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我不配到我值得:帮孩子建立稳定的价值感
- (德)乌里珂·杜普夫纳
- 3259字
- 2025-05-07 11:41:00
第一章 什么是自我价值
Was Ist Eigentlich Selbstwert?
镇定自若
一所中学里的初一年级法语老师询问同学们,有谁愿意作为学生代表向前来德国交换学习的法国班级致欢迎词。教室里一阵沉默,没有人主动举手。大家都避开了老师的目光。这毕竟是在众多听众面前发表演讲,而且还要说法语!过了一会儿,蕾奥妮举起了手:“好吧,我来。”之后她不慌不忙、友好坦诚地作为学生代表向来自法国的客人们表示欢迎。整个演讲中,她的表现不至于过分紧张和激动,台风镇定自若,举止自然得体。
“镇定自若”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表现得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举止自然得体。镇定自若的孩子能够毫不忸怩地与人交往,也知道应该如何得体地应对不同的交际情境。所谓的交际情境,不一定都像上述事例中一样需要很强的能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交场合,他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做出恰当的反应。无论是在学校和其他孩子组队做小组作业,课间和同学们一起玩耍,还是在游乐场上遇到了新来的小伙伴,在协会里参加团体运动,或者是下午和朋友们相约见面——这些情境都需要孩子们能够镇定自若、礼貌得体地与他人交往。
自信
新学年开始了,本和艾利克斯都转学到了新学校,开始上五年级。面对新学年,本兴高采烈、充满期待,艾利克斯则有些紧张,还担心自己的功课能不能跟得上。虽然两人的学习成绩不相上下,本心里想的是:我的学习应该能跟上,新的科目也没问题——毕竟之前所有的考试自己都通过了。艾利克斯想的是:但愿我能跟上,我有点害怕新开的学科。虽然之前的考试也都通过了,但是现在各科越来越难了,学习内容也越来越多了——希望我在新学校里能一切顺利。本自信满满地开始了新学年,而艾利克斯则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
“自信”与能力相关——自信指的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能力有信心。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成功经验越多,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就越有信心。成功可以增强自信心。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我要求。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那么尽管他客观上获得了成功,做出的成绩也相当亮眼,但是他可能依旧对自身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比如完美主义者总是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他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勉强符合自我预期,有时甚至根本无法达到他的自我要求。他们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持续怀疑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并且为此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检查和纠正。因此他们很难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每个人对自我的要求和对个人成就的要求不尽相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人对成功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成绩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是巨大的成功,而对另一个孩子而言则只是勉强及格而已。
自信的孩子勇于尝试,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想做的事情。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期待:他们信任自己的能力,所以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可能出现的困难,然后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上述例子中的本就是这样的孩子。
自我意识
在学生会主席竞选环节中,各位候选人要依次进行自我介绍。莱拉能够说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性格开朗,朋友众多,学习成绩优良,乐于为他人服务。”
她还说:“我常常赶在最后关头才处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有时候会非常抓狂。有时候我也有点太喜欢出风头了。”
莱拉的表现体现出,她具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主动对自己的个性进行探索和认知。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意识到,“我”是谁——比如“我”在想什么,“我”的感受怎么样,“我”有能力做什么,没有能力做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我”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内心活动和外部因素共同决定了这些认知过程。孩子对自我的认识除了来源于亲身经历和自己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与他人的互动——尤其是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互动,当孩子的社交范围逐渐扩大之后,他与朋友、老师、幼儿园保育员以及其他人的互动也会影响他对自我的认知。孩子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塑造了自己心中的自我意象[1]。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看重身边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成年人的评价。
具有该意义上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和认知自我个性)的孩子对自身可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东西对他来说很重要,他对其他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对自我的觉察能力很强,可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分类。他不仅会感觉到“很好”“一般”或者“糟糕”,还能感受到自己的悲伤或愤怒,或者可以分辨出喜悦与骄傲。
“自我意识”的另一个含义是,相信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这个意义上的“自我意识”也包括了“自信”的内涵。孩子如果具有这种意义上的自我意识,他就会相信自己,自信而乐观地看待自己的未来。莱拉之所以自信满满地去竞选学生会主席,是因为她相信自己适合这个职位,而且确信很多同学会投票给她。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把“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用作同义词。
自我价值
体育课上分小组活动时,体重有些超重的利奥波德又落了单,没有人选他当队友。利奥波德已经习惯了。他知道:我不是体育最好的,对团队没什么贡献。但是我也知道,同学们还是喜欢我的,因为我是一个很好的朋友。我可靠、勇敢又有趣。我机智的笑话经常把其他人逗得哈哈大笑。在体育方面我确实一窍不通,可我有其他的强项。就算我身材不算健美,也不擅长体育运动,总的说来我还是很喜欢自己的。虽然我有点胖,可我的脸长得蛮好看,穿得也很酷。体重超重、不擅长体育,这些都无损于利奥波德总体来说十分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指的是人赋予自身的价值。这里涉及的是人对自身的态度,以及如何接纳并评价自身的缺点和强项的问题。自我价值来自人对自身能力、特质和总体性格上的评价。它既来源于自我与他人的对比,还来源于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对比。
拥有良好自我价值感的人,能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他既不会自视过高,也不会妄自菲薄。
他接纳自己,珍视自己。
自我价值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感到自己是被人爱的,也喜爱自己本来的模样。他不会通过伪装自己、勉强自己或是证明自己来换取他人的接纳与喜爱。他的言行出于本真,而且仍然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当一个人本来的模样被他人接纳和喜爱时,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增强,“我爱你,因为你是你。你本来的样子就十分独特与美好”。
镇定自若、自信、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都属于性格范畴,它们互相补充,从而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性格特点。因此,一个孩子即使在学业上缺乏自信,但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乐于助人、待人友善的人,也因此受到身边人的喜爱和欣赏,他仍然可以具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有的孩子能够在社交场合表现得镇定自若,但他也可能因为诸如被人拒绝的经历而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从而缺乏自我价值感,即使他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在众人面前能够表现得淡定从容。
在陌生的社交场合中表现得羞涩忸怩的青少年依然可能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充满自信,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一贯优秀。尽管如此,他还是可能缺乏自我价值感,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擅交际、不受欢迎,而同龄人的认可对他来说又非常重要,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
我们谈到自我价值时往往会把它称作“自我价值感”,虽然严格来说,自我价值不是一种感觉,不过它的确和感觉有关。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自我价值感,因为它总是与一系列宜人的感觉相伴出现,比如健康快乐、喜悦、信任和安心等,它们都来自对自我的接纳和自尊。而自我价值感缺乏则与诸多负面感受相关,例如恐惧、悲伤、胆怯、愤怒、羞耻和不安。
自我价值感部分取决于人的禀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更关键的是,自我价值感也来自于人生经历。其中最重要的经历当属孩子从父母那里体验到的爱。如果孩子感到父母无条件地爱着自己,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得到巩固和加强。之后孩子还会经历来自诸如幼儿园保育员、老师和同龄人的接纳或拒绝,这些经历也会对他的自我价值感产生影响。被他人接纳的孩子会比经常被拒绝的孩子发展出更强的自我价值感。
强烈的自我价值感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柱。它对交友和亲密关系、学业成绩和职场成就以及心理健康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低自我价值感在社会关系、学业、职场和抑郁程度等方面,都是一项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