时做总PS(TPS)和游离PS(FPS),加样时可以单孔为TPS,双孔为FPS,以便分析结果。
【参考范围】
TPS:96.6%±9.8%;FPS:100.9%±11.6%。
【临床意义】
1.PS作为PC的辅因子,对因子Ⅴa和Ⅷa有加速灭活作用,先天性PS缺陷者常伴发严重的深静脉血栓。
2.获得性PS缺陷多见于肝功能障碍、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剂等。
(二)PS活性测定(PS:A)
【检测原理】
受检血浆与乏PS血浆混合,然后加入含因子Ⅹa活化的PC及磷脂,温育5分钟后,加入Ca2+,立即计时,记录血浆凝固时间。血浆凝固时间的延长与受检血浆中PS的活性呈正相关。
【检验方法学】
1.试剂
(1)活化剂:
1ml,冻干,内含活化的PC,牛因子Ⅹa和兔脑磷脂。
(2)乏PS血浆:
1ml,冻干。通过羊抗人PS抗体免疫吸附柱而制备。
(3)样品稀释缓冲液(×10):
含 0.2mol/L NaCl,0.03mol/L Hepes和 0.015mol/L叠氮钠,pH 7.35。缓冲液中还含有聚凝胺(Polybrene),能中和受检血浆中最多1.2U/ml的肝素。
2.试剂制备
(1)活化剂:
加蒸馏水1ml,置室温20分钟,充分混匀,溶解后的活化剂28℃环境中可保存4小时,-20℃可保存30天。
(2)乏PS血浆:
加蒸馏水1ml,置室温20分钟,充分混匀,溶解后的乏PS血浆28℃环境中可保存4小时,-20℃可保存30天。
(3)样品稀释液:
每瓶加蒸馏水25ml,2~8℃保存。
3.检验方法
(1)静脉采血,与0.129mol/L枸橼酸钠作9:1抗凝,1 500×g离心15分钟,分离血浆。取受检血浆0.5ml,加入稀释缓冲液450μl备用。
(2)取乏 PS 血浆 0.1ml,加入稀释的受检血浆 0.1ml,37℃温育2分钟。
(3)加0.1ml活化剂,37℃温育5分钟。
(4)标准曲线的绘制:取至少10个正常人的全血,同患者样品分离血浆,按表6-6制备标准曲线,同受检样品检测,以凝固时间为纵坐标,PS活性百分率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表6-6 PS活性标准曲线的制备

按照对倍稀释的方法,从第一管中吸取500µl到第二管稀释液中,混匀后吸取500µl到第三管稀释液中,以此类推
(5)结果计算:受检样品凝固时间可以从标准曲线中查得PS活性C(%)。
【方法学评价】
本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且操作方法简便易行,适合临床使用。本试验当PS活性在正常范围内时的CV为12%,线性范围为12.5%~180%。
【质量控制】
1.当受检血浆中肝素含量大于1.2U/ml或存在狼疮样抗凝物质时,本试验可出现假阳性。
2.当PS活性极度增高时,需将样品稀释后重测,若稀释后仍未按稀释比例下降时,提示受检血浆中含有狼疮样抗凝物质。
3.为保证检测的精密度和重复性,着重强调孵育的时间和温育温度的重要性。
【参考范围】
55%~160%。
【临床意义】
PS活性降低多见于血栓栓塞性疾病。
(李 健 张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