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临安城西南十里,护龙山庄。
这里位于西湖之畔,初夏的风已带几分燥意,湖面上成片的碧绿荷叶直铺到湖心。
万千柳枝垂岸,几艘游船向白堤方向驶去,木桨拨开浮萍,曳出细长波纹。
湖畔一座凉亭中,一大一小两道身影,正相对而坐。
“宣哥儿,按义父吩咐,你暂时跟着我一段时日,待确定了未来方向,再替你寻访名师。”
段天涯语气温和,言语间裹着关切之意,似乎对李宣的遭遇颇感同情。
“不过义父却也说了,你不必学我的任何武功,我只是个引路人。这本秘籍,是义父让我给你的,你且好生研习。若有不解之处,皆可问我。”
“多谢!”
李宣屏息接过秘籍,靛蓝封面上三个大字,让他心头剧震——
“《洗髓经》!”
段天涯眸中讶色微闪:“宣哥儿也听过这秘籍的名头?”
李宣自知有些失态,脑海中却蓦然浮出一段文字,脱口道:“《黄庭内景经》有云:『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冶明堂。骨青筋赤髓如霜,脾救七窍去不祥。日月列布张阴阳,伏于太阴成吾形。洗髓自宁万事康,养液咽精自延长』。”
“依道家之言,凡人如以内气或丹气炼化骨髓杂质,便可脱胎换骨,自此福寿绵长,百病不生,此谓‘洗髓’。”
这时他才惊觉,穿越后的记忆力似乎大有进益,哪怕前世偶然瞥过的典籍残章,此刻也能信手拈来。
或许,这也是古鼎予他的馈赠。
“宣哥儿真不愧出自书香门第,果然家学渊源,小小年纪便有此等学问。”
段天涯诚声赞叹,眼底欣赏之色愈浓。
“不过,这《洗髓经》却非道家经典,而是少林寺两大镇派宝经之一。以我愚见,许是当年达摩东来,为传扬佛法而创此绝世神功,又恐我中原人轻慢此经,故假托道家之名。”
言罢,他缓缓起身,遥指远处一座阁楼。
“那是我护龙山庄的藏书楼,其中搜罗有天下儒、释、道各家典籍。宣哥儿你且在此将经文背熟,若有晦涩之处,可自行查阅典籍,亦可来问我。”
语毕,便向楼中踱去。
段天涯所言“晦涩”之处,自然是指经文中术语,而非修炼法门。
放眼当世,尚无人真正修成《洗髓经》。
近百年来,能入门者不过寥寥数人,且多为少林高僧。
不过,段天涯虽未习此经,但身为端王悉心栽培的顶尖高手,对各家术语自是一清二楚。
“多谢段兄!”
李宣起身,朝着段天涯的背影深揖一礼。
复又坐下,细细翻阅手中秘籍。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不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
仅诵读一遍,数千字经文便如刀刻斧凿般烙入脑海。若他愿意,甚至真能倒背如流!
“网文诚不欺我,穿越果真附赠金手指。”他暗自感慨,却寻不得缘由,只得归功于古鼎玄妙。
不过,经文虽已烂熟于心,其中术语却仍然多有不解。
即便他前世偶涉典籍,所知也不过皮毛,此刻纵然能尽数忆起,亦难疏通全篇经文要义。
以他粗浅的国学底子,亦察觉《洗髓经》绝非达摩假托道家之名所著这般简单——文中“阴极生阳”、“泥丸”、“丹成”等语,皆是道家要义。
李宣深知,若不通佛道术语,贸然修炼,轻则走火入魔,重则身死道消。
恰如《射雕》中梅超风、陈玄风二人,不通道家术语,强练《九阴真经》,将堂堂正正的“摧坚神爪”练成了阴邪的“九阴白骨爪”。
到头来不仅武学威能大降,还反伤己身。
想通此节,李宣整衣敛容,朝藏书楼疾步而去。
入得楼中,竟有人相迎。
却是个二十来岁的男子,一副儒生打扮,相貌不算出众,举止却彬彬有礼,极易令人心生亲近。
“见过李公子!敝姓陈,是这藏书楼管事。楼中书籍归类,在下皆熟稔于心,公子可随时问询。”
那人本坐在门口一张书桌旁,见李宣过来,便搁下手中书籍,起身微笑见礼。
李宣认真还礼,道:“有劳陈先生!小可欲寻佛、道两家典籍,还请不吝指点。”
“分内之事,不敢言劳。公子请随我来。”见李宣如此知礼,陈管事脸上笑容显然真挚了几分。
藏书楼里一排排全是书架,且每一个书架都直达天花板,高逾丈许。
每个书架旁,皆斜倚木梯,供人攀爬取书。
“过道左侧直到窗边,全是佛家典籍。道家典籍与之毗邻,从过道右侧到墙壁全是。”
陈管事带李宣走到一排书架前,指点道。
“多谢了!”李宣道。
“不必客气。如有所需,但来相询。”陈管事遥指书架尽头,面上显出郑重之色,“对了,那边楼梯通往二层,不得王爷手谕,任何人不得擅闯。请公子谨记。”
李宣点头道:“小可明白。”
随后,李宣便埋头书海之中。
月余光景,转眼而过。
天已晚,赵无视书房。
“你是说……这一个多月以来,李宣始终待在藏书楼,且不曾向你发问过一次?”赵无视坐在书桌后,望着面前的义子,面色颇为讶异。
段天涯苦笑道:“事实上,当日我按义父吩咐,将《洗髓经》给他之后,他只在亭中坐了不足盏茶工夫,便入了藏书楼。”
“这倒有些奇了。他这是打算完全自学《洗髓经》?还是天性好读书,一见藏书楼那浩瀚书海,便将练武之事抛诸脑后了?”
赵无视之所以有此等怀疑,却并非空穴来风。
他近来打算在护龙山庄之下,再设一个“天下第一庄”,网罗天下各行各业的英才。
其中便有一个“天下第一书虫”,简直嗜书如命,每日连吃饭如厕都嫌浪费时间,恨不得时时刻刻窝在书堆里。
那书虫来到护龙山庄已有三个月,至今仍泡在藏书楼里,如无必要从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