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本事越大的人,脾气越小

一切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有的人,有能力且内心十分强大,他们向来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失去自我,一蹶不振。他们沉默着并努力着,在幽静的岁月里充实自己磨砺自己。有的人,没有能力且内心十分脆弱,他们时常发脾气,殊不知,愤怒不过是一种对自己无能的表达,只是这种表达常常让人感到可笑和气愤。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当时蜀国的蒋琬在诸葛亮去世后主持朝政。杨戏是他的属下,但为人木讷,不善言语,性格孤僻,很少有人与其交好。即使是上司蒋琬与他说话,也很难正常沟通。别人问他,他也只应不答。

有人很看不惯杨戏的做派,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太不像话了,对您都如此怠慢,实在是太虚伪!”蒋琬听后坦然一笑,说:“不碍事,大家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杨戏最可贵的地方就是默不作声了。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你们也不要责怪他。”

别人听完,称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中国有句话叫“人微易怒”。也就是说,越是没有能力的人,越容易发脾气,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反而性格比较平和,遇事冷静从容。无能的人稍有不顺心就失去自控力,发泄心中的不满,以此来达到心理平衡,但是他们在愤怒的状态下常常做一些错事。

在柴静的《穹顶之下》里有一句话:“人一旦开始害怕,就容易做傻事。一个人的心里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不断需要别人的安全感,以及伪装的坚强。”越没有本事的人越怕别人瞧不起,他们有时候太过于敏感,因此很难保持淡定从容的心态。

这也就不难看出,那些容易发脾气的人,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吓唬周围的人,从而达到震慑的效果,来掩盖自己的无能。这样的人有很多,在工作中,有些领导对下属百般苛责,把自己的压力化作怒火撒在下属身上;在生活中,有些男人喜欢对妻子孩子大吼大叫,拳打脚踢,试图通过这种原始而又野蛮、粗鲁的方式来维护自己脆弱的尊严和所谓的“家庭地位”。

毫无疑问,这类容易情绪化的人往往都是精神面貌较差和能力层次较低的人。那些高层次的人,分析问题透彻,有着波澜不惊的心态,对整个事态和局面有着绝对的掌控能力。

狄仁杰深得武则天的信任,因此官居宰相。那个时候,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希望能够在武则天之后成为皇帝。他认为狄仁杰将会成为他登上皇位的障碍。于是在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七位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入狱。

狄仁杰深知来俊臣手段的残酷,若是自己不招认的话,必然要受到他的折磨。更何况深知律法的狄仁杰知道大唐律法中规定:“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于是,狄仁杰入狱之后,立刻就招认自己“谋反”。

来俊臣知道狄仁杰认罪之后非常满意,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待斩,放松了看守。狄仁杰面对黑暗的监牢,他一句话也不说,遭到鞭打也忍受着,终于找到机会书冤,置于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父亲的冤状,带着它去面见武则天。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当面询问:“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如果不承认谋反的话,我早就被他们打死了。”武则天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

于是武则天命人拿出谢死表,最终明白那是伪造的。

一旦遭遇挫折,有的人就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大骂世界对自己不公平,过完嘴瘾之后,也没改变什么,得到的只是别人的侧目。其实,倘若我们的能力是足够的,世间便不再有痛苦存在,正因为我们无奈,所以我们很愤怒,愤怒别人的成就,愤怒别人的拥有,也愤怒自己的无助,慢慢变得现实而平庸。

老人常说,从一个人的脾气中能看出他会有多大的成就。脾气暴躁往往会让人失去理智,冲动之下难免会做出悔之不及的错事。而好脾气是一个成功者的基石,它会帮人积攒人脉,创造机会,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进步。

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一个人品行是否高尚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大的成就,而是在于其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不乱发脾气。好脾气是人的基本修养。杜月笙说:“第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南方话讲有本事就是能干。没有脾气不是没有个性啊!第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脾气比谁都大。”能力大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处事手段老辣,懂得包容别人,脾气就小。

被称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著名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为人特别大度。

一次,有个姑娘张贴海报要开音乐会,并声称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听闻后在演出前一天,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分,她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十分不对,于是她向李斯特道歉说自己是迫于生计,才假装是李斯特的学生,借用他的名声开音乐会,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宽恕。

李斯特要求她把音乐会要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之后加以指点,然后他爽快地说:“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大胆地上台演奏吧。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音乐会的最后一个节目,将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最后,李斯特如约在音乐会要结束时弹了一曲。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对姑娘借用自己名气,声称是自己学生办演唱会的这种行为,李斯特不仅能控制自己不发脾气,还对她进行指导,最后答应收徒。这就是上等人处理事情的方式,他们的脾气和品格是一致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我们所说的“上等人”,并不看他的出身、地位、财力这些外在因素,而取决于他的素养、行为方式。这种划分不是社会阶层的划分,而是精神层次、人生境界的划分。

一次,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辛苦工作了一天一夜制作出来了一个灯泡。爱迪生让一名年轻学徒将灯泡拿到楼上的实验室,这名学徒十分忐忑地从爱迪生手里接过灯泡,他心里十分紧张,生怕手里的这个新玩意儿滑落。于是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走上楼梯,但他越来越恐慌,害怕得手禁不住哆嗦起来,终于在走到楼梯顶端时,灯泡掉在了地上。

爱迪生对学徒并没有任何责怪。几天之后,他和助手们又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制作出一个电灯泡。做完后,爱迪生连考虑都没考虑,就将它交给了那名先前将灯泡掉在地上的学徒,让他再次拿到楼上去。这一次,这个学徒并没有出任何状况,安安稳稳地把灯泡送到了楼上。

有人问爱迪生:“原谅他就足够了,为什么把灯泡再次交给他拿呢?万一又摔在地上怎么办?”爱迪生回答:“原谅一个人不是光靠嘴说,而是要拿出行动做的。”

一个人的脾气是本事的外在表现,管理情绪能够让我们掌控真实的自己,发脾气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因此,千万不要让愤怒的情绪左右自己的决策和行动。

没有本事的人,总想着过上好日子,但是自身的能力不足,又总是被情绪左右,于是便挫折重重,一旦被别人否定了,感觉整个世界都在跟他作对,就会开始随意宣泄情感,却从未想过自己的不足。所以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都是“是非对错”“伦理道德”,他们的人生充满着对别人的各种谩骂与指责。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般上等人十分有格局,他们擅长跳出事情看事情,远离是非对错的羁绊,喜欢总结归纳,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有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待人十分有礼,有时对人又打又骂。待人用不同的态度有什么奥妙在里面吗?

师父说: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用世俗的礼节对他,因为他很脆弱、心眼小;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了打骂只能教导;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

上等人有全局观念,他们把握整体不只是着眼于结局。做个上等人并不难,并不需要你出身高贵或者有很高的地位,也不需要你有很多的钱。只要你眼光长远,懂得克制,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其实你就是一个上等人。

一个有本事,能够放低姿态,受得了气,忍得了辱的人,必定是高层次的人。他们常常以大局为重,解决重点问题。同时他们总是放低姿态,将自己低于无形。正所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低的是一个人的姿态,高的却是一个人的品格。

一个人的谦卑里藏着真正的高贵

达·芬奇说:“谦卑的人会变得高贵。”有的人名望很高,但一直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那是因为他们真正懂得谦卑的力量,那是一种灵魂上的高贵,这种强大的力量与物质无关,却与内心纯正的信仰有关。一个人的高贵,不是自身比别人优越的洋洋自得,而是一直在努力地超越从前的自己,不断完善自身。

两部作品均获得普利策奖的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布思·塔金顿,在功成名就之时曾在多个场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布思·塔金顿作为特邀贵宾,参加了一个由红十字会举办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会。展会中有两个可爱的、大概十六七岁的小女孩走过来向布思·塔金顿索要签名。

“我没带自来水笔,用铅笔可以吗?”

“当然可以。”两个小女孩爽快地答应了。布思·塔金顿看得出她们很兴奋,当然她们的兴奋也使布思·塔金顿倍感欣慰。

他用铅笔在其中一个小女孩递过来的精美笔记本上,潇洒自如地写上了几句鼓励的话语,并签上布思·塔金顿的名字。

结果女孩看过他的签名后,眉头皱了起来,她仔细地看了看他,问道:“你不是罗伯特·查波斯啊?”

布思·塔金顿非常自负地告诉她说:“不是。我是布思·塔金顿,《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两次普利策奖获得者。”

没想到小女孩耸耸肩扭头对身后的小伙伴说道:“玛丽,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

布思·塔金顿之后在演讲中回忆说:“那一刻,我所有的自负和骄傲瞬间化为泡影,从此以后,我时刻告诫自己:无论自己多么出色,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林清玄说:“唯有谦卑,才配得上你过人的智慧。”一个谦卑的灵魂里藏着高贵,懂得谦卑的人能时常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始终保持谦逊的姿态,默默积攒力量超越以前的自己。不懂谦卑的人往往自视甚高,时常因为一点儿成就而沾沾自喜,他们不会时刻反省自己,反而容易忘记初心。

饱满的谷穗总垂下头,只有内里空虚的秕谷会直冲天空。真正有才学有本事的人从不卖弄、炫耀。谦卑能使人认识到个体的渺小,进而低调处事砥砺前行。

在央视一档节目《开学第一课》中,董卿因跪地采访一位老者而再次走红。这名老者是一位将一生都奉献给翻译事业的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96岁高龄的他,坐在轮椅上为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讲自己八岁的时候开始学英语,因为不会发音,把英文字母W念成了“打拨了油”等趣事,希望孩子们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将自身价值最大化。

而在这段老人风趣幽默的采访视频被传到网上后,大家一方面认真听老先生讲课,另一方面被主持人董卿的动作吸引。面对坐在轮椅上的许老先生,主持人董卿在短短的三分钟里一直跪地采访并始终与老先生保持平视或者仰视的角度。每当要提问的时候,董卿总是主动靠近老先生的耳边,用缓慢而清晰的话语向许老先生提问。然后带着恭敬与他对视,听着许老先生的话,向大家认真传达许老先生的意思。

在与嘉宾聊天时,董卿曾谈起一个细节,说她总是习惯性地将身子向前倾,因为这是倾听和接纳别人的姿态。但是,这个时候,灯光老师就会举起大纸板,上面写着“坐回去”,是为了让她的脸拍起来更好看一些。但是她说,很多时候,脸拍得好不好看其实没那么重要。

谦卑是一个人最美的姿态。有人评价董卿说:“跪地采访的谦卑态度,堪称是给孩子们上了一节‘尊敬师长’的言传身教课。这个举动包含着她对前辈的尊重,对文化的虔诚,对知识的敬意。跪地采访并没有损失她个人的尊严,反而让我看到她得体的外表和渊博知识下藏着的谦卑的心。”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高贵是一种人生态度,它与贫穷富贵、地位高低并无关系,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善良,高贵的人时刻铭记自谦,为别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情怀行走在尘世中。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我们同样可以变得高贵,无关出身、长相、气质、才华,重要的是不妄自菲薄,也不自视甚高。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自己谦卑的品格呢?

一、深刻地认识自己。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理性地发扬长处,包容自己的不足。在骄傲时要懂得反省自己的不足,在失意时要总结教训,调整状态重新出发。

二、体谅、包容别人的缺点。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你取得成绩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你高兴,人的嫉妒心会悄悄地作祟。与人交往我们要包容别人的缺点,要懂得换位思考,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三、乐于指出别人的优点。

每个人都喜欢听别人夸奖自己,所以我们一定要乐于指出别人的优点,这样在相处的过程中会让人觉得你很诚恳,拉近彼此的距离。

四、学会感恩。

感恩和谦虚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真正懂得感恩之人,往往也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

真正高贵的人从不妄自菲薄,因为高贵不是身外之物的点缀,也不是别人的追捧夸赞,它深藏于自谦的品格中,是你内心的影子。

没有哪一个暴躁的人是有成就的

达尔文说:“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脾气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取得一些成就的人一般都不是暴脾气,他们会对很多事情存有一份包容之心,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些没有成就、一无是处的人,碰到挫折,或事与愿违时,就会手忙脚乱大发脾气。

民国时期的上海青帮头子杜月笙会做人,甚至最后搬到香港居住也有人追随他。他曾说,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给人面子,帮人场面,给人情面。他没上过学,但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加上特有的机灵和胆识,让他在上海滩混得风生水起。

杜月笙虽然在黑白两道通吃,有着响当当的名声和地位,但他在生活中举止儒雅,着一身青衫,言辞谦和,并且极少以狰狞的形象示人。不管是对自己的兄弟下属,还是对待上司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

北伐成功以后,杜月笙对国民党上海党部负责人吴开先有结交之意并多次托人传话想请他吃饭。但吴开先看不起他的出身,屡次拒绝,更有答应后无故爽约的情况。即使是这样,杜月笙也依然是三天两头地邀请他一聚。终于有一次,吴开先被杜月笙的态度打动,他决定去会会这位在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杜先生。

吴开先准时来到杜家大门前,杜家总管万墨林正在毕恭毕敬地等候;进门后,上海有名的律师同时兼任杜月笙的法律顾问的秦联奎也在等候;进入大厅,身着一身青色长衫的杜月笙,笑容满面地出来迎接。

看见吴开先,杜月笙的第一句话便是:“老早就想请吴先生过来坐坐,但因为我这里时常不断人不得空,所以一直拖到今天才有此机会,还望您不要见怪。”话语间语气恭谨恳切,不见任何嘲讽,仿佛多次邀请被拒绝的人不是他一样。吴开先本就心中有愧,又见主人如此热情好客、处处关照,不好意思地说道:“岂敢岂敢。”于是,这一顿饭吃完,两人成为至交好友。

会做人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包容他人,有好的脾气。没有哪一个暴躁的人是有很大成就的,即使有,他的风评也不太好,遇到不顺时,人们甚至会将他的失败归为脾气不好。

有人说:“恣意挥霍自己情绪的时候,是在消耗自己的才华。”恃才傲物,动辄对人发脾气,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

波兰华沙大学心理学家马尔钦·扎杰科维斯基研究发现,不同于其他负面情绪,愤怒似乎会让人们对自己的智力过于自信。换言之,易于发怒生气的人通常也会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扎杰科维斯基称,脾气糟糕的人通常与“自恋错觉”相关。自恋者是极容易发火的,以至于心理学家为他们创造出一个专用术语:自恋性暴怒。

这是因为他们自身太脆弱,很小的压力都可能让他们崩溃。他们对他人强烈的攻击行为,都是为了维持自身形象的完整,或者说避免自身发生崩解。越是一无是处、一无所有的人,越是容易被激怒。他们缺乏对攻击冲动的容忍力,往往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发很大的脾气。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根本不会为这样的小事发火。

佛家言:“怒者,心之奴。”上为奴,下为心,一个无法控制住自身怒气的人,做了情绪的奴隶,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遇到事情不努力思考解决的途径,一点小事就可能激怒他那根暴怒的神经,这样喜怒无常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所以他们往往会失去很多机遇,暴躁的脾气会让他们陷入绝境。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善于养心制怒,面对是非恩怨,有一套自己的处理方法,从不使自己深陷泥潭、难以自拔,时刻保持着坦荡的心态,过着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人生。

谈起制怒,古人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林则徐刻“制怒”匾额高悬堂上,写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借以制怒;陆游赏花以“破怒”,且专门写了两句诗来描述赏花制怒的功效:“放翁年来百事情,唯见梅花愁欲破”;郑板桥画竹以忘怒;李渔著书以释怒;张说写字以消怒;李讷弈棋以平怒;更有《世说新语》中的王述面壁以避怒……克制自己脾气的方式有很多,只要真心想改掉坏脾气,总会找到属于你的方法。

佛语有云:“动作瞻视,安定徐为”,遇事暴躁的人,一般取得的成就有限。脾气与一个人的修养有关,一个脾气好的人,为人谦和,冷静、从容,做事三思而行。一个想要做出成就的人,都会一直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提升自己的脾气。

成功者总能控制自己的脾气

控制情绪的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智商。想要成功的朋友,必须学会控制情绪。成功者会时刻谨记这些方面: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对方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时刻牢记自己和他人的目的,并能在关键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只为专注地解决问题。

曾国藩驻军祁门,多次被太平军围困,差点丧命。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大家都是战战兢兢的,但即便在这种随时面临危险的紧急关头,曾国藩依旧能展现出他从容不迫、幽默的一面。

有一次,曾国藩在批阅公文时看到建德市团练把总李元写给他的一封“移封”。本来收到一封信也没什么,关键就在于这个“移”上。“移”分文移和武移两种,是一种官方文书。其中,文移是一种谴责性公文,武移是声讨性公文,与檄文相似,在唐朝以后逐渐成为官府平行机构之间用于交涉沟通的文书。

很显然,曾国藩作为朝廷二品大员、两江总督,在还是七品芝麻官的李元面前身份地位是很高的。“移”只能用于平级并且带有一定敌对性的公文,李元写“移封”给曾国藩是极为不恰当的。

寻常的官员遇到这种冒犯自己身份的事情,指不定就要发脾气,往小了处理少不了一顿责罚,往大了处理极可能要别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但曾国藩就不是这样,他用幽默化解了不快。为提醒李元,他在这封“移封”上写下一首有趣的诗:“团练把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

当时还是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看到这首题诗后,笑得前仰后合。

一件可能引发重大冲突的事件,就这么被曾国藩轻松化解了。其控制情绪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暴躁的情绪很容易影响人,如果我们也被这种暴躁的情绪感染,为跳出这种情绪,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该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争得一口气、争个输赢。控制情绪,该隐忍时隐忍,适时地控制自我,不要被情绪左右。

在美剧《教父》中,老教父的大儿子桑尼为人冲动鲁莽,心无城府,他对于父亲所立下的规矩不屑一顾,最后命丧他人之手。老教父的小儿子名叫麦克,他性格沉稳,十分有格局,面对困境也能不动声色,沉着冷静,他严格遵照父亲教诲的方式做事。

一次,他去医院探望受伤的父亲时,发现父亲身边的保镖已被收买,并且警方和大毒枭串通一气,同时各家族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随时都有可能展开火拼。于是,麦克设计诱使毒枭和警长前来谈判,在一家小餐馆内,用事先藏匿好的手枪击毙了毒枭和警长,为死去的兄长报了仇,之后便一路逃亡到西西里隐藏多年。最终麦克复仇归来,成为家族优秀的继任者——第二代教父。

原著作者马里奥·普佐对麦克评价说:“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用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在该隐忍的时候隐忍,在该爆发的时候爆发,这才是成熟的表现。有能力的人向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说爱发脾气的人就是厉害的人。

那些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人,往往爱发脾气,他们大脑混乱不堪,内心空虚,分不清轻重。在不能以理服人的时候,便只能靠气势来压倒人。而真正内心强大的厉害角色,都是理性而又坚定的。

成功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失败者被情绪控制。在《传习录》中记载,有人向王阳明请教“有所愤怒”一条,王阳明回答说:“愤怒之类的偏颇情绪,人心之中怎么会没有呢?心有所愤慨,便不能做到端正。对于愤怒这些不良情绪,不要过分加自己的主观愿望在上面,只要顺其自然,心境自然不偏不倚、廓然大公,从而能够中正待物。”

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情绪,在各种外来事物的影响下我们并不能经常保持冷静平和的状态,一时控制不住自己,冲动后铸成大错,平静下来后追悔莫及。成功者总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有不快的情绪,他们也能很快放下,不让这些负面情绪过多地影响自己,使心情保持相对平静。古语中“心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以为上将军!”说的就是这类人了。

世上从没有完美的人,所谓成功的人,就是心理障碍突破最多的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许是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别让坏脾气毁了你的人生

俗话说:“你的脾气暴露了你的人品。”如果你的情绪不稳定的话,那么你的生活一定一团糟。坏脾气会影响人际关系,会伤害你最亲近的人,同时也会损害身体健康,更严重的可能会因此而毁掉你自己的人生。

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人送外号“万人敌”。当时跟随结义兄弟刘备起兵,为助刘备脱险,曾经率领20骑阻挡了数千名追兵。据传,他非常勇猛,一声怒吼便可吓退百万雄兵。但是,他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那永远也改不了的火暴脾气。

在《三国演义》第81回中写到,张飞急于为结义兄弟关羽报仇,下令军中在三日之内筹备白旗白甲,并准备让三军将士挂孝伐吴。第二天,他手下的将士范疆、张达告诉张飞说:“白旗白甲三日之内并不能筹措完成,能不能多给几天。”

张飞非常生气,大声喊道:“我急着想报仇,你们怎么敢违抗我作为将帅的命令!”之后让人把他们两个绑到树上每人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后,张飞用手指着两人说:“明天如果没有筹备好就斩首示众!”

两人回到营中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范疆说:“我们还受了伤,明天肯定筹备不了,这个人性暴如火,极有可能会杀了我们!”张达说:“与其等着他杀我,不如我先杀他!”范疆说:“如何靠近他?”张达说:“如果他酒醉在床上我们就不该死。”

恰好张飞这天夜里喝得酩酊大醉,睡倒在帐中。范、张秘密进入帐中将张飞给杀了。当夜,两人便带着张飞的首级,潜逃东吴。

不可否认张飞是有能力的,但他未能战死沙场却死在了无名小卒的手里,认真想来真的是败给了情绪,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掌控不了的人,能力再大也无济于事。

殊不知,发脾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麻烦。要时刻提醒自己慢慢来,把脾气压下去。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靠的是互相尊重,彼此体贴。

坏脾气就像是藏在暗处的一条毒蛇,当你克制自己的时候就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危险。但当你有一点想发火的迹象时,它便吐着芯子随时准备伤害别人。如若你被怒火冲昏头脑,就极可能会做出两败俱伤的事情来。

2017年2月18日中午12时25分,武昌火车站东广场附近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

22岁的胡某和两个朋友来到一家面馆,点了三份热干面。结账的时候,起了争执。面馆的招牌上写着热干面4元,老板姚某收的却是一碗5元。胡某向老板提出异议:“牌子上写的4元一碗,你怎么要多收1元?”

一元钱的事情嘛,解释一下就完了,可能当时姚某心情烦躁,用平时习惯了的大嗓门吼:“我说几元就几元,吃不起别吃!”

接着两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吵,其间姚某曾一把掐住了胡某的脖子,把他抵在墙上,被同伴劝开。本来事情应该就此结束了,但两人又开始争吵,后来就发生了血腥的一幕,胡某冲到店内的案板上提起一把菜刀,挥刀砍向姚某的腿和胳膊……

发脾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你的脾气差,可能别人的脾气比你更差,争吵、冲突只会两败俱伤。店铺的面价由老板定夺,只要老板和气解释,明事理的人都会接受,不接受也没关系,没必要较真。恰恰是那一句:吃不起别吃!挫伤了外地打工仔胡某的自尊心,急于挽回颜面,两人的火药味持续升级,从言语暴力上升到肢体暴力。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有人说:“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的人更强大。”坏脾气的人大多都不幸福,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一个爱发脾气的人相处一辈子。

而一个脾气好的人,不为小事斤斤计较或者将难堪的一面展现在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面前;和善待人、懂得为他人着想。他们在生活里会是别人的开心果,在事业上会是别人的好伙伴,是值得信赖的同事。别人会不由自主地想靠近他,想跟他交朋友。

所以,有时间抱怨不如先想想自己、问问自己,是否是坏脾气挡住了自己的福气。不要让自己的负面情绪等待时间治愈,我们可以自主调节,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伤害。陆游赏花以破怒,郑板桥画竹以忘怒,李讷下棋以平怒,你总会找到一种方法去排解负面情绪,切记不要让坏脾气毁了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