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巫库小学现状简介

(一)村落基本情况

巫库小学所在的巫库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柳川镇。据村民所说,其祖先大约在明末清初时由外地逃难至此。巫库村所在的剑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巫库村又是全县二十个最贫困村之一。村下辖两个自然寨,共三百余户,一千五百余人,纯苗族聚居,讲苗语,喜居木制吊脚楼,喜饮酒,有牛崇拜,热情好客。

巫库村自然环境恶劣,地处深山之中,无法推广大机械化耕作技术,劳作依然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粮食产量极低。村子仅有一条通向外面的土路,时常因滑坡等自然灾害而断路无法通车。步行马拉、人挑肩扛仍是最为常见的出行运输方式,运输成本很高,生产的粮食没有办法转化成为更多的财富。加上村落通信不便(至今只有移动2G信号,无固话、网络、邮政、快递),无法运用互联网等电商手段致富,因此外出打工几乎成了村民赚钱的唯一方式。这使得巫库村表现为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的打工村。

在巫库村的生活

巫库村村民四十岁以上者文盲率很高,四十岁以下则出现分化,男性基本能够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女性为小学文化水平、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依然很高。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大力推行,当地居民尤其是女性的受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从整体上来看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

(二)学校与师资

巫库小学校始建于民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学校由最初的3个年级逐步增设至6个年级。1991年发生全村性火灾,学校未能幸免。1993年村民集体出资出力修建了现在的巫库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共有教学楼一幢木房(供给教师住宿、教室、办公室),食堂一间。由于当时乃仓促修建而成,时至今日,校舍已然成为危房,破旧不堪。设施、设备也十分简陋。学校现有6个年级,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130余名,教职工7名,其中教师6人[1]。教师基本为黔东南地区人,学历水平以高师、师专为主。

学校老师每人一周有大约30—35课时量,每天大约工作十二小时左右。巫库小学老师代表着广大农村地区包班老师生存的现状。所谓包班老师,即该老师既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也是所有教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同时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行政教师,因此每一位老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之余,还需要兼任学校部分行政事务。以笔者为例,我除了需要教授本班的语文、数学、科学、品德、音乐、体育、美术、班会所有课程,同时担任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之外,还是学校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组织带领全校学生开展少先队活动。

(三)学生情况

两年前我开始担任巫库小学三年级的包班老师。本班共有学生20人,男生15人,女生5人[2]。刚刚接手班级时,我便发现问题多多:家庭关爱严重缺失;曾随父母外出的学生与始终在本校上学的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班级内同学间感情不深,班级文化缺失,班级结构不稳定;学生对于老师的话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加剧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困难。[3]

上述问题在巫库小学中是具有普遍性的。本班相对于巫库小学其他班级,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前两年的学习生活中,本班并没有固定的老师,处于半放羊状态。班级文化、班规制订及执行等方面几乎缺失。文化课方面基本上是由其他年级的老师代课或请当地稍有文化的人临时上课。学生往往还未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教学默契,便不得不面对重新适应新老师的无奈。没有系统学习一二年级知识的他们,不仅底子薄、基础差,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是非善恶道德观念也并不能很好地分辨——用当地老师的话讲:“这是一群有爹妈生没爹妈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