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抗D

【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53岁,临床诊断左肾透明细胞癌。2019年5月10日行左肾部分切除及左侧输尿管探查手术,术前申请备红细胞2U(Hb 144g/L),申请资料显示无输血史,术中及术后未输血。10余年前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无药物过敏史,怀孕1生产1流产0存活1(G1P1A0L1)。

【输血相容性检测】

1.ABO及RhD血型检测(表1-1)

表1-1 ABO及RhD血型检测

2.抗体筛查(表 1-2)

(1)患者的ABO血型为( )

A.O型  B.A型  C.B型  D.AB型

(2)患者的RhD血型为( )

A.D阳性  B.D阴性  C.弱D  D.不能确定

(3)根据抗体筛查结果,以下选项中最可能存在的是( )

A.一种或多种同种抗体  B.一种或多种自身抗体

C.高频抗原抗体  D.低频抗原抗体

表1-2 抗体筛查

表1-3 抗体鉴定

注:实验室采用16系试剂红细胞组进行抗体鉴定。

(4)根据抗体筛查结果,基本能够排除存在的抗体是( )

A.抗 D  B.抗 E  C.抗 Fyb  D.抗 P1

3.抗体鉴定(表1-3)

(5)根据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血清学检测结果,最可能存在的抗体或合并存在的抗体是( )

A.抗D  B.抗D和抗C

C.抗 Jka  D.抗 N

(6)下面为后续应该进行的附加实验是( )

A.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B.放散实验

C.交叉配血实验

D.患者红细胞抗原分型(表1-4)

表1-4 患者Rh表型检测结果

(7)患者产生的同种抗体最可能的刺激来源是( )

A.RhD阳性的红细胞成分输血史

B.RhD阳性的妊娠史

C.RhD阳性的血小板成分输血史

D.不能确定

(8)在亚洲人群中表达高达99%且对于临床输血意义重大的抗原是( )

A.C  B.c  C.D  D.E

(9)Rh系统抗体最适反应温度是( )(℃)

A.15  B.18  C.22  D.37

(10)Rh系统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型主要是( )

A.IgA  B.IgM  C.IgG  D.IgD

(11)下列与Rh系统抗体有关的临床疾病是( )

A.HDFN  B.血小板减少症

C.A型血友病  D.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12)Rhnull细胞缺失的是( )

A.Lewis抗原  B.正常携氧能力

C.Rh抗原  D.血红蛋白

(13)D抗原表达最强的Rh表型是( )

A.R1r  B.R1R1  C.R2R2  D.D--

(14)某患者的血清学结果为D+C+E+c+e+f-,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

A.R0ry  B.RZr  C.R1r”  D.R1R2

(15)亚洲人最常见的单倍型是( )

A.DCe  B.DcE  C.Dce  D.ce

(16)假设R1R1患者输注了R0r红细胞,最有可能产生的抗体是( )

A.抗 D  B.抗 c  C.抗 e  D.抗 G

【问题】

1.患者的ABO/RhD血型是什么?

2.根据上述试验,在患者血浆中发现了什么抗体?该抗体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并简要描述?

3.能否说明本例抗体筛查实验中1细胞反应强度(++)弱于2细胞反应强度(+++)的原因?

4.本例患者体内产生抗体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除了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输血科还可以做哪些额外试验来确定抗体产生的原因?

5.简要介绍D抗原及分类?

【回答】

1.患者的ABO/RhD血型是什么?

患者的血型是O型、RhD阴性。正定型实验结果(使用商品化抗A和抗B试剂检测红细胞上的A抗原和B抗原)显示患者为O型(未检测到A抗原和B抗原);反定型实验患者血浆中检测到抗A和抗B同种抗体同样确认为O型。使用商品化抗D试剂检测显示患者红细胞上不存在D抗原,因此患者为RhD阴性。

2.根据上述试验,在患者血浆中发现了什么抗体?该抗体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并简要描述?

患者血浆中存在针对D抗原(Rh1)的同种抗体。同种抗D抗体主要是IgG型,有些血浆中也含有IgM的成分,大多数高免疫状态的个体也含有IgA成分。含有IgM抗D的血浆能够直接凝集D阳性红细胞,一些IgG浓度很高的抗D也能够直接凝集D阳性红细胞。抗D免疫球蛋白亚型主要是IgG1和IgG3,IgG1几乎总是存在,在接受多次免疫的个体中往往能够检测到上述两个亚型;IgG2和IgG4型抗D偶尔也能检测到。有报道在无输血史的男性血浆中发现“天然产生”的IgG型抗D,但相对罕见。

临床上,D抗原是继A抗原、B抗原之后最重要的红细胞抗原,抗D能引起严重的HTR,具有临床意义,因此不能给有抗D抗体的患者输注D阳性红细胞。工作中患者及献血员都应进行RhD血型鉴定(除非特殊情况、人群中D阴性十分罕见等)。约20%的D阴性妇女在分娩D阳性婴儿时,如果没有注射RhIG保护,会产生抗D抗体。因此,除非在紧急情况下,D阳性红细胞不应输给D阴性患者,而且特别是不要将D阳性红细胞输给D阴性女孩和育龄妇女。使用不同血液成分时也应该考虑到混有残留红细胞的情况,然而,对于D阴性的免疫抑制患者,其输注D阳性红细胞的免疫概率接近零。

20世纪70年代以前,抗D抗体引起的HDFN是胎儿和新生儿流产和死亡的重要原因。RhIG的使用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D阴性妇女在分娩D阳性孩子72小时内注射RhIG,注射的剂量取决于经胎盘的出血量;此外,建议D阴性孕妇分2次注射RhIG,其中一次在妊娠28~34周,从而降低产前免疫发生的概率。

3.能否说明本例抗体筛查实验中1细胞反应强度(++)弱于2细胞反应强度(+++)的原因?

Rh单倍型会影响D抗原的表达水平。C抗原存在时,D抗原表达会减弱,这种现象被称为“位置效应”。抗体筛查1细胞为R1R1(DCe/DCe)细胞,这意味着D抗原相对于C抗原处于反式位置(即在相反的等位基因上),D抗原的表达被C抗原的空间排列所消减。2细胞为R2R2(DcE/DcE)细胞,无“位置效应”影响,所以患者血浆中存在的同种抗D与1细胞反应强度弱于2细胞。因此,当检测效价较低的抗D抗体时,最好使用R2R2(DcE/DcE)细胞;同样道理,DCe/Ce(R1r’)个体的红细胞表达的D抗原明显少于DCe/ce(R1r)个体的红细胞。由此可见,进行产前抗D效价检测时选择具有相同Rh表型的红细胞十分重要,否则由于潜在“位置效应”的影响,可能出现无可比性的不同效价结果。

关于Rh单倍型,下表进行了简单介绍(表1-5),此表的简单记忆方法就是:R=Dr=d;0=ce(R0r),1 或’=Ce(R1r’),2 或”=cE(R2r”)。这对于记住R0R1R2和 r四种单倍型也有帮助。

表1-5 主要Rh单倍型频率

每个正常D表现型的红细胞D抗原数为10 000~33 000个,弱D型<100~10 000个,增强D型为75 000~200 000个。不同人群中Rh表现型频率见表1-6。

表1-6 主要Rh表现型频率

续表

4.本例患者体内产生抗体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除了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输血科还可以做哪些额外试验来确定抗体产生的原因?

结合患者的孕产史及既往病史描述,抗D抗体可能是在患者妊娠时因胎儿期出血免疫刺激产生。尽管有一些Rh系统抗体是“天然产生”,但Rh系统抗体通常是由输血或妊娠红细胞免疫产生。

对于RhD阴性患者,当既往发生过错误输血或紧急情况下输过RhD阳性血液成分时,可能产生同种抗D抗体;结合妊娠期情况,抗体存在的原因也包括部分患者抗D抗体(即Rh免疫球蛋白,RhIG)的被动给药:通常在妊娠28周时给予未致敏的RhD阴性妇女RhIG治疗。

为了确定患者体内抗D抗体的来源,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妊娠史、输血史以及RhIG注射史。抗D抗体的效价检测有助于区分抗体来自主动免疫(即RhD阳性红细胞暴露史)还是被动免疫(即RhIGg注射史);低效价抗D抗体(即效价≤4)更可能来自被动获得。室温盐水介质检测也有意义,阳性结果表明存在IgM型抗D(即新产生的抗D),阴性结果表明主动免疫(商品化RhIG制剂中不存在IgM)。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详细了解患者的RhIG注射史以排除存在被动获得性抗D的可能。

5.简要介绍D抗原及分类?

D抗原由许多抗原表位组成(称为“epD”),这些抗原表位最初由D阳性个体制备的抗D来确定。随后单克隆抗体研究确定了30种或更多的抗原表位,被命名为“epD1”~“epD9”,每个抗原表位又进一步进行分类(如 epD6.1)。D表位具有高度构象,不只是由多个简单的线性氨基酸残基组成,对于D变异型使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分类并不可靠。

(1)D阳性(Rh阳性)表型:

大多数D阳性红细胞表型的个体表达常见的Rh蛋白,然而,报道有超过500种RHD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存在氨基酸的改变。这些等位基因可以引起D抗原表达的多种变异,在常规临床输血中也可能遇到不同形式的D抗原变异的红细胞。D变异型常被分为4种:弱D、部分D(包括类D)、Del和非功能性RHD

1)弱D:

传统上,弱D表型(以前称为“Du”)定义为红细胞上D抗原减少,需要IAT才能检测到。近年来随着分型试剂和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被鉴定为“弱D”的标本也在发生变化。Wagner和Flegel提出了一种基于核苷酸替换的D红细胞分类系统。弱D型由SNP造成,SNP编码的氨基酸变化位于RhD蛋白的细胞内或跨膜区域,不是在细胞外区域。通常认为,细胞内氨基酸的变化会影响多肽嵌入细胞膜,从而导致红细胞上D抗原位点数量减少。

2)部分D:

“类D”红细胞以往通过使用单克隆抗体试剂评估D抗原表位来进行分类。这些类D的个体可以作为D阳性,但当其暴露于常规的D抗原时可以产生抗D抗体。因为类D包含在部分D表型中,所以“类D”术语已经不再使用。大多数部分D是由于部分RHRHCE的相应部分取代后形成的杂合基因引起的,RhD和RhCE结合区域产生的新的杂合蛋白序列可导致D抗原表位的缺失并产生新的抗原。与弱D相反,部分D的改变可能位于细胞膜外,或可以是细胞膜内改变但可以改变细胞外表位。

3)Del

红细胞D抗原表达极低,不能通过常规血清学方法(包括IAT)检测出来,命名为“D放散型”或Del型,这类红细胞上的D抗原只能通过吸收放散实验检出。10%~30%的亚洲D阴性人群为Del型,是由数个不同的RHD突变导致的。

4)非功能性RHD等位基因:

不能编码一条完整长度多肽、非功能性的RHD 基因;ISBT 等位基因命名为 RHD*01N(“N”即“null”,表示“没有”),意味没有表达。

5)Rhce上的D抗原表位:

在缺乏RHD的情况下,RHCE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表达D表位,这使得血清学检测D抗原变得更加复杂。一些Rhce蛋白具有D特异性氨基酸和表位,可与某些单克隆抗D发生反应。

6)增强D:

一些罕见的缺失型会使D抗原表达增强,被命名为“D--”“Dc-”“DCw-”,这些表型C/c和E/e抗原可能不表达、弱表达或发生改变。这些变异型与部分D相反,是由部分RHCERHD取代引起的。

(2)D阴性(Rh阴性)表型:

D阴性表型在亚洲人中较罕见(<0.1%),在非洲人中不常见(8%非裔美国人),而在欧洲人中最常见(15%~17%)。对于不同种族D阴性的研究证实这是多种非功能性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D抗原缺乏造成的。尽管亚洲人中10%~30%的D阴性实际上是Del型,但其D阴性表型是RHD发生突变导致的,该突变与Ce(r’)单倍型最为相关,而大多数欧洲人D阴性表型是整个RHD基因缺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