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外交综论

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现实条件与实践策略

周方银

【内容提要】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理念,这些理念对于长期指导周边外交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周边外交理念要产生实践效果,有着不同的时间尺度,对现实条件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理念的推广,也是一个不同理念相互竞争的过程。客观来看,当前国际环境对于中国推行新周边外交理念并不是十分有利,为此,需要顺应现实、因势利导,努力营造有利于新理念发展的小环境,通过加强危机管控,避免地区合作被本地区的安全矛盾所主导,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对理念本身进行适应现实的优化和调整。

【关键词】周边外交理念 命运共同体 亚洲安全观 亲诚惠容

【作者简介】周方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周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战略决策研究》执行主编。

一 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些新理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尤其是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周边外交的新理念。可以说过去五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周边外交的新理念前所未有,未来一段时间,关于周边外交的新理念如此密集出台的可能性已比较小。

中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周边外交的新理念,并不是相互孤立和互相没有联系的。它们从层次上有高下之别,领域上也有一定的区分,实现它们的现实条件和时间尺度也各有分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对这些理念进行同步推进,它们在一个时期内的实现也参差有别。

大体来说,过去几年提出的关于周边外交的重要理念主要如下。

1.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

2013年10月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1]明确把“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周边外交相结合。由于“命运共同体”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定位很高的概念,把它与周边外交相结合,某种意义上是为周边外交提供了一个统领性的理念,为其设定了一个很高的长期目标。

关于“命运共同体”,中国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除了“命运共同体”之外,中国政府还提出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概念。这三者有一个同样的概念内涵,就是“共同体”。“共同体”本身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概念,它意味着一种稳定有序的生活环境,一个团结和谐的群体,一种能够为其中的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心理状态的社会架构。共同体具有一个基本功能是为成员提供某种确定性和安全感,而身居其中的成员则维系着一种紧密的社会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信任并提供一定程度的互相帮助。共享的观念、相似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自我接受并得到相互认可的身份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较为紧密的经验层面的相互联系,是构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

周边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周边国家的命运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国家不仅在一般的问题上如经济上、贸易上、社会文化上相互联系,而且在根本的命运上也相互联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周边地区达到命运共同体,应该至少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应该强于与外部的交流。一旦内部行为体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变得比内部的相互交流更为频繁,并且承负着更多的意义与压力,那么即使原来存在过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也面临外部的冲击,而出现瓦解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密度应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上升过程。成员国之间的共同性不应该被成员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所淹没。[2]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所强调的“五通”,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虽然其不是从建设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进行设计的,但其成功推进将会产生明显可见的加强沿线国家相互交流的效果,客观上对于共同体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2)命运共同体应该是在经济、安全、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共同体的综合,因此,其必须达到高水平的安全共同体的程度。[3]安全共同体的核心特征是,在共同体内部,成员国严格遵守不使用武力的规范,相互之间具有稳定的不使用武力的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新的安全态度,以及可能形成新的身份认同。松散的安全共同体内部,大家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关于和平的期望。在牢固结合的高水平的安全共同体内部,成员国可以在安全上提供互相帮助,联合解决大家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成员国之间形成了新的安全规则。[4](3)命运共同体必须能够通过经济利益、安全利益上的不一致,以及国际环境方面的不利变化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认成员国确实发生了观念、态度上的转变,并能够体现出观念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独立作用。否则,相关国家即使进行了高水平的合作,也不过是利益凑巧一致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要说明命运共同体不存在相对容易,要确认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则比较困难。

由于国家的行为模式、观念要经历演化的过程,因此,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逆的。应该是,它向前推进的过程比较缓慢,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但其瓦解和崩溃却可以很快地发生。因此,它要建成十分不容易,建不成则是很正常的情况。

2.“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2013年,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交往的一些态度与做法。孤立来看,它们每一个都不是新的,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并指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则是新的现象。

其中,“亲”强调的是基于地理上的邻近,而形成一种亲近、亲密的情感,它强调的是感情的一面。“诚”从内在上来说,强调的是意愿的真实性,从外在上来说,强调的是守信用,说话算数,体现在外交上,要求国家之间真心相待、讲求信用、兑现承诺,它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即使需要为此付出代价,也努力履行自己的承诺而不轻易反悔。“惠”强调的是利益方面给人带来的益处,“惠”作为一个褒义词,是指出于自身的仁爱之心给人提供的好处,如果是出于功利之心、从算计的角度给人提供好处,则难以称之为“惠”,不仅如此,“互利共赢”由于是一种双方受益的合作,也很难说它是一种“惠”。[5] “容”强调的是胸怀的宽广,能够包容显著的差异,能够包容不同的看法、意见和思路,接受国家之间不同事物、观点的存在,尊重它们的价值和合理性,不在国际交往中采取封闭、狭隘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亲、诚、惠、容”理念更多强调的是经济、文化以及情感的方面,而不太涉及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它是作为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政策理念提出的,要求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6]但它本身并不是周边国家与中国打交道时遵循的理念,从而具有一定的单向性。这种理念上的单向性,对于“亲、诚、惠、容”理念的贯彻实施,会带来一定的现实挑战,也会影响中国推行“亲、诚、惠、容”理念的成本和代价。

从理念实施的时间角度来说,这一理念的四个不同维度,所需要的实现时间是不一样的。大体来说,“惠”可以很快通过经济上的让利来实现,其得到初步实现的时间可以年来计算;“容”的实现,包括要让其他国家感受到中国的“宽广包容”,其时间要长于“惠”。3~5年的时间,也只能打下一个很浅的基础。要让周边大多数国家相信中国的“诚”,相信中国是真心诚意、讲信用、守承诺的,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另外,周边国家过去几十年与中国打交道的经历,也会对他们是否相信中国的诚意产生长期持续的影响。周边国家是否相信中国外交的“诚”,不仅取决于中国比较长期的外交行为方式,也依赖于周边国家的认知结构,包括要受到其对中国可能具有的一些先验认识或先入之见的比较深刻的影响。与上述三者相比,要在国家之间实现“亲”是最难的,如果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发生的话,它可能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来培养,并需要此后以持续的努力加以巩固。也就是说,一国可以相信另一国的“惠”,同时却不相信其“诚”、不感觉其“亲”;甚至同时相信对方的“惠”“诚”“容”,而不觉其“亲”。

当前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多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很多项目与合作中已经提出较大的“惠”,体现了一定的“容”,但到现在为止,还不足以让其他国家在比较高的程度上相信中国的“诚”,虽然我们自认为有很大的诚意;至于“亲”,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实现。

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过去几年由于南海问题、东海问题及其他周边热点问题和安全因素的影响,以及很多实施条件上的不具备,“亲、诚、惠、容”理念提出后,实际上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停滞。2016年底以来,随着部分周边热点问题一定程度的缓解,周边安全环境一定程度的企稳和改善,为“亲、诚、惠、容”理念的下一步推进创造了一定的,但不能说是很好的条件。

3.以亚洲安全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信峰会上提出要积极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强调要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7]亚洲安全观承认不同国家安全利益与诉求的多样性,强调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认为安全应该是普遍的,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地区安全事务不能由某一个国家垄断;安全应该是包容的,也应该是综合的,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强调通过对话合作的方式,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为了实现安全的可持续性,需要发展和安全并重,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对亚洲国家来说,要聚焦发展主题,夯实安全根基,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亚洲安全观中关于国家之间的安全具有相互性、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安全,包括把可持续的安全作为追求的目标,同时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这是大多数国家能够接受的观念。亚洲安全观实现的难点在于,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下,不少国家,特别是在安全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及其部分重要的盟国如日本、澳大利亚认为,可以凭借自身及盟友的实力优势来实现自身的安全。在它们看来,安全在很多时候是不包容的,用对抗性的手段、包括高度对抗性的手段对于解决一些重要的安全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另外,对它们来说,不同国家的安全关切所具有的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

另外,把安全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一个重要的经验。但这种观念,并不为当前世界中的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接受。它们并不觉得发展问题是很多安全问题的根源,而是认为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独立于发展的问题领域。从这个角度出发,美国亚太政策调整的重心,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安全问题上,而对发展问题则长期采取忽视的态度。

此外,“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也是与周边外交密切相关的理念。

二 现实条件

对于新的外交理念来说,其生命力和历史地位更多的不是来自理念内涵本身的美好程度,而在于其能否在现实中落地,对国际关系的现实产生重要的良性影响。外交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必须在国家互动的过程中去体现、落实和发展,这样,它就不能不受到其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制约,有时是十分强有力的制约。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有效实施,也是如此,它的落实受到一些现实条件的客观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中美之间的力量变化影响了周边外交理念的实现,使这些理念不能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践行

一个新的理念,要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往往需要一个有利的并在总体上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当前,国际环境处在比较快速和深刻的转型过程中。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之间会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权力转移过程,即使这个权力转移过程总体上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其对国际环境的影响也是颇为巨大的。特别是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不少相关国家的预期难以保持稳定,它们关注的重点,也更多地集中在格局的塑造,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等具有重要现实利益的方面,[8]而会把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新的国际观念的培育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

相比之下,周边地区的权力转移要比全球层面的权力转移更快地发生,其影响更为显著,其作用能够更清晰地被周边国家感觉到。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亚太政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美国与其在本地区的盟国、安全伙伴的关系在经历某种程度的、方向并不是很清晰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即使美国发出有限的、自身将在这一地区进行某种战略收缩的信号,也会对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外交、安全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导致其在外交上一定程度的无所适从。

对不少周边国家来说,中美在亚太地区竞争也好、合作也好,都会使其在外交政策方面面临不小的调整和选择压力。在权力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在经济、军事领域的战略选择,是周边国家十分关注的方面。这无疑会对中国在周边地区推广具有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权力政治、超越当前格局约束性质的外交理念,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和干扰,也使大多数周边国家除了关心中国的外交理念能在当前为其带来什么经济、安全利益之外,并不大关心其余的成分。

在权力变化的背景下,由于地区局势具有比较大的变化和调整性,国家行为背后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动机,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一个结果,就是人们往往很难准确地判断某种外交行为背后是否是某种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与当前相比,同样的理念,如果是在1998~2007年的周边环境中去践行,可能要比现在容易得多,其存在性也更容易被外界所确认。

2.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存在利益上的结构性矛盾,使中国在推行周边外交理念的过程中面临左右为难的局面

在与周边国家存在的某些短时期内还难以获得根本性解决的利益冲突,和具有超前性质的周边外交理念两者同时并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周边外交理念的推行带来制约。

与部分周边国家存在利益上的结构性矛盾,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够继续践行上述周边外交的重要理念,而是对于如何践行这些周边外交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中国在外交上具有更高的智慧,在行为方式上展现出更高的技巧。

3.不同国家信奉不同的外交理念,包括部分国家试图对他国外交理念中的一些善意成分加以利用,也对中国践行周边外交理念形成重要制约

在国际社会中,不同的理念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美好的理念要产生美好的结果,往往是依赖一定前提条件的。当一个国家坚定地相信和追求和平,而其他国家却认为战争与暴力是解决利益冲突的更有效手段时,对和平政策的固执坚持可能给该国带来外交上的沉重代价,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二战前推行的“绥靖政策”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合作共赢”外交政策要获得良好的效果依赖于一个前提:对方也想共赢,而不是对方想“赢者通吃”,或者对方想获得收益的99%,只想给你1%。如果中国试图建设命运共同体,而部分国家试图以小集团的方式排斥中国,只要它们的这一思维不发生重要转变,中国就很难与这部分国家建成命运共同体。如果一个国家固执地视中国为对手,那么即使中国在外交上努力践行“惠”“容”和“诚”,它也不会觉得中国“亲”。

从现实上说,中国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而是在国际社会中已经存在多种外交理念的情况下,推动新的周边外交理念。在中国试图推行新的周边外交理念的过程中,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都在相信和践行着不同的外交理念。这些不同的理念有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个理念是否能够在长期竞争的过程中胜出,最终在一个地区稳定地存在下去,取决于这个理念是否具有内在的竞争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它是否能够给奉行这样一种理念的国家带来长期的利益,在于它是否能够带来一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在不同理念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什么样的理念具有更持久的竞争优势,这对于不同理念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中国政府提出的理念,其践行不能给中国以及那些信奉它的国家带来选择上的优势,就会从根本上影响其发展的前景。在国际关系中,合作性质的理念,如何战胜冲突、竞争的理念,这也是国际关系理念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长期的问题。[9]

4.当前国际社会的变化趋势

中国政府是在2013年10月的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以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比较集中地提出了关于周边外交的一些新理念。

近年来,国际社会连续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包括因乌克兰问题引发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紧张;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连续推出的一些跟美国传统政策相比具有逆转性的政策;还有中东国家关系的巨大重组;欧洲在尚未真正走出债务危机的情况下,又面临难民危机、移民问题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的上升;在东亚地区,南海问题进行多轮博弈,朝鲜半岛的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等等。

重要的不仅是这些事态上的变化,而且还在于这些事态变化背后传递出的关于国际社会很多国家行为方式、行为模式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背后,所体现出的这些国家的外交理念。总体上,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西方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显著下降,机会主义在国际社会中变得更为普遍和盛行,一个国家的善意更加难以被别人相信,国家之间信任的建立变得更加困难,权力政治大行其道,国际制度的约束力下降,地区主义面临很大的打击和退潮。

在当下来看,推行中国所倡导的周边外交理念,从物质上说成本增加了,从观念上说它所面临的思想观念环境更加复杂了。当前国际社会中发生的这些变化,都有比较深厚的现实基础,它们并不是偶然因素的产物,也不会是昙花一现的现象。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中有效地践行和推广所提出的周边外交理念,必须顺应这些现实,而不能超越这个现实。

表1 不同周边外交理念的现实条件与实现的时间尺度

续表

三 实践策略

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周边外交理念,一方面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对国际社会所具有的良好意愿。它的实践,将通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个较为长期的互动过程展开,并需要以对国际环境的深刻洞察为基础,同时发挥自身比较大的主动性。对于中国在周边地区如何践行这些新周边外交理念,笔者提出以下设想和建议。

1.顺应现实、因势利导、低调奉行,在这个过程中等待更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出现和形成

就中短期来说,中国提出的这些周边外交理念还难以被国际社会真正接受。如果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奉行这样的理念,而其他国家奉行的是很不相同的理念,这既难以让这些理念在周边地区真正生根,也会使中国付出比较大的外交代价。

中国需要顺应客观现实,顺应国际环境发展的大势。与此同时,对这些理念,继续加以适当的但不是很高调的宣传,使自身行为与外交理念在宏观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至少不要出现大的、根本性的背离。在此基础上,等待更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出现和时机的成熟。

在客观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在推行周边外交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有更为清晰的成本意识,对于善意行为不一定能够获得善意回报的情况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既定的国际观念结构的背景下,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做法不是加大给中小国家让利的幅度,而是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战略约束,即让周边国家对中国未来的战略意图和行为模式形成更明确、更稳定的预期,降低其由地区秩序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忧虑。在此基础上,带头在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改善国家间相互交往的规范,维持良性的地区秩序。相反,如果把政策重点放在让利,以利益来构造网络关系上,这样的行为不过是流于一些孤立的、基于短期政治目标的小恩小惠,其实无助于周边外交理念在本地区的推广和接受。

2.营造有利于新理念发展的小环境,在小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行

在大的国际环境总体不是很有利的情况下,中国可以根据现实条件,在一些具有一定条件的小范围内,先行践行这些理念。这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上推动理念的落实,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现实中发现理念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其加以一定的优化和改进。

一个有利的小环境,它的基本特点包括:在其范围内形成比较稳定的力量结构态势,相关国家之间有着稳定的、总体上有利于国际合作的利益关系结构,相关国家具有相似的合作理念,对国际合作具有比较高的诚意,而不是对国际合作持机会主义的态度。

当前,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关系,在这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等国,甚至包括菲律宾和越南,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从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以及安全合作、执法合作等领域,通过合作的推进、深化和领域的拓展,逐步创造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扩大周边外交新理念的影响。

3.妥善管控安全领域的分歧,加强危机管控,避免安全领域的问题绑架地区合作,避免对其他领域的问题进行高度的政治化、安全化

在周边地区存在的一些安全领域的问题未来还将比较长时期地存在。需要避免因为某些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安全问题,而使其他领域的合作停滞不前,甚至开启不同领域的对立相互传导、互相强化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会导致国际合作的退步,也会导致合作观念的退化。

为此,需努力降低政治、安全因素对经济合作的干扰,使功能领域的合作继续保持向前推进的动力和势头,并逐渐发挥经济合作、社会文化交流对双边关系的潜在积极作用。避免把经贸往来、产能合作、互联互通,甚至中国人在一些周边国家存在感的增强等问题过度政治化、安全化,避免地区合作的宏观局面主要由安全问题主导。

4.培育周边外交新理念的竞争优势

新理念在周边地区的推广,是不同理念的相互竞争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理念的提出和倡导首先必须顺应客观现实,而不能凭空产生。其次,必须承认推广和践行理念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对这些理念在中短期内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不能有过高的预期。再次,要分析自身提出的理念,与现在存在的一些主要理念,相互作用过程中各自具有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继续对理念本身进行适应现实的优化和调整。总体上,实现和推广新理念本身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推进周边地区的和平、发展、稳定与繁荣才是目的。在理想状态下,中国所践行的理念与中国自身以及本地区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只有这样,理念才能真正具有长期的生命力,其维护才能具有可靠的内在动力。

Ideas on China's Diplomacy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Real Conditions and Practical Strategy

Abstract Since 2013,Chinese government has propos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ideas on China's diplomacy with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which contains outstanding significance and may offer long term guidance to China's neighboring diplomacy.In order to achieve certain effects,different ideas in this field have different time spans and raise different requests towards real conditions.As a matter of fact,the promotion of these ideas is also a proces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 ideas.Viewed from an objective perspective,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seems to be disadvantageous to China's effort to promote its new ideas on neighboring diplomacy.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for Chinese policymakers to get adapted to the changing reality,take an effort to harness current momentum and convert it into favorable trend,so as to build a micro-environment that may b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new ideas.Particularly,crisis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the purpose of avoiding the scenario in which China's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is largely dominated by their contradictions in security.At the same time,those new ideas themselves should be further optimized and adjusted so as to get them adapted to the reality.

Keywords Ideas on China's Neighboring Diplomacy;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The Asian Security View;Honesty and Inclusiveness

Author Zhou Fangyin,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Center for Studies of Neighboring Strategies at the Guangdong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Executive Editor-in-Chief of Strategic Policymaking Studies.


[1]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3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ldhd/2013-10/25/content_2515764.htm。

[2] 周方银:《共同体与东亚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期,第56~62页。

[3]徐进、郭楚:《“命运共同体”概念辨析》,《战略决策研究》2016年第6期,第3~22页。

[4] 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第一章。

[5] 从这个角度,“互利共赢”是中国在处理与所有国家关系时的一种基本政策理念,相比之下,中国政府还有要让中国的发展更多地“惠及周边”的提法,这具有更清晰的指向性。《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3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ldhd/2013-10/25/content_2515764.htm。

[6] 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3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ldhd/2013-10/25/content_2515764.htm。

[7] 《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作主旨发言(全文)》,人民网,2014年5月21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521/c1002-25046183.html。

[8]周方银:《国际秩序变化原理与奋发有为策略》,《国际政治科学》2016年第1期,第33~59页;刘丰:《国际利益格局挑战与囯际秩序转型》,《外交评论》2015 年第5期,第46~62页。

[9] 建构主义者强调观念内化的作用,但在国际关系中,如果一种观念没有足够坚实的利益基础,其内化是难以保证的,甚至已经被内化的观念,都可能出现退化。关于观念内化,可以参考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26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