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第3版)
- 丛玉隆总主编
- 9681字
- 2025-03-18 18:19:39
第二节 血液分析仪分析参数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
1.生理性增多
(1)年龄:
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到4~5岁两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2)日间变化:
白细胞数在静息状态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而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可使白细胞显著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因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
妊娠期常见白细胞增多,特别是最后1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天内恢复正常。因妊娠与分娩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分裂象左移;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的核分裂象左移。
(2)严重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梗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梗死和手术创伤等所造成的蛋白分解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有关,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
(3)急性大出血:
脾破裂、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主要增多的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与应激状态、内出血所致一过性缺氧有关。
(4)急性中毒:
化学药物,如催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5)肿瘤性增多:
白细胞长期持续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其次为各种恶性肿瘤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核左移现象,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失控地无限增殖;白血病细胞周期延长;血中转运时间延长(正常白细胞约为10小时,白血病细胞平均为33~38小时)。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制为: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恶性肿瘤坏死分解产物促进骨髓贮备池释放;恶性肿瘤伴有骨髓转移而将骨髓内粒细胞(甚至较幼稚的粒细胞,并可伴有幼红细胞)排挤释放入血。
3.白细胞减少
(1)某些感染: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数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因在细菌内毒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2)某些血液病:
如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呈“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均为淋巴细胞,因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所致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小部分急性白血病白细胞总数没有升高反而减少,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白细胞可 < 1×109/L,分类时也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3)慢性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应在接触使用期间每周做1次白细胞计数。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
(5)脾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所致脾肿大,如门脉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机制为肿大的脾脏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并分泌过多的脾素,可激活和促进粒细胞生长。
(二)白细胞分类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在临床检查中绝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实际反映着中性粒细胞变化,所以中性粒细胞的变化主要指白细胞总数变化。参见本节白细胞计数部分的临床意义。
2.淋巴细胞
(1)生理性增多: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6~9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两种细胞比例大致相等。至2~3岁后,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高,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增多
1)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
2)某些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也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需借助WBC分类来识别。
3)肾移植术后:
如发生排斥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绝对值即增高。
4)白血病: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WBC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5)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低,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WBC总数是减低的。
(3)淋巴细胞减低:
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后者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减低,但其绝对值仍在正常范围)。
3.单核细胞
(1)生理性增多:
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平行。
(2)病理性增多:
①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呈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WBC总数常达20×109/L以上,分类时单核细胞可达30%以上,以成熟型为主,但亦可见少数幼单核细胞。②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可见幼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幼稚单核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WBC减低等之外,WBC分类时常见单核细胞增多。
(3)单核细胞减少:
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4.嗜碱性粒细胞
(1)增多见于:
1)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常见嗜碱性粒细胞增高,伴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增高。如:①荨麻疹:可由于过敏性体质对特异抗原过敏或物理因素(寒冷等)而引发,一般血清IgE均增高,其中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还可测出冷球蛋白或冷纤维蛋白原等。②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红细胞数减低、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急性期常伴有中性粒细胞或WBC以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注意,通常炎症性疾病出现WBC增多时伴嗜碱性粒细胞减低)。
2)骨髓增生性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轻度增高可作为骨髓增生性疾病早期征象;如嗜碱性粒细胞持续 > 0.1×109/L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共同特征。①真性RBC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可轻度增高(1×109/L)。②原发性纤维化:大多数患者有轻重不一的贫血,血涂片中出现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约占7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WBC分类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幼稚粒细胞多 < 5%;嗜碱性粒细胞(可 > 1×109/L)和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③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随病情发展可出现轻度贫血,WBC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达2%~3%,有时可高达20%~90%,提示预后不良。
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为罕见白血病类型,嗜碱性粒细胞可异常增多,一般在20%以上,且多属幼稚型。
(2)减低: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本来很少,减低与否很难察觉,故临床意义尚不明。
5.嗜酸性粒细胞
(1)生理变化:
①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低。②日间变化:正常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天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即使在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变异也可达30倍之多。因此,宜在早晨8时测定嗜酸性粒细胞基础水平。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寄生虫病: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寄生虫感染时,常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或更多。肠寄生虫病时,该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某些钩虫病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而导致WBC总数高达数倍以上,分类中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而呈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但其嗜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驱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2)变态反应性疾病:
临床上仅次于寄生虫病成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另一种主要原因,可见于:①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高。糖皮质激素依赖的哮喘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与气流阻塞程度有关,在抗原作用晚期,支气管高反应性与嗜酸性粒细胞呈负相关;②坏死性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可明显增多,平均 > 8×109/L,且伴有贫血;③其他: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花粉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呈轻度或中等度增高。
3)皮肤病:
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嗜酸性粒细胞呈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常达10%以上,并可见幼稚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等嗜酸性粒细胞也可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极度增高,可达90%以上,以幼稚型居多,且其嗜酸性颗粒大小不均、着色不一,分布紊乱,并易见空泡等形态学改变。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霍奇金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5)某些恶性肿瘤:
不少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被认为是偶发现象,并非源自恶性肿瘤本身,而是嗜酸性粒细胞对白细胞介素和肿瘤细胞因子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在实体瘤诊断之前出现,也可伴随发生。尤其在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中度增高。在有些患者,当治疗有效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程度可减轻。
6)某些传染病:
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在恢复期时则可见暂时性增高;唯有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现已知可能由于该病原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继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包括伴有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
8)其他:
风湿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3)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其临床意义较小。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在伤寒极期,因机体应激反应增高,皮质激素分泌增高,使嗜酸性粒细胞减低,但在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重新出现,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低,甚至完全消失,则表明病情严重。
二、红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实验室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查红细胞时可得出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定量(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及网织红细胞分群等项参数。这些参数临床意义见本书上册第九章“红细胞疾病检验诊断”。
三、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
1.生理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6%~10%的变化,表现为早晨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较高;激烈活动后升高,休息后恢复;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降低;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略高;平原地区居住的人群较低,高原地区居住的人群较高。
2.病理变化
(1)血小板减少:
指血小板计数 < 100×109/L,常见的疾病有:①血小板生成障碍,见于造血功能受到损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②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症和进行体外循环时;③血小板消耗增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数 > 300×109/L为增多。①一过性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及溶血之后;②持续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③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许多恶性肿瘤的早期常可见血小板增多。
(二)平均血小板体积
与血小板有关的疾病,血小板数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变化不同,其对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MPV检测在疗效与预后分析中有意义。
1.白血病
在没有经过移植化疗时,白血病患者的MPV值正常,体积不均性轻微增加。为了估计常规血小板参数的预测能力,有作者测定接受化疗和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数、MPV值和巨核细胞倍体数,发现血小板生成的改变可导致这3个参数的改变,化疗导致骨髓受抑时,这些参数都下降,下降最多的是平均巨核细胞倍体数,明显先于血小板数达到低点,血小板体积的下降也先于血小板数的降低。巨核细胞倍体数的增高是骨髓受抑制恢复的第一个证据,它比血小板体积增高早1~2天,而血小板体积又比血小板数增高提前1~2天,仅当平均血小板体积重新进入参考范围时,才算快速恢复期。骨髓移植时也有相似的改变,因巨核细胞倍体测定仪器要求较高,所以MPV值是用于骨髓增殖状态估计的较好的指标。
2.ITP
ITP中增高的MPV与血小板计数呈非线性相关,ITP的动态观察数据也表明相同的关系。血小板减少症中MPV值最大。当ITP缓解时,血小板计数值增高,MPV减低,当血小板数达正常值时,MPV也同样处于正常范围。这说明MPV增高不但与免疫性血小板破坏有关,还与骨髓不能完全代偿血小板破坏所致的免疫性损耗有关。当外周血小板破坏程度适中,骨髓能代偿血小板数至正常水平,MPV值完全正常。有文献报道,在免疫溶血性疾病中,大红细胞与贫血间的关系也与之有相似之处。血小板大小并不主要由血小板年龄所决定。在血小板数剧升时,每天血小板的组成都在发生变化,每天MPV都在下降。因骨髓细胞受到刺激,新生成的血小板体积大小不一,这与红细胞系受刺激时的情况相同。当血小板减少症发展到严重的状态时,少数血小板可能与低水平的背景噪声和红细胞及血小板碎片相混淆,仪器计算出的MPV值就不可靠了。在血小板数开始恢复时,可检测出已增高的MPV值,这表明低的血小板数比最初的噪声更能反映血小板的情况。然后,当血小板增高时,MPV值下降。
3.细胞毒性化疗
当骨髓受抑制时,MPV并不因血小板数下降而相应升高,因细胞毒性化疗而使骨髓受抑后,血小板数下降,MPV也渐渐低于正常。当血小板数降至最低点时,在生成不足型血小板减少症与过度破坏血小板减少症间的MPV值差异最大。在恢复阶段,巨核细胞开始增加其DNA含量。DNA含量较多,巨核细胞产生的血小板体积较大,MPV就升高,这是骨髓恢复初期的主要指标;当血小板数仍低时,MPV值已上升,1~2天后,血小板数才开始升高,当血小板数继续升至正常水平时,MPV值开始下降。
4.脓毒症
脓毒症一般都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缘于血小板破坏增加和骨髓受抑。MPV的检查结果和血小板计数值都表明这仅是中间过渡状态,是多种因素造成血小板减少。在预期恢复的脓毒症患者中,这些数据显得非常重要:如骨髓受抑(血小板数低,MPV低),MPV值上升之后,预期可以很快恢复;在感染患者,局部炎症时MPV正常,败血症时有一半MPV降低,如果MPV随血小板数持续下降则为骨髓衰竭的征兆,MPV越低抑制越严重,MPV上升后血小板才逐步上升。
5.新生儿菌血症
新生儿刚出生时,尽管血培养阳性,但MPV值正常,3天后MPV明显升高,一般 > 10.8fl,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 19.1%。高MPV和PDW对诊断菌血症的特异性分别为95%和79%,且阳性率较高。此可以用MPV作为诊断新生儿菌血症的参考依据之一。
6.心绞痛
有文献报道,患心绞痛且接受过血管成形术的患者,术后再狭窄组,MPV值明显升高。术后到下一次手术期间,MPV与最小血管腔直径的变化呈正相关。且手术后复发的患者中,胸痛的患者MPV值高于无明显症状的患者。结果表明,血小板大小可能影响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展,MPV值越高,再狭窄的危险性越大。进行心肺旁路术时和术后测量MPV值,发现术中MPV值明显下降,术后第1天可到基线值,分析表明血小板数与MPV并无明显相关。MPV值与血小板凝集性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因此,MPV值可以用来间接反映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血小板功能的情况。
7.急性心肌炎
在急性心肌炎患者中,病程恶化的患者其MPV值大于没有恶化的患者,死亡的患者MPV值大于存活的患者。但血小板数间却无差异,同时,又因MPV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数等心脏病高危因素无关,所以MPV对急性心肌炎的复发来说是一个更独立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该指标预测病情发展状况。
8.其他
测定新鲜全血和用其制成的血小板浓缩物(platelet concentrates,PC)的MPV值,如血小板浓缩物中MPV值小于新鲜血全血中MPV值,则表示体积大的、年轻的、密度大的血小板都混入红细胞中;相反,如PC中MPV大于新鲜血的MPV值,表明分离出了体积大的、质量高的血小板。有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输入数量多但MPV值小的血小板,其止血效果不如血小板量少但MPV值高的血小板效果明显。因此,MPV值不但可反映血小板分离成功与否,还可显示输入血小板的质量。
(三)网织血小板
1969年Ingram和Cooper smith在对失血性比格犬(Beagle)的外周血经新亚甲蓝染色的镜检中,观察到部分清晰的浓染网状结构的血小板,被命名为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放血前网织血小板为0.8%~3.0%,放血后5~10天增加至6%以上,认为这种网织血小板与网织红细胞类似,能反映骨髓血小板的生成状态。网织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新近释放入外周血的血小板,不含核或DNA成分,却含有少量的mRNA和粗面内质网,保留了合成少量蛋白质的能力,它反映了循环中最年轻的血小板。网织血小板计数反映了血小板的生成速率,尤其是网织血小板与总血小板数量的比值(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更准确地反映血小板生成情况。
1.鉴别血小板减少症
在血小板破坏增多或生成不足所致的疾病中,IPF的比例和绝对值均有相应的显著变化。在临床上可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的重要指标,并可与其他血小板生成不足性疾病如脾功能亢进等相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破坏增加,骨髓生成血小板加快,外周血中新生血小板增多,使IPF比例升高。但由于血小板寿命缩短,使IPF绝对值减少。脾亢虽有血小板减少,但IPF比例接近正常,IPF绝对值亦低于正常水平。蔡力力等研究了用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在血液疾病中的应用。他们随机选择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5 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28 例,急性白血病 40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4 例,应用血液分析仪测定网织血小板百分比IPF%,网织血小板绝对值IPF(×109/L)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结果显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诊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IPF%、MPV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急性白血病组患者IPF%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缓解组IPF%低于初诊组(P <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其结论是外周血网织血小板数量可反映骨髓巨核系统生成血小板的情况,从而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骨髓被抑制后恢复血小板生成功能的意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及肿瘤等患者由于骨髓受抑制,故血小板总数减少,而IPF比率基本正常。化疗后,血小板总数上升前4~5天,IPF比率即开始明显增高。因此IPF可较血小板更敏感地反映血小板再生情况。弥艾莉等选取62例已确诊的术后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XE-2 100全自动细胞分析仅检测化疗过程中血液学相关指标,对化疗前后的检测结果运用成组秩和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并跟踪9例化疗患者观察其血液学指标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WBC、PLT、IPF及IRF的中位数分别为:5.98×109/L,209×109/L、9.6%、7.6%,化疗后则分别是:2.12×109/L、89×109/L、18.9%、13.6%。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WBC,PLT显著低于化疗前(P < 0.05),化疗后的IPF%,IRF%显著高于化疗前(P < 0.05)。动态跟踪9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发现IPF及IRF先于WBC和PLT升高。结论是IPF和IRF可作为评价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骨髓造血状态的指标。
3.作为骨髓移植后血小板输注的判断指标
Briggs等观察了30例化疗患者的IPF,发现这30例患者由于化疗而血小板降低,他们的IPF%为0.8%~4.8%,平均值为3.5%,血小板数为(6~33)×109/L。观察了6例正在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发现,IPF%与骨髓血小板造血功能重建间有很好有相关性,IPF%在移植后升高的平均时间是8天,范围为5~11天,IPF%的平均值是12.8%,范围为7.7%~18.9%。领先于血小板的绝对计数的升高时间(PLT从平均10×109/L升高到平均31×109/L)1~2天。因此该作者建议,临床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PLT阈值为10×109/L)可以因为IPF的作用而延迟,也就是当患者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小于10×109/L时,而患者的IPF%在移植后24~48小时内开始升高,同时患者没有感染、出血等症状,血小板的输注应该推迟。
4.在肝移植中应用
肝移植后常伴有血小板减少症,IPF可以用来监测血栓的形成。8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测定其血小板计数、IPF、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其中有7例患者IPF早于血小板计数升高。7例IPF升高的患者中有5例同时伴有TPO的增高。表明IPF可以反映血小板的生成,可用作肝移植患者血小板的检测指标。
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应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进而形成血栓的结果。研究显示,血小板活化可促进血栓形成,因而同急性冠脉综合征有着一定联系,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早在2004年美国Nasser做了相关研究:对23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25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31例不稳定心绞痛(UA)和13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网织血小板的检测。结果STEMI、NSTEMI、UA3组网织血小板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并且STEMI、NSTEMI组显著高于UA。近来,国外有学者对此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IPF、高荧光IPF(H-IPF)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值(P < 0.000 1),与 Hb、HCT、PLT 和 RBC 成明显的负相关。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仅与PLT呈负相关。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IPF高于年轻患者(P=0.04)。说明IPF是判断ASC患者血栓形成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监测、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有着巨大价值。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时,检测RP/IPF对预测血栓形成有一定临床意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无并发血栓形成时,RP比例与健康者对照基本相同,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发血栓形成时,RP比例与健康者对照有显著差异。可能是与RP对凝血酶原受体激动肽刺激有较强的反应性有关。
6.网织血小板减少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网织血小板增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疾病导致网织血小板减少尚未在临床上得到应用。Hasan在2007年做了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网织血小板减少的相关研究:选取16例活动期UC,21例静止期UC,20例健康志愿者测定网织血小板,IPF分别为0.52%±0.26%,0.68%±0.37%和1.73%±0.6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网织血小板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而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与静止期溃疡性结肠炎之间却无明显差异。表明网织血小板减少在肠炎及炎症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导致网织血小板减少的具体机制尚未清楚,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除上述临床应用之外,网织血小板还被广泛研究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结果评价,甲亢引起IPF的增加,治疗后IPF明显减少,提示IPF可作为甲亢治疗辅助指标。妊娠妇女IPF高于正常人,特别是妊娠性高血压患者IPF明显高于正常值,提示IPF可能在鉴别正常妊娠和妊娠性高血压方面提供帮助。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于各种自身抗体作用于造血系统引起巨核细胞成熟受阻和轻重不等的血小板减少,故对此类患者同时测定外周血RP及TOP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和分析病情,分析可能的原因所在,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尽可能多的依据。
(乐家新 丛玉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