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输血医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输血主体技术源自ABO血型的发现,从开始应用于临床不断普及和发展后,输血医学逐渐应运而生,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才步入正轨。本章节主要聚焦于输血医学学科的形成和输血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现况。

一、学科的概念与内涵

(一)学科形成的基本要素

“学科”(discipline)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其概念太过于广泛,某种意义上它的定位是现代科学的知识分类单位。然而任何科学都是以问题为基础的,且问题本身决定了学科研究的方向。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学科一定是科学研究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形成的产物。而一个学科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首先,学科必须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间的界限基本清晰,相互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允许学科之间存在交叉融合;其次,被划分为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的学科;最后,学科必然有专业团队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随着输血对临床疾病治疗领域的拓展与疗效的提高,特别在大失血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某些疑难杂症中,诸如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等所显示出了现有医院诊疗方法不能或很难获得疗效的各种“血液疗法”的发展需求,为采血与供血服务单位和输血基础研究机构提出了工作方向及动力。加之当代相关先进科学技术向输血医学的融入,如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蛋白组学、免疫组学、遗传组学、生物工程技术学、材料科学以及数字化、互联网和智能化等的引进,这就为输血医学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从而使输血仅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而逐渐发展成为医学科学中一门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独立的二级学科,并日益明确了输血医学学科的内涵、界定与外延是血液学、检验医学等相关学科不能代替。同时也提出了对输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向和要求,为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专业设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面对全球性血液安全形势的严峻挑战和各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以及信息交流爆发性的增长,输血医学与各相关学科更广泛、更深入地杂交和糅合,同时21世纪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蛋白组学、免疫组学、生物工程技术、材料学以及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和互联网等各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都开始应用于输血医学,又进一步推动着输血医学的快速进步,从而使输血医学从技术为主更快的走向理论与技术相结合,输血医学本身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地获得突破以及输血医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23]和扩展。在这一背景下,输血医学学科中又设置了基础输血学、临床输血学、输血技术学、献血服务学和血液管理学等输血医学的6个三级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成立了输血医学专业。恰在这个时期,1957年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次年划归中国医学科学院领导;我国北京协和医学院在2017年建立了输血医学系,这是中国输血医学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二)检验学与输血学的关系

医学检验学和输血学一样,都是临床医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同样经历了从“医学检验技术”到“检验医学学科”的演变过程。检验医学的成立更早,主要侧重于为临床诊断服务。190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医院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的临床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立是临床检验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而输血涉及的血液质量检测工作都是以实验室为核心运转的,医院输血科负责的大部分工作也是以检验医学为基础才得以实施,输血和检验联系紧密,然而区别于检验医学,输血医学有着特定的服务和研究对象以及独特的服务与研究方法,所以不成为检验医学的一部分存在。检验学和输血学在我国渊源更深,我国培养的输血技术人才来自各医学院校检验专业培养的医师和技师,与检验医学存在依托培养的关系,而且在很多医院中输血科还是检验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独立运行。输血学和检验学之间既紧密联系,又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三)输血学与血液学的共性和特点

输血学与血液学的发展紧密相关,二者既相辅相成,又各自拥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在医学科学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分化,最终引领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导致二者作为不同学科而独立存在,但同时又紧密交叉相连而成为一个姊妹学科,血液学(hematology)作为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的研究和服务方向不仅涉及患者血液与造血组织,还主要研究血液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及其机制。与血液学相比,输血学的服务对象不仅有输血患者,还有献血者。二者研究方向的侧重点都围绕血液展开,使得输血学和血液学具有同源性,是人类对血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知与临床应用领域不同的体现。输血学除了研究输血的适应证,它还需要面对血液在离体后特定的保存问题,包括保存液与容器种类及保存温度等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变化、机制以及干预措施等,特别要研究相容性输血及其配型技术,最大限度地在临床输血实践中趋利避害,使血液及其相关制品能安全有效地输给患者,并且达到临床输血治疗的预定目的。

二、输血医学专业教育

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育体系的建立,而学科建设又是高校整体建设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为了培养输血医学人才,美国最先开展了输血医学教育。1989年,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编撰完成了《输血医学综合课程标准》,该标准的完成宣告了输血医学学科培养专业正式开始,同时开始了新学科整合。20世纪80年代,美国又率先提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OSBL)和“以问题为中心教学”(PBL)的教学理念,各学科开始对医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重新整合。198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心肺和血液研究所新推出了输血医学学术奖项(transfusion medicine academic award,TMAA),专项奖励输血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作为奖学金以促进输血教学,该奖项的建立同样推动了输血医学的发展。以规范医师输血专业教育问题为目标,1988年NIH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检讨了围手术期输血的“10/30规则”(将Hb 100g/L、Hct 0.30作为启动输血的阈值),就临床合理用血达成一致,即“NIH共识”。1993—2007年,美国进一步对儿科输血医学(Peds TM)进行了学科整合,新学科的整合进入尾声。21世纪初,美国再次发起了“以职业胜任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的医学教育变革,从而改变了输血医学教育的方向。虽然欧美对输血医学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关于输血医学的学科分类并没有国际共同标准:美国、加拿大将其归属于病理学,英国将其归属于血液病学,丹麦将其归属于临床免疫学。

目前,我国的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输血医学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医学交叉亚学科,它整合了多学科的概念、技术和相关知识等。近年来,国内已有部分医学高校开始设立输血医学的高等教育。输血医学的发展面临以下8个主要核心领域的挑战:①基础输血学亟待加强;②加速临床循证与个性化科学合理输血研究;③输血风险有待进一步防控;④自身免疫的研究;⑤实体器官移植与输血;⑥治疗性单采等各种血液疗法;⑦血液代用品研发的推进和应用;⑧血细胞保存。2016年7月25日,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批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自7月30日起开始实施)中关于输血医学的定位。这一变革将标志着我国输血医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为输血学科专业教育提出了方向其主要体现在输血专业医师教育、输血专业技术和护士人才教育部分(详见书第六章输血医学教育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