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第3版)
- 丛玉隆总主编
- 6767字
- 2025-03-18 18:19:38
第三节 白细胞检验技术
一、白细胞计数
(一)白细胞计数常规法
1.原理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采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白细胞数量,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2.器材和试剂
(1)白细胞稀释液:
2%冰乙酸溶液中加入10g/L结晶紫3滴。
(2)器材:
显微镜、改良Neubauer计数板(improved Neubauer counting chamber)、盖玻片和微量吸管,等。
3.操作
(1)吸取稀释液:
用吸管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
(2)吸取血标本:
用微量吸管吸取新鲜全血或外周血20μ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白细胞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白细胞稀释液洗尽管内壁2~3次。
(3)混匀悬液:
将试管中的血液与稀释液混匀,待细胞悬液完全变为棕褐色。
(4)充液:
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用玻棒蘸取细胞悬液1滴,注入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计数池中,室温下静置2~3分钟,待白细胞完全下沉后再做白细胞计数。
(5)低倍镜计数:
计数范围为计数板的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
(6)计算:
如下式。

在式2-11中,N:4个大方格内数得的白细胞数;4:每个大方格的白细胞平均数量;×10:将1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换算成1.0μl血液内白细胞数;×20:血液的稀释倍数;×106:由 1μl换算成 1L。
4.方法学评价
(1)干扰因素:
①充池影响:充池前应适当用力、快速振荡30秒,以充分混匀白细胞悬液,但应避免过多气泡影响充池和准确计数;充池应避免充液过多、过少、断续,避免气泡及充液后移动盖玻片。②白细胞因素:白细胞数量过多时,应采用加大稀释倍数的方法;数量过少时,可采用扩大计数域的方法,否则影响计数准确性。③加盖玻片影响:加盖玻片的方式可影响充液的高度,进而影响计数结果,WHO推荐采用推式法,此法较盖式法更能保证充液体积的高度为0.10mm。
(2)质量保证:
①校正工具:稀释用吸管、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均为计量工具,使用前需经过严格的校正,否则将直接影响计数结果的准确性;②计数池内细胞分布:细胞分布应尽可能均匀,各大方格间的细胞数相差不应超过10%,若相差太大,应重新充池;③计数原则:计数大小方格内的压线细胞时,遵循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④校准原则: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有核红细胞,后者可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此时应计算白细胞校正值,公式如下:

(二)白细胞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计数参考方法见于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1994年文件(ICSH. Reference method for the enumeration of erythrocytes and leucocytes. Clin Lab Haematol,1994,16 :131-138)。
1.一般技术要求
同红细胞计数参考方法。制备双份稀释标本,每0.08ml血液中加入20ml稀释液中,计数前加入溶血剂。在确保红细胞完全溶解、红细胞残骸不至计入白细胞、溶血剂对白细胞计数发生影响之前,对白细胞进行计数。计数红细胞的小孔管可用于白细胞计数。
2.计数方法
(1)阈值验证:
将低阈值设在红细胞碎片引起的噪声和白细胞信号之间。
(2)重叠校准:
制备4份原级白细胞稀释标本,取0.02、0.04、0.06和0.08ml血液分别加入20ml稀释液。回归线的交点代表最大浓度原级稀释标本(0.08ml+20ml)的重叠校准值。重复检测的次数分别为12、6、4、3次。用计数值乘以251得出白细胞的计数值。
(3)误差分析:
白细胞计数的最大允许偏倚为4%。
(三)参考区间
成人:(4~10)×109/L;
儿童:(15~20)×109/L;
婴儿:(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四)临床意义
1.增加
①生理性增加:新生儿、活动和进食后、运动、疼痛、情绪激动、妊娠期、分娩期和吸烟等;②病理性增加:常见于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恶性肿瘤和急性中毒等。
2.减少
常见于感染、血液病、理化损伤、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疾病等。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一)白细胞分类计数常规法
1.原理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DLC;differential count,DC)是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用瑞特染液染色,根据各类细胞的形态特点和颜色差异将白细胞区别并进行计数。通常分类100个白细胞,计算得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2.器材和试剂
(1)试剂:
瑞特染液和磷酸盐缓冲液。
(2)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等。
3.操作
(1)制备血片:
将血涂片用瑞特染液染色,冲洗干净,自然干燥后待用。
(2)低倍镜观察:
在全片对细胞分布、数量、染色情况作初步估计。
(3)油镜观察:
选择血片细胞分布和染色良好区域(一般在血片体尾交界处),加香柏油1滴,对白细胞从细胞大小、细胞核、细胞质等多方面作认真仔细地观察。
(4)顺序计数:
观察100个或200个中性粒细胞,记录相应5类白细胞数量。
(5)计算百分率:
按各类白细胞数量计算出各自的分类百分率。
(6)白细胞形态观察:
油镜下,在同一张血片上,观察记录有病理变化各种白细胞形态。
(7)计算中性粒细胞毒性指数:

4.方法学评价
(1)干扰因素:
①细胞分布因素:首先应采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的染色质量及细胞分布情况,注意血涂片边缘及尾部有无巨大的异常细胞和寄生虫等,若发现异常应报告。②异常细胞:分类计数中若发现异常或幼稚白细胞,应逐个分类计数和报告,并包括在白细胞分类的比值或百分率中。分类计数中见到幼稚红细胞,应逐个计数,但不计入100个白细胞内,而以分类100个白细胞时见到幼稚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注明其所属阶段。③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和数量:应在同一张血片上注意观察成熟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染色、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有核红细胞可干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④区别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区别要点是:嗜碱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比,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嗜碱颗粒着色更深,较大且大小不均匀,细胞边缘常分布较多,常覆盖分布于细胞核上。⑤染色质量:血涂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时,中性颗粒可误认为中毒颗粒,故应注意全片各种细胞的染色情况。
(2)质量保证:
①血涂片制备和染色。血涂片不良将影响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甚至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目前,普遍采用传统的楔形,约3cm×2cm,表面光滑,两边留有小于0.3cm的空隙,中间有恰当大小(1.0~1.5cm)的阅片区,另一端有同样大小的厚片区。染色后的细胞色彩鲜明,能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结构和细胞质颗粒清楚。②注意细胞分布特点。因各种白细胞的体积和密度不同,在血涂片中分布不均匀。体积较小、密度较大的淋巴细胞在体部较多,而体积较大、密度较小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在尾部和两侧较多,异常大的细胞则常出现在尾部。因此,应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效果好的部位进行分类。若采用离心法涂片,可获得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好的血涂片。③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准确性与分类计数的白细胞数量有关,被计数的白细胞占总计数白细胞的比例越大,误差就越小,为兼顾临床工作效率,分类计数白细胞数量可根据白细胞总数而定。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见于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1992年文件[NCCLS. Reference leukocyte differential count(proportional)and evaluation of instrument method.Approved standard. NCCLS H20-A.1992]及我国卫生部于2005年发布实施的卫生行业标准WS/T 246—2005《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1.血涂片制备
(1)血片数量:
每份标本制作3张血涂片。要求所用玻片清洁、干燥、无尘,大小为25mm×75mm,厚度为0.8~1.2mm,并有明确标记。如果标本中白细胞数量少时,需要制备更多血涂片。
(2)制片前:
使用EDTA·K2抗凝血血液标本时,应在采集后4小时内制备血涂片。在制片前,标本应充分混匀。
(3)制片中:
用楔形技术制备血涂片。在玻片近一端1/3处,加1滴(约0.05ml)充分混匀的血液,握住另一张较狭窄的、边缘光滑的涂片,以30°~45°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开,快速、平稳地推动推片至玻片的另一端。
2.血涂片染色
罗氏染液(Romanowsky stain)由亚甲蓝和/或亚甲蓝氧化产物(天青B)和卤化荧光素(通常为伊红B或Y)组成。良好的染色能准确鉴别成熟和未成熟白细胞或异常细胞。
在采血制片1小时内,用罗氏染液染色,或在1小时内用无水甲醇(含水量 < 3%)固定后染色。
3.血涂片检查步骤
(1)显微镜检查顺序:
低、高倍镜(10~40倍)进行浏览,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和细胞分布情况;然后在油镜下(100倍),观察细胞质内的颗粒和核分叶情况。
(2)视野观察顺序:
检查从约50%的红细胞互相重叠区域开始,向红细胞完全散开的区域推移,血涂片较薄的区域,呈羽状,为“血片边缘”区域。
(3)判别“可接受”区域: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为血涂片分类“可接受”区域,当白细胞总数正常时,在血涂片尾部和边缘,每油镜视野所见的白细胞数量不超过血涂片体部的2~3倍。
(4)判别“可接受”细胞:
除某些病理情况外,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数量不超过白细胞总数的2%,若破碎细胞仍能明确鉴别,应包括在分类计数中。在结果报告中,应设其他栏,以备填写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并作适当描述。
(5)分类计数顺序:
采用“城垛式”方法检查血涂片,每个明确识别的细胞必须归入下列分类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其他有核细胞,能明确识别的破碎细胞,应恰当分类。
计数总白细胞数量:每张血涂片应计数200个白细胞,若标本中白细胞数量减少,应增加检查血涂片的数量。
(6)计算白细胞分类结果:
以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表示。白细胞分类绝对值=白细胞分类百分率×白细胞计数值
(7)计数有核红细胞:
结果以每100个白细胞计数中见到几个表示。
(三)参考区间
见表2-10和表2-11。
表2-10 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

表2-11 18岁以下人群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百分率,%)

(四)临床意义
1.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Neg):
细胞大小为10~15μm,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比率为l:3,细胞核分叶,叶间有丝状连接,分为2~5叶,核染色质聚集,无核仁,细胞质染成淡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Nst):细胞大小为10~18μm,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比率为1:2~1:1.5,细胞核呈S形、C形、U形或分叶形,可见峡状染色质,核染色质粗颗粒状聚集,无核仁,细胞质丰富,染成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罕见嗜天青颗粒。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同白细胞计数。
(2)淋巴细胞(lymphocyte, L):
细胞大小为 7~15μm,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比率为5:l~2:l,细胞核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偶见核凹陷或轻度切迹,核染色质散在致密或粗颗粒状聚集,副染色质无或少量,无核仁,有时可见小的、淡的核小体,细胞质少至中等量,淡蓝色至中度嗜碱性,可见核周淡染区,有时有副核窝,小淋巴细胞无颗粒,大淋巴细胞的细胞质较多,含少量粗大嗜天青颗粒。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组织移植术后等。减少常见于流行性感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结核病等。
(3)单核细胞(monocyte, M):
细胞大小为 12~20μm,呈圆形,可有伪足,细胞核与细胞质比率为4:1~2:1,细胞核形态各异,呈圆形、卵圆形、马蹄形、切迹形或分叶形,核染色质轻度聚集,无核仁,细胞质含蓝灰色颗粒,少量空泡。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结缔组织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等。
(4)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
成熟型细胞大小为10~15μm,幼稚型细胞大小为10~18μm,呈圆形或卵圆形,成熟型细胞核与细胞质比率为l:3,幼稚型细胞核与细胞质比率为l:2~2:l,细胞核分叶状,通常2~3叶,由细丝状染色质连接,分叶核和杆状核的核染色质致密、块状,幼稚型的核染色质疏松、细致,无核仁,细胞质内充满粗大、球形、均一的橘红色有折光性的颗粒,部分可脱颗粒,幼稚型可含有少量深紫色嗜天青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感染性疾病和血液病等。减少常见于传染病急性期、严重组织损伤和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等。
(5)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B):
细胞大小为 10~15μm,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比率为1:3~1:2,细胞核分叶状,常被颗粒覆盖,核染色质聚集,无核仁,细胞质含粗大、致密、深紫色或黑色颗粒。
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和炎症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异常粒细胞形态
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CSH)将髓系细胞定性异常分为:①胞质异常,包括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Döhle小体、Auer小体;②胞核异常,包括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分叶减少。淋巴系细胞定性异常分为:①反应性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可疑良性);②异常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可疑恶性)。
(1)中性粒细胞核分裂象变化:
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是指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杆状核以前阶段细胞 > 5%)。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和应用细胞因子等。若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左移(regenerative shift to the left),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等。若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称为退行性核左移(degenerative shift to the left),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和伤寒等。
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是指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中性粒细胞 > 3%的现象。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和感染等。
(2)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在严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和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一系列形态变化,具体表现为:①大小不均(anisocytosis):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②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③空泡形成(vacuolation):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④Döhle小体(Döhle body):中心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0.1~2μm,最大可达5μm,单个或多个,常位于细胞边缘;⑤退行性变(degeneration):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楚、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现象。
(3)中性粒细胞核形态变化:
①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hypersegmented neutrophil):成熟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5~9叶,甚至10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异很大,核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②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giant band neutrophil)和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giant hypersegmented neutrophil):前者胞体可大至30μm,核染色质略细致,着色变浅,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长带状,后者胞核分叶超过5叶,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恶性贫血等;③双核粒细胞(dual-nuclei granulocyte)和环形核粒细胞(ring-shaped nuclei granulocyte):前者是中性粒细胞内出现2个细胞核,后者是杆状核呈环形,常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粒细胞白血病和巨幼细胞贫血等。
(4)Auer小体(Auer bodies):
又称棒状小体。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1~6μm。若出现数个Auer小体呈束状排列,称为faggot细胞。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5)Pelger-Huet畸形(Pelger-Huet anomaly):
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常见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等。
(6)Chediak-Higashi畸 形(Chediak-Higashi anomaly):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均含几个至数十个直径为2~5μm的包涵体,呈异常巨大的紫蓝色或淡灰色块状物。常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
(7)May-Hegglin畸形(May-Hegglin anomaly):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终身含无定形的淡蓝色包涵体,与Döhle小体类似而体积大且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良性畸形。
(8)Alder-Reilly畸形(Alder-Reilly anomaly):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质中含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呈深红色或紫色包涵体,但不伴有白细胞增多、核左移和空泡等。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骨或软骨畸形。
3.异形淋巴细胞形态
(1)反应性淋巴细胞(reactive lymphocyte):
原称为异型/不典型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按形态特征分为
1)Ⅰ型(空泡型):
又称为泡沫型或浆细胞型,细胞较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细胞核偏位,呈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呈粗网状或不规则聚集粗糙块状,细胞质丰富,深蓝色,无颗粒,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或呈泡沫状。
2)Ⅱ型(不规则形):
又称为单核细胞型,细胞较Ⅰ型细胞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似单核细胞,细胞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较Ⅰ型细致、疏松,细胞质丰富,淡灰蓝色或蓝色,有透明质感,着色不均匀,边缘处蓝色较深,呈裙边样,可有少许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现认为,此型最多见。
3)Ⅲ型(幼稚型),
又称为未成熟型或幼淋巴细胞型,细胞较大,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细致网状,可有1~2个核仁,细胞质量较多,呈深蓝色,多无颗粒,偶有小空泡。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过敏性疾病或结缔组织病等。
(2)卫星核(satellite nucleus)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主核旁有1个游离的卫星小核。常见于接受大剂量电离辐射和核辐射后等。
(胡晓波 丛玉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