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道情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 萧平 朱喆 操奇
- 982字
- 2025-04-03 17:50:53
一 情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主题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丰富的情感表达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人类的这种情感不是一种简单的动物本能性的情感,而是一种包含各种社会心理、历史意识、文化意蕴在内的情感。中国古代哲学特别重视人的存在方式,而事实上,“只有情感才是人的最首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1],人首先是一种情感主体。传统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对情感的关注直接塑造了中国哲学重视情感的特征。翻阅儒道的各种传世文献,没有哪一种文献会忽略情感这个主题。《论语》开篇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几句话,包含丰富的人的情感体验。此处的“说”(通“悦”)、“乐”、“愠”正是人的情感表达。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写道: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从Ruth Benedict及某些日本学者说)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曰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是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2]。
然而近代以来,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情感一直不被认为是一个哲学话题,至少不是一个很庄重的哲学议题。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深深影响了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我们在西方哲学的范式之下整理国故,打造了规范的哲学史书写模式,却忽视了传统哲学自身的特色,尤其是将情感主题排除在外,或者将情感主题完全做纯理性的分析与批判[3]。正是在这一致趋势下,近年来,人们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儒学的宗教性与哲学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抛开西方哲学的标准与模式后,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幸运的是,中国学界已经有了一种自觉,即开始关注传统哲学自身的特征,并开始探索中国哲学诠释学的建构。而随着大批简帛文献的陆续出土,更多的原始材料让我们惊异不已,先秦的思想家们对情感这一主题的关注程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21世纪以来,利用出土的材料,结合传世文献,学界对情感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情感”终于进入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