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找到自己的位置

1 认识你自己

据说,在3000年前,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就有一段石刻铭文:“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曾引起无数智者深思,后来被奉为“德尔菲神谕”,经常被古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引用来规劝世人,认识自己真正的价值。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正面说是要认识自己的价值,反面说则是要认识自己的短板和不足。我认识一个军旅作家,他的军旅戏写得非常优秀,可是有一家公司让他做改革开放40周年的剧本。他到深圳和全国各地采访了很多企业家,后来到北京来跟我聊故事。我就和他说:你说的故事,片段都很精彩,就像一颗一颗珠宝,但全剧缺少一条龙骨,没有一根线能够把它们穿起来。其实,写这样的故事不是他的强项,他连一份商业协议是怎样签成的都搞不清楚,要他驾驭繁杂的改革开放的历程,有点强人所难。编剧不是万能的,十八般武艺总有不会的。所以要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

我们要认识自己,可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自己。

(1)个人气质

很多年轻人对星座非常感兴趣,常常用星座来对应自己的气质和爱好,还时常对照自己的行为方式,企图找到气质源头和自己的个性特征。一个作家或编剧,应该知道自己的精神气质。比如,他喜欢看什么样的作品,这看上去跟艺术趣味有关,其实这和个人的精神气质更有联系。同样的道理,一个编剧如果选择了和他精神气质相通的故事,就比较得心应手,容易成功。反之,某个创作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那么成功的概率就很低。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是做不到的。他们的精神气质不同,创作诗歌的状态以及诗歌的题材内容也都不一样。

契诃夫说“大狗叫,小狗也要叫”,但叫声不一样。作家和编剧一定要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才有可能写出代表自己的优秀作品。

(2)人生经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非常强调童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我们看到很多作品,常常把主人公的童年经历作为“前史”,并成为他后面行动的依据,或者是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这也是一个认识人物的途径。

在世界文学的母题中,有孤独、异化、本能,等等;这些不同的文学母题,都可以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揭示和表达。而莫言的作品中,“饥饿”是一个绕不开的文学母题。如在小说《蛙》中,“他”后来的老婆和一群孩子在饥饿至极时捡煤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饥饿。莫言的其他作品也有对饥饿的不同表达。饥饿,是童年时期留给他的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说人生的经历是人物性格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认识人生经历对于人物的重要性,不仅是作品的需要,也是作家或编剧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

(3)原生家庭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对他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家张爱玲出身非常显赫。但是,她的父亲是一个纨绔子弟,像俄罗斯旧时代的“多余的人”。她的母亲追求新潮,独自到欧洲去闯荡。她从小就失去母爱。后来父母离婚,母亲又离她远去。在这样一个破碎的贵族家庭里,她形成了郁郁寡欢、孤独而又敏感的心理。她非常喜欢《红楼梦》。因此,她后面写的小说,也都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出生于乱世中的贵族家庭,经历了家道的衰败和没落,于是在她作品中的林林总总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是张爱玲对自己原生家庭的清醒认识,也成了她作品的基调,并以此点爆了她的作品。

当年,我和演员范伟见面时,想给他量身定做一个喜剧故事,我觉得喜剧小品的演员中,他具有塑造人物的能力。他和我说起过他的原生家庭。他大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农民,到北京来看他,觉得他生活在天堂里;在北京待的那段时间,他大哥充满幸福感。于是范伟非常有感触,说自己如果不是演员,也会像他大哥一样,是一个东北的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这是他对自我的一种认知。他也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个表现老大的幸福生活的戏,由此来满足他对大哥的一片深情。我非常理解亲兄弟的情谊,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编剧,我就放弃了这个创意。但范伟没有放弃,他后来还是做成了《老大的幸福》这部电视剧。这件事情非常触动我,让我感受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可能是一辈子的,会带来很多真情诉求和美好愿望。

(4)熟悉生活

有很多编剧遇到我都会和我谈他们准备写什么。我往往会对他们说:你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能否驾驭这个题材的关键是你熟悉不熟悉这方面的生活。如果不熟悉这方面的生活,生搬硬套,胡编乱造,这样的故事一定缺乏最基本的真实性。他们说可以在网上查找资料。可是有一点他们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

高满堂老师写《闯关东》,毫无违和感。他的家族前辈就是闯关东的,他应该知道很多闯关东的故事。但他为了熟悉生活,仍然从辽宁到吉林再到黑龙江,一路进行采访。东北70%~80%的人是闯关东人的后代。他每到一地,都会到当地的书店和文史办去找闯关东的相关资料,和被采访者一起在炕上嗑瓜子、聊天。通过深入采访,他熟悉了闯关东人的一些谋生手段,知道大部分闯关东的人是到东北开荒的,还有伐木的、采参的、挖矿的,挖矿有挖煤矿和挖金矿之分,也有来东北经商的。这些素材,让高满堂老师更深入地了解了闯关东人的生活。回过头来,他又回到山东去采访,因为闯关东的人基本上是从山东过去的,所以源头的生活他也要熟悉。高满堂老师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在山东,他开了很多座谈会。他是东北人,自己的家族前辈就是从山东去东北闯关东的。但他没有满足于这一点生活而开始写剧本。相反,他做了很多采访,更深一步地了解闯关东的生活,熟悉闯关东人的人物特征,做足了这些功课,他才有了创作《闯关东》剧本的自信。这就是对自我的认识过程。

刘和平老师写古装剧和年代剧,也可谓“十年磨一剑”。我敬佩他能够做到“十年坐得板凳冷”,潜心于创作。但凡涉及某个时代,他都会去看大量的历史资料,把自己完全沉浸在那个年代中。对于时代背景、官场的礼仪细节、道具、服装、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状态,等等,一切都了然于胸了,然后一场戏一场戏地写。稍有不妥,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一场戏一场戏地废掉。他下的功夫如卓然全国文坛的桐城派,慢工出细活,不怕苦,敢于啃。

我认识的一家公司接受了一个创作任务,表现福建闽南改革开放的历程。我给他们推荐了两个福建的编剧。但他们后来选择了一个北方的编剧。北方的编剧根本就不知道福建闽南的人情风俗和闽南人的个性特征,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拍摄地点和场景是福建闽南的,整个故事和人物全是北方才会出现的,发生的事情也不是福建闽南可能发生的事情。这部电视剧播出以后,遭到了福建人的强烈反对,舆情汹涌。

这部戏的编剧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自己。他不熟悉南方的生活,这活儿不是他应该干的。不同的地域文化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和人物。结果强按牛头喝水,耽误了自己的创作,影响了自己的声誉,更损害了这部戏。

作为作家和编剧,在你准备下笔写作品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不能驾驭这个题材,熟悉不熟悉表现这个故事的生活,由此你才能清醒地做出选择,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而广之,做任何事情的选择都应该如此。

认识你自己,才能点燃自己,点爆作品,迈入成功的“门槛”。

2 寻找位置

(1)同类PK

我做缉毒方面的电视剧,前景并不看好,主要是还没有找到这个作品的位置,与同类电视剧PK百分之百会败下阵来。如何突破呢?

在基本上看完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悬疑小说后,我决定走一条新的缉毒故事路线。先推荐编剧看《新参者》《红手指》等,戏剧方向是:生活形态+推理悬疑+缉毒背景。缉毒在故事中是“药引子”,有别于我们看到的常规的公安缉毒剧。故事的引爆点是情。

再举个例子。倪匡、金庸、黄霑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倪匡的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想象奇特,他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写《天龙八部》。他后来大彻大悟,明白在香港地区,金庸写武侠小说,理所当然地坐第一把交椅。他应该怎么办?如果他继续写武侠小说,和金庸PK胜算不大。因此,他改旗易帜。1962年,他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到第四篇小说《蓝血人》,“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最后,“卫斯理”名声大噪,全香港人都知道了“卫斯理”。倪匡成了香港科幻小说第一人,他的经历非常有意义地说明了“充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寻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点燃自己,点爆作品。

(2)职业敏感

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有职业敏感。具有职业敏感的人,才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士。

有一次,我和剧组的服装师一起在街上散步。前面有一个女孩儿,长得挺漂亮的。服装师的一双眼睛盯着女孩儿不放,最后索性冲上去和那个女孩儿搭讪,还要用手机给那个女孩儿拍照片。结果把那个女孩儿惹火了,她骂了一声“流氓”,转身拔腿就跑。服装师满脸委屈地告诉我,这个女孩儿的服装很奇特,他从来没有见过,他想把这套服装用手机拍下来,说不定以后哪一部戏里面可以做参考。这就是他的职业敏感。

照此类推:理发师会关注街上每一个人的发型,只要有一种新的发型出现,他一定会非常关注;做鞋子设计的人,会关注每一个人脚上穿的鞋,所以他走路总是低着头看别人的脚。这就是职业带来的敏感和关注。

作家和编剧,在生活当中必须关注很多事情、很多人。对这些事情和人都要进行分析和联想。除了对事件和人的关注以外,还要关注很多细节。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用在我们的故事中。只有具有这种职业敏感的人,才有可能写出好东西来。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的作家和编剧就常常把生活中的事情和人物记在本子上。我知道的作家和编剧就有好几个有这样的习惯,如石钟山、高满堂,等等。石钟山在北京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常常拿着小本子记,弄得有些人对他敬而远之,怕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被他记下来,因此还闹出一些小误会。人家不知道他记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因为当时这些人都不知道他是一个作家。

有了职业敏感和关注才会独具慧眼,时有新的发现。“发现”是点爆故事的助燃剂。

先说行业内的发现。我策划的《我的兄弟叫顺溜》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全国火爆。很多卫视的领导责怪购片部主任没有拿到这部戏。这是我的第一个商业发现。于是我趁热打铁,开始策划姊妹篇《我的父亲是板凳》。故事完全不同,演员仍然锁定王宝强,有给王宝强量身定做的创意。应该说做姊妹篇是第二个商业发现。锁定王宝强,是为做姊妹篇服务的。有了两个商业发现,就可以满足全国卫视的商业需求。因此,《我的父亲是板凳》刚开机,就已经签约了10家卫视,卫视电视台的预购款成为我的投资款。因此,行业内的商业发现比作家和编剧在剧本中的发现重要100倍。“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了专业的职业敏感、关注和发现,我们做剧就会有市场的预见性和精准度,就能把握先机,形成合力,在市场上借势借力,最后实现完美营销。

各行各业的职业敏感、关注和发现,都有可能点爆意想不到的奇迹。

电视剧和电影里面都有很多“发现”的桥段,这种“发现”常常都是点爆一部剧的助燃剂。如美国电影《雨人》,弟弟查理为了分到哥哥的一半遗产来偿还自己的债务,私自将住在疗养院的哥哥带回家,一路上,他发现哥哥有很多古怪的细节。有一天,查理玩弄手中的扑克牌,意外发现哥哥能够把他手中的扑克牌记得清清楚楚。查理发现了哥哥的天才记忆力之后,把他带到赌场去,在玩扑克牌的赌局上赢了一大笔钱。这个“发现”,点爆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使整部电影产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关于“发现”的戏剧功能,我在后面“发现与突转”的章节中再做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