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
- 陆和杰主编
- 7489字
- 2021-12-02 16:35:27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解读
一、本质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背景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总要求,扭转乡村衰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完成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过程。具体来说,其内涵要义包括6个层面: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缘起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乡村的全面衰落与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间的巨大反差;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与根本目标是通过城乡均衡发展、农村充分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的;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及衡量标准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国家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组织建设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是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新业态、新经济的发展;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是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六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是因地制宜、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科技支撑、社会参与。
二、内容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产业兴旺是经济基础,生态宜居是环境基础,乡风文明是文化基础,治理有效是社会基础,生活富裕是群众基础。
1.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马克思经济政治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第一位的,是核心基石,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前提基础。
(1)内涵要义。所谓产业兴旺就是两个“实现”:第一,实现农业产业兴旺,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第二,实现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即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新业态、新经济的出现,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实现农业增产、农村增富、农民增收。
(2)预期目标。产业兴旺旨在通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多元化的乡村融合型业态经济,充分激发农村产业发展动能,壮大农村服务业,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粮食产量与质量安全,为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建设要素。产业振兴的核心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概括为3个层面: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①“调结构”一方面是指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另一方面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②“转方式”是指要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强调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科技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③“促改革”就是通过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制度改革,激发农业发展的活力和动能。
(4)衡量标准。产业兴旺的衡量标准是多维度的,可以从4个层面来分析:一是生产能力要强,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二是产品质量要好,农产品保证健康安全;三是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要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四是多功能性要发挥好,发挥好农业农村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多种功能。
2.生态宜居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大会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明确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乡村振兴战略将“生态宜居”放在了第二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环境基础,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让广大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础。
(1)内涵要义。“生态宜居”中的“生态”是指要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导向,生态导向,实现人与环境的生态和谐。“宜居”是指老百姓要住的好,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偏远地区,都要给老百姓一个绿色、干净、优美的居住环境。
(2)预期目标。生态宜居的根本目标是“生态和谐”与“安居乐业”。首先,生态和谐就是通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和建设,加强农村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实现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和谐统一。其次,安居乐业就是在生态和谐的基础上,让农民过上人居环境整洁、乡村美丽迷人、基础设施完善的美好幸福生活。把农村建设成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生态一体的综合体。
(3)建设要素。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山水林田湖草修养保护机制,分类有序地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二是加强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指出: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再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水、电、气、路、房、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给农民更多的生活获得感、幸福感。
(4)衡量标准。生态宜居主要是从生态和谐与安居乐业两个维度来整体衡量。首先,生态和谐。评价指标有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农田林网化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率、农田河流污染情况。其次,安居乐业。评价指标包括水、电、气、路、通信等设施的覆盖率、危房改造率、清洁能源普及率、生活饮用水合格率、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乡村公共服务覆盖率等。
3.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推动产业振兴、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风文明是解决乡村文化传承与文化引领,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头脑思想”等问题的关键,因此是乡村振兴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1)内涵要义。新时代“乡风文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乡风”是指乡村社会的风气、风俗、风尚,是乡民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式,是一种涵盖物态文化(包含生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总和。“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乡风文明就是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大向农民文化供给,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2)预期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风文明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风文明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传承优秀文化,扩大农村文化服务供给,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乡村的文明风气,提升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
(3)建设要素。根据乡风文明的内涵要义,笔者认为可以从文化传承、文化供给、文化教育、文明培育4个层面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文化传承。深度挖掘和传承农耕、慈孝等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二是文化供给。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依托乡镇文化站、村文化礼堂、农村电影放映厅、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载体,组织开展文艺展演、文化演出、文艺培训和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文化教育。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约束,重点培育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四是文明培育。通过制订乡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监督,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乡村良好的家风、民风、乡风。
(4)衡量标准。乡风文明重在文化育人,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乡村文明风气。因此,乡风文明的衡量标准可以从4个层面展开,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成果,形成一套具有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底色的修身、齐家、治国等文化价值观体系。二是打造特色充盈的乡村文化载体及文化服务产品,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三是建立完善的农民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四是形成良好的乡村民风、家风、乡风,乡村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实守信、文明有序。
4.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秩序根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因此,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神经末梢”,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实现乡村善治,是充分激发农民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根本路径。
(1)内涵要义。“治理有效”的概念包括“治理”与“有效”两个子概念,笔者采用学理分析与实践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对“治理、有效”的概念内涵进行深度的解析。从理论层面看,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腊语“引领导航”(steering)一词,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指的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威。它隐含着一个政治进程,即在众多不同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认同,以便实施某项计划。在有关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1995年对治理做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
。从实践层面看,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之一。“善治”的内涵,就是民主和法治,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有效”就是指乡村治理的有效果,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性”,即乡村治理手段的多元化和刚柔并济性,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和低成本性,治理主体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与满意。基于此,结合理论与实践分析,笔者认为“治理有效”就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农民自觉参与为主体,以村委会、合作社、农村社区等组织为纽带,政府人员、农民、乡贤、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在民主协商、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多元治理的框架下,共同参与实施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组织、生态建设,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内生发展。
(2)预期目标。治理有效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乡村的善治,具体来说预期目标有3个,第一目标,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第二目标,提升基层党组织、居民的综合治理能力,即实现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带领力、战斗力全面增强,村民的民主自治能力显著提高。第三目标,培养造就一支包括基层党员、村委会干部、乡贤能人、大学生村官、农民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高素质乡村治理工作队伍。
(3)建设要素。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得以健康实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笔者根据乡村治理的过程及关键节点,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模式(三治合一)、治理支持等4个层面对乡村治理推进方略进行讨论。首先,创新治理理念。乡村要实现善治,必须秉承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问题导向、群众主体、科学有效的整体理念,从乡村实际出发,以人民需求为中心,构建合理有效的特色治理模式,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治理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改善民生福祉,维护群众的共同利益。其次,完善治理结构。建立以基层党组织、村委会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为主体,以市场组织(企业、合作社)、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群众互助组织、公益服务组织、村民社群组织等)为补充的多主体协同的治理结构,形成农民广泛参与治理的格局。再次,建立自治优先、德治约束、法治保障的“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包括①坚持以群众自治为基础。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建设,完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群众自治机制,强化政务信息公开透明,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与能力。②坚持德治为先。充分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力量,在村民共同认可的基础上,制订村规民约、生态公约、道德公约等,时刻引导、关照、约束村民行为,呵护公序良俗。③坚持法治为本。加强法治教育宣传,提升农民的法治观念与素养;建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增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实施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管住农村维权腐败。最后,优化治理支持体系。①实施“班子带头人”的提升工程。开展对乡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带头人的素质提升培训,提升他们的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治理现代化。②加强对农村“现代乡贤”的扶植培育,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政策,鼓励优秀能人回乡创业,培育当地“现代乡贤”人才队伍,带领农村青年创业致富。③打造乡村基层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相关资源向乡村延伸与下沉,建立乡村综合服务中心网点,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化、行政的服务,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衡量标准。从整体上看,乡村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乡村善治,即呈现乡村社会公平正义、村民对国家高度认同、乡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农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四射、乡村公序良俗有效呵护等良好局面。乡村治理的衡量标准可以概括为“治理七性”,即治理理念的科学务实性、治理结构的多元协同性、治理模式的“三治”统一性、治理团队的专业引领性、治理手段刚柔并济性、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和低成本性、治理主体的群众认可与满意性。
5.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民生目标和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和根本是实现共同富裕,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均衡,满足广大农民对富裕、幸福、充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内涵要义。从整体上看,乡村振兴下的生活富裕就是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身心健康,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笔者认为生活富裕的内涵可以从3个层面解读。①经济富足。富裕是指经济宽裕、富足,财物充裕丰富,也就是农民脱贫致富,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足无忧。②社会保障。不断地缩小社会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不断地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就业创业、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都享受到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③生活便利。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提升农民的居住生活质量。
(2)预期目标。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与归宿,其预期目标主要有3个维度:①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201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到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多元化收入,即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民转移性收入等。③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公共服务农民全覆盖,保障广大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提高医疗条件、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低保、养老服务、就业创业培训等权益,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生活便利,人居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善。
(3)建设要素。针对预期目标,在乡村振兴建设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坚持“五位一体”的推进策略。①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业、扶弱”,实现农村全方位的精准脱贫。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就业创业培训,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针对有劳动能力不愿外出的农民,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拓展农民收入渠道;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健全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质量。②大力发展农村新经济、新业态,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通过发展农村优质农特产品种养殖、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业、乡村全域旅游,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得到持续提高。③加强农民外出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广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外出就业稳定性和工资收入水平。④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农村宅基地转让抵押,推广农村股份合作经营,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与股份收益。⑤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建立乡村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农民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水电煤气网供应、养老、救助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4)衡量指标。根据生活富裕的内涵要义,笔者认为在乡村振兴推进下的“生活富裕”的衡量标准主要有3个层面,①农民经济更富足。贫困地区的乡村完全实现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非贫困地区的乡村农民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足无忧。②农村社会有保障。建成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农民享有教育、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性保障。③农村生活更便利。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农村危房实现全面改造返修重建,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表1-1所示为乡村振兴内容和要素。
表1-1 乡村振兴内容和要素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