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埃及血吸虫病流行环节

一、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极少见其他哺乳类动物感染。此外,狒狒与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虽有自然感染,但对本病传播不起作用。

另外,疫区人员的迁徙和流动可以将血吸虫病带到非疫区。由于人口的增加,随之产生的对能源和用水的需求常导致更多的项目开发和环境改变,而这些因素更加速了血吸虫病的流行。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旅行相关的血吸虫病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欧洲,1997—2008年国际疾病监测网络(Geosentinel)共报告了401例与旅行相关的血吸虫病病例。在我国,外出非洲务工归国人员中也发现不少埃及和曼氏血吸虫病输入性病例。湖南从2007年到2011年共报告184例非洲返乡埃及血吸虫病例。

二、传播途径

患者尿中虫卵污染河流、池塘等水源,水泡螺被感染后逸出尾蚴,后者大多由皮肤或黏膜侵入。感染方式与日本、曼氏血吸虫病基本相同。

三、人群易感性

以农民、渔民为主,男女无差别,妇女在河中洗衣,儿童洗澡、游泳,均易感染。

四、中间宿主

水泡螺主要分布于非洲及中东等埃及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截口水泡螺(又译为截形水泡螺)、非洲水泡螺、球形水泡螺等。常生活于永久性的池塘、湖泊、沼泽,以及溪流缓慢的灌溉渠等地,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26℃,在旱季常因缺水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