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缘起

乡村振兴战略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对“三农”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的重大判断、重大决策。把乡村振兴作为一个“战略”提出来,这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体现的是一个宏观的、系统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发展方略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其固有的逻辑依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党对终结乡村衰落、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做出的必然选择。

一、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先行发展导致的乡村全面衰落的窘境

长期以来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市场等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与倾斜,城市逐渐繁荣发展,而广大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呈现“全面衰落”的景象。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入城务工,农村整体呈现“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等特征。据统计,2016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79 298万,农村常住人口58 973万,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城市常住人口增加12 320万,农村常住人口减少8 140万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16-24.

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可知,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初期的“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化中期的“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化后期的“工农融合发展”的经济发展路径。一是在工业化初期,我国面临着经济文化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封锁的双重打击,被迫提出优先发展工业,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抉择。如20世纪50年代的“一化三改造”,60年代的“四个现代化”,80年代的“翻两番”。国家通过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与工农产品之间“剪刀差”,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保障。二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农业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凸显,我国“三农”问题愈发严重,基于此,国家在21世纪初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实施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连续1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然而,由于城乡统筹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工业化为主导的战略框架,工业统筹农业,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没有充分激发起来,“三农”问题依然严峻。三是在工业化后期阶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工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用工短缺、农村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出现,导致大城市病与乡村衰落现象并存,城乡必须实施“工农融合”发展。

二、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导致的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李长学.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逻辑成因与推行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5):13-18.。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向往,成为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社会最大的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施的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城乡两元经济结构,城乡发展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其一,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广大的城市、城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工业化水平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齐头并进,人才、市场、资本、技术等优势资源集聚。反观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小农经济主导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任重而道远。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76%,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5%,约为美国和法国的2%北青网.中改院迟福林.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EB/OL].[2018-02-27]http://www.sohu.com/a/224397634_255783.。其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社保水平极不均衡。据统计,近5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连年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2017年缩小至2.71:1。但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仍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绝对差距由16 175元扩大到22 964元。此外,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更在不断地扩大。据统计,2002—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差距由2.0:1扩大到12.0:1,绝对额差距由51.4元扩大到2 999.2元北青网.中改院迟福林: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EB/OL].http://www.sohu.com/a/224397634_255783.。其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及各级政府间非对称的财权事权机制,导致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与乡村差距巨大,农村的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图书馆、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同时农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因此,当下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满足农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下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大不充分。其一,农业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农业规模化发展不充分,农田业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科技应用不充分,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开拓不充分。其二,农村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缺乏科学有效的系统规划,农村发展缺乏人才支撑与居民组织,农村经济动能尚未被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欠缺强大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其三,农民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不充分,农民受教育不充分,农民转移市民化不充分,农民文化生活不充分。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25-33.

三、破解“三农问题”阻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短板与难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地擘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全面”,关键是“建成”,强调全体人民、全部地域、全方位发展,实现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一体化融合发展,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城乡的现代化实现。因此,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一环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短板与难点,实施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美,成为第一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举措。

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经济上实现国家繁荣昌盛,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民主上保障人民平等的参与权与发展权利,形成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文明上,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相互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和谐上,实现城乡在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上的和谐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在“美丽”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彻底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人才兴、文化兴、组织兴、生态兴,全面解决“三农”困境与难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