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少数民族偏远山区村小教育的现状管窥与对策反思

——以贵州苗寨巫库小学为例

刘智彬

摘要贵州省剑河县巫库村及巫库小学的情况反映着我国少数民族偏远山区村小教育教学许多方面的现状。科学课等科目的教学依然不受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结合当地情况,寻求“寓学于践”。春节前后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反映着“学校—学生—家庭”互动的缺失,三者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对已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表明,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不适应表现,是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帮助健全学生人格,而非单纯为了成绩将学生“圈养”起来,是当地教育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巫库小学;课堂教学;科学课;教育环境;毕业生调查

村小,是乡镇中心小学下属的村级小学,它包括“村级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两种。所谓“村级完全小学”,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皆齐全的学校;所谓“教学点”,是指规模更小、地理位置更偏僻的学校,此类学校师资力量更差,往往采用复式教学。村小承担着农村教育的重大责任,关乎着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它还肩负着传承乡土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职能。但是,2001年国家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实施了“撤点并校”政策,村小大面积快速消亡。然而在实行“撤点并校”之后,由于当时的操作存在问题,不仅没有达到最初预设的目的,反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式叫停盲目“撤点并校”现象。

遗憾的是,叫停盲目“撤点并校”现象并不意味着村小春天的到来。教师不愿调入,教学经费受限,学校软硬件水平落后等,使得现有的村小面临十分窘迫的处境。笔者拟结合2013—2015年期间在贵州省剑河县巫库村及巫库小学的实地调研情况,从课程设置、学生反馈、家庭期待等方面管窥少数民族偏远山区村小教育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