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卷结果分析

2.1 被试背景信息基本情况

2.1.1 被试地域分布情况

表1 被试在不同地域的分布

表2 亚洲地区的被试分布

如表1、图6、表2、图7所示,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总数为193份,其中亚洲被试超过半数,共有114份,占样本总量的59.1%。而亚洲国家中,以马来西亚和韩国的被试为主,共有75份问卷。

2.1.2 被试学习汉语的开始时间

表3 被试学习汉语的开始时间及其区域分布

图8 被试学习汉语的开始时间

由表3、图8得出,亚洲、美洲、欧洲地区的被试基本都是从幼儿园或从小就开始学习汉语。

2.1.3 被试学习汉语的目的

表4 被试学习汉语的目的及其区域分布

图9 被试学习汉语的目的

(*由于本题为多选题,因此被试可同时选择多个选项。图中数值为仅选择某一选项的人数和百分比。)

2.1.4 被试最近一次参加的汉语考试和取得的汉语水平等级

表5 被试最近一次参加的汉语考试

表6 被试取得的HSK等级

图10 被试最近一次参加的汉语考试和取得的HSK等级

2.1.5 被试参加汉语考试的目的

表7 被试参加汉语考试的目的

图11 被试参加汉语考试的目的分布情况

2.2 被试对汉语考试的看法

由于193名被试中只有162名被试参加过汉语测试,因此这一部分的有效被试人数为162人。被试对汉语考试的看法见表8。

表8 被试对汉语考试的看法

2.2.1 被试对考试难度的主观感受

对于“该汉语考试对于我而言很容易”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42,中值是2,众数为2,从表9、图12可知,约有53%的被试认为自己参加的汉语考试对于自己来说很容易。其中有14%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表9 被试对考试难度的主观感受

图12 对考试难度的主观感受的频率分布图

2.2.2 被试对考试的总体评价

对于“该汉语考试成绩能够真实地反映我的汉语水平”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27,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13可知,约有68%的被试认为自己参加的汉语考试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汉语水平,其中有约14%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表10 被试对考试的总体评价

图13 对考试总体评价的频率分布图

2.2.3 被试对听说读写等考试类型的评价

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对“写作考试成绩最能够真实地反映我的汉语水平”这一问题的态度均值是2.24,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14可知,约有65%的被试认为写作考试成绩最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汉语水平,其中有18%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也有8%的被试非常反对这一观点。

表11 被试对写作考试的评价

图14 写作考试评价的频率分布图

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对“听力考试成绩最能够真实地反映我的汉语水平”这一问题的态度均值是2.18,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15可知,约有71%的被试认为听力考试成绩最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汉语水平,其中有20%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也有9%的被试非常反对这一观点。

表12 被试对听力考试的评价

图15 听力考试评价的频率分布图

根据统计结果,被试对“阅读考试成绩最能够真实地反映我的汉语水平”这一问题的态度均值是2.06,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16可知,约有79%的被试认为阅读考试成绩最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汉语水平,其中有22%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7%的被试非常反对这一观点。

表13 被试对阅读考试的评价

图16 阅读考试评价的频率分布图

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对“口语考试成绩最能够真实地反映我的汉语水平”这一问题的态度的均值是2.34,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17可知,约有64%的被试认为口语考试成绩最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汉语水平,其中有20%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有趣的是,同时也有19%的被试非常反对这一观点。

表14 被试对口语考试的评价

图17 口语考试评价的频率分布图

2.2.4 被试对考试方式的态度

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对“相比于对着电脑说话,跟考官面对面地讲话,最能发挥我的口语水平”这一问题的态度均值是2.2,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18可知,约有67%的被试认为相比于对着电脑说话,跟考官面对面地讲话,更能发挥自己的口语水平,其中有22%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10%的被试非常反对这一观点。

表15 被试对口语考试方式的评价

图18 口语考试方式评价的频率分布图

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对“相比于用纸笔答题,在电脑上答题更能反映我的汉语水平”这一问题的态度的均值是2.45,中值是3,众数为3。从图19可知,约有51%的被试更倾向于传统的纸笔考试。但是同时也有7%的被试非常支持在电脑上答题。

表16 被试对线上考试方式的评价

图19 线上考试方式评价的频率分布图

2.2.5 被试对考试后效的评价

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对“考试通过后,我能够自如地用汉语参加汉语课堂讨论”这一问题的态度的均值是2.26,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20可知,约有62%的被试在考试通过后能够自如地用汉语参加汉语课堂讨论。

表17 被试对考后课堂讨论能力的评价

图20 考后课堂讨论能力评价的频率分布图

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对“考试通过后,我能够自如地用汉语完成日常写作需要”这一问题的态度的均值是2.33,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21可知,约有57%的被试在考试通过后能够自如地用自如地用汉语进行日常写作。

表18 被试对考后日常写作能力的评价

图21 考后日常写作能力评价的频率分布图

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对“考试通过后,我能够自如地用汉语撰写论文”这一问题的态度的均值是2.62,中值是3,众数为3。从图22可知,大约只有43%的被试认为自己在通过考试后能够自如地用自如地用汉语撰写论文,57%的被试在撰写论文上存在困难。

表19 被试对考后论文写作能力的评价

图22 考后论文写作能力评价的频率分布图

2.3 被试对自身汉语能力的看法

由于193名被试中只有191名被试完成了这部分的调查问卷,因此这一部分的有效被试人数为191人。被试对汉语学习的看法见表20。

表20 被试对汉语学习的看法

2.3.1 被试对自身汉语能力的总体态度

对于“我的汉语水平能够满足我日常交流的需要”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1.83,中值是1,众数为1。从图23可知,约有77%的被试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能够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其中有52%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表21 被试对中文日常交流能力的自评

图23 中文日常交流能力自评的频率分布图

对于“我的汉语水平能够满足我专业学习的需要”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28,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24可知,约有58%的被试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能够满足自己专业学习的要求,其中有26%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表22 被试对中文专业学习能力的自评

图24 中文专业学习能力自评的频率分布图

2.3.2 被试对自身各项汉语表达技能的态度

对于“我的汉语表达非常流畅、自然”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2,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25可知,约有61%的被试认为自己的汉语表达非常流畅、自然,其中有30%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表23 被试对中文表达能力的自评

图25 中文表达能力自评的频率分布图

对于“我能用汉语参与课堂讨论”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14,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26可知,约有66%的被试认为自己能用汉语参与课堂讨论,其中有32%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表24 被试对中文课堂讨论能力的自评

图26 中文课堂讨论能力自评的频率分布图

对于“阅读汉语报纸带我来说很容易”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28,中值是2,众数为1。从图27可知,约58%的被试认为阅读汉语报纸很容易,其中有29%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表25 被试对中文报纸阅读能力的自评

图27 中文报纸阅读能力自评的频率分布图

对于“写汉字对我来说很容易”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21,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28可知,约63%的被试认为写汉字很容易,其中有31%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表26 被试对中文写汉字能力的自评

图28 中文写汉字能力自评的频率分布图

对于“我的汉语词汇量很丰富”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46,中值是3,众数为3。从图29可知,约52%的被试认为自己的汉语词汇量不是很丰富。

表27 被试中文词汇量的自评

图29 中文词汇量自评的频率分布图

对于“我了解汉语拼音”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1.82,中值是2,众数为1。从图30可知,约81%的被试认为自己了解汉语拼音,其中有46%的被试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汉语拼音。

表28 被试汉语拼音了解的自评

图30 汉语拼音了解自评的频率分布图

对于“我认为汉语的声调很容易掌握”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09,中值是2,众数为1,从图31可知,约64%的被试认为汉语的声调很容易掌握,其中有36%的被试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表29 被试声调掌握的自评

图31 声调掌握自评的频率分布图

2.3.3 被试汉语表达方式的态度

对于“相比于用汉字,我更喜欢用汉语拼音”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67,中值是3,众数为3,从图32可知,只有约37%的被试相比于用汉字,更喜欢用汉语拼音,63%的被试还是更喜欢用汉字。

表30 被试汉字和拼音偏好的自评

图32 汉字和拼音偏好自评的频率分布图

对于“相比于书写汉字,我更喜欢用计算机打汉字”这一问题,经过统计,均值是2.22,中值是2,众数为2。从图33可知,约61%的被试相比于书写汉字,更喜欢用计算机打汉字,39%的被试还是更喜欢用书写汉字。

表31 被试手写和打字偏好的自评

图33 手写和打字偏好自评的频率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