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三头六臂的苦行者

一 满目故事皆平庸

为什么要点爆我们的故事?美国好莱坞每年要收到上万部电影剧本,最后能拍摄的也就是几部。中国现在写小说的人和编剧也非常多,每年也会创作出大量的小说和剧本,但是真正能够出版和拍摄的,只有1%或更少。很多作者和编剧做了大量的无用功,究其原因,就是故事没有写好。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好故事,就如房地产开发商手中的一块好地皮,在长安街或南京路有一块地,就可“拥地自重”,投资方就会蜂拥而至。好的故事是我们写作者和编剧最为关心的。

说一千道一万,一句话,我们如何讲好故事,如何点爆我们的故事,如何让故事成为一个爆款的故事?这是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本书宗旨也在于此。

再次强调:这本书的方向和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讨论如何点爆我们的故事。

我们每天会接触很多人,会经历或听说很多事情,也会看很多资料。有志于说故事的人,常常会萌发写故事的冲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冲击着我们,有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在这些媒介上,我们每天都看到很多故事段子。我们把它们当文化快餐享用,看过了,就丢在脑后。几年后,真正能够让我们记住的,就是好故事。

怎样做才能让故事永远被观众记住呢?我认为,每一个故事里面都蕴藏着它自身的炸药。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故事里面的炸药进行专业的装配组织。要把炸药完美地装配组织起来,这是一个手艺活儿。在适当的时候,按照预期的效果,高明地把这个故事点爆。那样的话,我们的故事就有爆炸性,有震撼力。在海量的信息中升起的蘑菇云,映红了天空,辐射我们的心灵。于是,诞生了一个自己满意、观众惊喜的爆款故事。

“惊爆”才会让人们永远记住故事。故事千千万,只有具有“惊爆”效应的故事才有望制作成电影或电视剧,成为影视剧丛林中的地标性建筑。

引爆我们的故事,让我们激情澎湃,勇往直前,不可阻挡。成功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会走向成功。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巫师”是最早的专业故事员,成功的“巫师”最能捕捉酋长和民众的心理。他可以说雷公雷电的故事,可以说狂风暴雨的来源,可以说天上地下自然界发生的一切,由此编出很多神和半神人物的故事来,让大家相信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而且说得非常神奇动听,他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酋长和民众。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他还会观察酋长和民众的现场反应,再不断地“引爆”他的故事,让他的故事更具吸引力和震撼力。“巫师”的故事直击人心,深深地影响了酋长和民众的精神及行为。随着岁月的流逝,“巫师”的故事就成了神话,口口相传。每个民族早期都有自己的神话故事和半神半人的英雄人物。我们的神话故事,就这样代代相传下去。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远古时期的神话故事。

犹太民族把他们的历史记录下来,成为一本《圣经》。他们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注入了他们的民族意念,最后拓展为一种信仰。于是,让世世代代传颂他们民族的历史故事。例如《新约》和《旧约》本质上是人和上帝有个约定。这种契约精神,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一种尺度和准绳。

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以及中国的神话故事,同样深刻地影响了民族的文明进程,并塑造了民族的性格。例如,“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即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鲁迅先生写过一本《故事新编》,就是把神话故事重新编写,注入了新的角度和观念,目的是给读者以新的解读和思想内涵,可以说这是他“引爆”神话故事的一次尝试。

在我们人类的文化基因里,永远保留着对故事的渴望,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故事永远吸引着我们。这是我们人类永远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自从发明文字以后,世界各民族都用文字写下了很多经典故事。这些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工业革命之后,有了无声电影。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用丰富的影像手段讲述了经典的电影故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了大量的电视剧。电视剧开始了长篇影像故事的叙说,也产生了一些脍炙人口、好评如潮的电视剧,如《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大明王朝1566》《我的兄弟叫顺溜》等。

但是,总体来看,近年来,平庸的作品越来越多。尤其是抗日雷剧,遭到了很多人的诟病。作者和编剧越来越多,好作品却越来越少。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现状。

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第一,文学写作和编剧的“门槛”很低。

有人似乎觉得,会码字就可以写作。尤其是网络写手,胡编乱造一些故事就可以挂在网上,通过点击量就可以拿到稿费。不少编剧也是如此,以挣钱为第一诉求,很难做到潜心创作,更无追求精品的意识。这样的作品,缺少打磨,缺少生活,缺少应有的写作技巧。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基本上属于文化快餐,流于平庸。

第二,跟风创作盛行。

一部抗战剧《亮剑》火了,上百部抗战剧跟上来,越写越神奇,最后演变成抗日“神剧”。一部谍战剧《潜伏》火了,几十部谍战剧跟上来。一部演绎霸道总裁、傻白甜的剧火了,几十部同类型的剧目就接踵而至。因此,故事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导致平庸作品比比皆是。

举一个逆风而上的例子。我有一个“嫡系”学生,在电影圈被人称为“耿爷”,学编剧出身,一辈子都在做电影发行。他曾经是华谊兄弟的发行总监,当年华谊兄弟很多电影是他亲自操办发行的。发行总是有自身的套路和规矩,这一切对于他来说是轻车熟路。在发行《天下无贼》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按照常规去发行。但是这个电影要在香港上映,香港观众对这部电影和剧中演员一无所知。他意识到必须先点燃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热情。

他要引爆这一次的发行动作,即创意出一个爆燃的发行故事来。

他用30万元包了一班从北京开往香港九龙的T97次列车,并将其命名为“《天下无贼》号”。刘德华、葛优、王宝强等所有主创都在列车上。火车到了香港九龙,香港媒体纷纷对主创人员进行采访。第二天,香港所有的电视和报纸都发布了这条前所未有的“新奇”新闻,轰动了整个香港,这就起到了非常有力的爆炸性的宣传效果。

“耿爷”点爆了一个电影发行故事,非常完美地完成了电影《天下无贼》在香港的宣传,最后上映效果非常好,这部电影也是冯小刚导演第一部票房进入亿元大关的电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按照常规的思路去做宣传或者去创作,很难有新的突破;只有逆风而上,反向思维,才能别出心裁。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创新、突破,你的作品、你的故事,才能让天下人关注,才能让天下人惊喜,你才能够获得成功。

跟风,永远不会有惊喜的爆炸性的成功!

第三,观众永远是喜新厌旧的。

天天吃鲍鱼,时间一长也会倒胃口。观众的审美疲劳是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因此,我们相信每一种类型的故事都有它潜在的生命周期。当然也会有自然的周而复始。我们做爆款故事,一定要在类型故事的生命周期的前期完成。如果跟在别人的后面往前赶,就会事倍功半,平庸和失败就会伴随着我们。

第四,故事本身的缺陷。

这一点需要重点阐述:

(1)故事不合情理

网络作家的前辈大神,香港的黄易先生的作品,我基本上都看过,还改编过他的小说《大唐双龙传》。不过,把他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非常辛苦。他追求的是阅读的快感。在人物和事件的表现方面,一路狂奔,不断地制造新的悬念和危机。他的作品缺少必然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暴露出不合人情事理的漏洞。我们国内不少IP小说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为了吸引读者,情节拼命往前推进,不断制造新的悬念和危机,不会刻意去厘清人物和事件的逻辑关系。因此,IP小说改编电影或电视剧要下大功夫,随意改编,作品一定会平庸、失败。

(2)都在写事情

我看过不少剧本,发现有些剧本读来就像在看流水账,一个接着一个地说事情,却不见一切戏剧元素的神奇妙用。对于如何说故事,我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来说明。我认识一个大龄女青年,她通过婚姻介绍的网站认识了一个男朋友。网站是收费的,每人交4万~20万元。她交了4万块钱。后来开始相亲,第一次和第二次她看不上相亲对象,到第三次她有感觉了,分手的时候问那男的,对她印象怎么样?那男的回答说对她印象不错。过了几天她约那个男的见面,男的改口了,说对她的印象不怎么样,不想再见面了。她把这件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这就是事情的经过。如果这个故事就这样说给别人听,听者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

听说这件事情后,我依据我的生活经验,感觉这可能是一个局,一个骗局。她后来去了解和调查,果然发现那第三个男的是托儿。原来前面两次相亲是真的,两次不成功后,第三次相亲安排的就是托儿了。有了这样的托儿和前两次的相亲,那么人家收她4万块钱的介绍费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我现在讲的这个后续也是真实的事情。有了后面这样的变化,这件事就变得复杂曲折了,也就是说这件事有了故事性。如果把它作为影视戏剧故事来编,情节还可以有多种发展的方向,有多种的可能性。比如,那个托儿,原来是受人差遣,后来竟真的喜欢上了她;而她因为对方曾经是托儿,便有了心理障碍,一直拒绝男的对她的追求,之后故事还可以再发展。

还可以假设这个大龄女青年有个孪生妹妹。有一次,托儿和她们两姐妹见面。结果妹妹喜欢这个托儿,而这个托儿喜欢的是姐姐。因为姐妹长得非常像,托儿搞乱了,他分不清楚哪个是他喜欢的人。有了诸如这样的戏剧性的人物关系和情景,故事情节爆燃就不难了。我们想象的翅膀越是张开,故事发展的路径就越是开阔。这个大龄女青年的恋爱问题会因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不同,或机缘巧合,或命运弄人,从而发生不同走向和不同的结局。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不相同,但前提是你要会说故事,而不是说事情。

(3)人物写“丢”了

有一种常见的现象,人物成了故事和事件的道具。人物非常扁平,没有个性特征。最近看了岳勇的推理小说《寻凶者觅》,主人公陈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平民推理师,其中推理的故事写得很精彩、很烧脑,但是陈觅这个人物却成了推理的工具。我觉得,这个故事推理写得很好,但是人物写没了。

很多剧本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人物被事件淹没了,没有塑造出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故事是残缺的故事,把人物写“丢”了。

(4)没有高潮

很多剧本说故事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即使一路上放着小鞭炮,小吵小闹不断,小矛盾不少,但缺少冲天炮,没有大炮仗“轰”地一下,引发满天烟花的效果。这样的故事像没有最后冲刺的长跑,也像没有华彩乐章的交响乐。

很多故事缺少高潮。这样的故事就像足球比赛时总是在场上传球、运球,磨磨叽叽的,没有强力进攻的射门动作。这样的球赛,你能坚持看多久呢?

高潮是需要设计的,否则就是平铺直叙。

如何有张力地点爆一个强悍的戏剧高潮,我在后面的章节会讲。

(5)故事需要灵魂

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校长被学生戏弄后,要寻找真相:谁是戏弄他的人?校长找到学生查理,私下许诺查理,只要他说出戏弄校长的学生,他就可以被保送到哈佛大学。查理面临两难的选择。第二天非常纠结的查理去勤工俭学,应邀去护理一个双目失明的退伍军人。在护理的过程中,他们两个人相互关怀,经历了生与死的磨难,盲人退伍军人知道他的状态,告诉他:“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勇于负责任的人,另一种是找靠山的人。”查理似乎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选择。在学校举行的审讯大会上,校长要开除查理。没有想到盲人退伍军人出现在现场,他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这所出过两位总统的精英学校,难道喜欢的是告密的学生吗?真正的学校,应该培养正直的、有良知的学生。他的发言引起了全场师生的掌声。最后,学校纪律委员会否定了校长的决定,保留了查理的学籍。这个结局就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中国电影《八佰》,虽然票房和口碑都还不错,但也有一定的问题。《八佰》存在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有一场戏可以完成《八佰》的精神塑造。影片中,国民党军官和日本军官有一场对话,这其实是没话找话说了一段无聊的话,然后用一匹白马来作为象征,飘逸而来,飘逸而去,这样的处理,比较空洞。

我们试着换一种处理方法,以强化双方的对抗性。此时除了对话,还辅以闪回镜头,如日本军官可以闪回他的家乡,在工业生产的车间里,大机器在轰鸣中制造着枪支弹药;国民党军官闪回到农田,农夫牵着牛,辛勤地耕地。这样的表达,既揭示了日军侵华战争的本质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侵略;同时也表现了四行保卫战中中国军人灵魂的觉醒,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之痛。日本的工业文明滋长出向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野心,中国落后的农业文明承受着被侵略的灾难。这一历史,会让当下的观众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思考:地大物博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受到小岛民族的欺凌?这段历史告诫我们、警示我们,当下中国一定要复兴、要崛起。

这样的精神启示,会提升整部影片的格局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