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价值——历史逻辑与现实思考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论述,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历史探索、现实挑战、中心任务与实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从历史逻辑来看并不突兀,它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奠定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党和国家推出一系列治国理政决策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都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包括会计在内的经济与管理活动,更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现代化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深刻转变所经历的剧烈变革(何传启,2001;罗荣渠,2004)。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实现现代化成为近代以来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并逐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制造并标榜以“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现代化国家机构”为方程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将其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杜玉华,2019;高晓林、周克浩,2022)。但历史和实践都将证明,西方现代化模式并不具备普适性且逐渐暴露出误导性,照搬这一现代化模式所导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周期性经济危机”“全球生态危机”等诸多问题,都会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卷入发展漩涡(杨章文,2022)。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我们发现,目前的会计管理,无论从管理体制、制度规范、对象内容、方法体系等各个方面,虽然是70多年历史传承的自然结果,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外开放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特别是自21世纪初开始的20多年国际化道路,难免被打上西式烙印。例如,会计核算顶层设计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已经大幅度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实质上重点基于出资人权益,是资本逻辑在会计主体中的具体体现;会计方法体系包括报表式样、核算过程、投融资结构分析等方面,已实现与西方完全接轨;会计理论研究基本上以美国等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的实证研究为主流范式。而这一现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在某些方面是格格不入的。例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把人才红利、社会保障、生育养老等方面纳入会计对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要求社会财富分配特别是企业剩余收益,绝对不能只考虑代表资本逻辑的出资人或所有者这类群体,而应当包括经营者、员工、政府、供应商和客户等一众利益相关者;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就要求绝对不能只追求以利润和现金流为代表的经济利益,而应当助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精神文明,提高公民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摒弃唯利是图、钻法律和制度空子、搭各种便车等不良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内容纳入会计视野,高度注重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与资源滥采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道路的现代化,着眼于合作共赢,避免零和博弈,这就特别要求在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时,做好会计准则和税收法律的有机协调,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和施行,为我国会计发展提供了一个宏大背景,也对会计管理提出巨大挑战。如何使会计融入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是所有会计人必须深思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书愿做抛砖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