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卫生援非项目理论与实践: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
- 杨坤主编
- 1686字
- 2025-03-14 19:33:16
第三节 国际血吸虫病防控项目
血吸虫病传播是人(行为)、螺类(环境)及血吸虫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血吸虫病防治不仅仅依靠单纯性的生物防治,还应该依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3个方面下功夫,才能取得成效。
目前,参与全球血吸虫病防治的组织有WHO、血吸虫病控制倡议组织(Schistosomiasis Control Initiative,SCI)和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等;血吸虫病评价和研究联盟(The Schistosomiasis Consortium for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SCORE)负责优化血吸虫病防治方案,帮助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管理者更有效地开展疾病控制工作(表1-3)。
表1-3 非洲地区2003—2010年血吸虫病防治项目

续表

注:*来自原卫生部数据。
WHO项目控制血吸虫病战略的重点,是使用吡喹酮进行定期和针对性的全民药物治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项目要求定期化疗高危人群中的所有患者,并与健康教育以及安全用水工程和提高卫生服务条件相结合。
有针对性的化疗对象是高流行区的所有居民、在校儿童,以及流行区中、高感染风险人群,例如:从事与受感染水体接触的职业人群(渔民、农民、灌溉工人),以及从事家务劳动中与受感染水体接触的妇女。服药频率视学龄儿童中的感染率或可见血尿的发生率而定。在高传播区,可能须连续数年反复治疗。对风险人群的定期治疗将治愈轻微病症,并防止受感染的个体发展为严重的晚期慢性病。吡喹酮的可及性是影响血吸虫病控制工作的一项重大限制因素。
WHO项目资助国家较多,如中非共和国、贝宁、肯尼亚等。然而据报道,这些国家化疗覆盖率较低,现有数据显示,需要治疗的患者中只有10%在2011年得到了治疗。
血吸虫病控制倡议组织(SCI)成立于2002年,资金来自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和日内瓦环球发展慈善机构,旨在帮助非洲国家政府发展国家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给予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在非洲的血吸虫病防控工作中,该组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2010年SCI在非洲10余个国家开展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项目主要内容以单一的大范围化疗为主,并整合学校、社区等多方面资源开展工作。项目结束后,部分国家,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血吸虫感染率得到了控制,另外,在贫穷的布基纳法索血吸虫病防控效果令人振奋。布基纳法索实践证明,政府的政治意愿和对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在贫穷的国家,由于儿童的入学率不高,仅针对在校学生进行化疗达不到预期效果,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资源的功效。
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AID)在非洲15个国家开展了被忽视的热带病防治项目。项目从2006年开始,共持续5年,其中包括血吸虫病防治项目。USAID项目推行方法主要是整合国家现有的疾病控制项目,依靠该国卫生部进行领导,通过社区、学校、卫生医疗点及家庭等途径,对学龄儿童和高危人群进行化疗,力争化疗覆盖率最大化,以降低血吸虫病病死率、感染率,并最终消除血吸虫病。2006—2011年在马里的项目试点地区,除2007年外,每年均有80%以上的学龄儿童接受了吡喹酮化疗,共治疗患者超过2 000万人次。
血吸虫病评价和研究联盟(SCORE)成立于2008年12月,该团队以乔治大学为依托,旨在优化血吸虫病防治方案,帮助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管理者更有效地开展疾病控制工作。SCORE基金项目得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5年的资助,于2011年开始实施,借鉴已经控制甚至消除血吸虫病的国家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进行随机化的干预研究,其长远规划是在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达到疫情控制,在中度流行区能稳定疫情发展并转向消除,在低度流行区实现疫情消除。
SCORE项目在肯尼亚西北地区试行,由社区卫生工作者进行社区药物分发,并收集居民的意见,将社区居民意见反馈给项目管理者及卫生部门,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修正项目中的关键问题,促进项目最优化实施。
截至目前,撒哈拉以南的多个非洲国家尚未建立起全国范围消除血吸虫病的项目。在许多低流行地区,只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并能得到政府的重视,消除血吸虫病是可以实现的。许多国家已将消除血吸虫病作为重大的工作来开展。通过学习成功的防治经验以及来自全球其他国家的帮助,非洲国家在2030年完成WHO的控制血吸虫病目标,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已经在一步一步地前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