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教育不但是重要的需要之一,而且是满足其他方面需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们党历来把发展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机会的需要,以及社会行业领域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庞大的现代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居世界之首,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已经位居中高收入国家之列。强国需要强教,新时代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诉求。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教育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中衍生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优质教育的供给能力还亟待提高。也就是说,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教育机会不足转向教育质量不高,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高质量教育要由高素质教师来实施。新时代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这要求新时代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高素质教师是怎样炼成的?从生涯理论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是由职前、入职、职后等环节有机融合的一体化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高水平教师教育提供的专业支持。

高师院校是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的主体力量。我国教师培养体系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首创南洋公学师范院;1902年,创办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此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等一系列学制改革塑造了我国教师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新中国成立后,师范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逐步形成了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专科师范学校培养初中教师、本科师范院校培养高中教师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以及省、市、县三级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的需求越来越旺,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的进程越来越快,师范教育院校和教师培训院校经历了一个合并、升格、转型的跨越式发展期,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体系的分立格局逐步被打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与此同时,教师培养改革也经历了一场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话语转换。之后,负责教师在职培训的教育学院系统基本上并入全日制师范教育体系,中等师范学校、专科师范学校、本科师范院校则逐级升格合并,本科和专科层次的高师院校构成教师培养培训的主体力量。如今,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培训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中职教师的多重任务,同时还在千方百计地拓展非师范教育专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对于高师院校而言,如何应对非师范教育专业扩张与教师教育专业质量提升之间的多重矛盾,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侯小兵博士的新著《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研究》正是在该领域艰苦探索之后取得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

改革是发展教师教育的强大动力,是解决高师院校综合化转型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出路。侯小兵博士从改革的视野出发,探讨了一系列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研究》一书共有九章。第一章将教师教育绩效作为整个研究的核心目标,系统地分析了教师教育组织、制度与绩效的内在联系,有力地论证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理论逻辑。第二章从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资格国家考试改革三个方面分析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实践的外生动力。第三章将研究视角从组织外部转向组织内部,运用实证研究的范式考察了师范生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认同结构与水平,以及师范生的国考制度认同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进而从内生动力的角度回答了高师院校为什么要开展组织变革实践。第四章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论,梳理了高师院校组织制度从创立、升格、调整、破坏、重建到发展的百年历史,体现了继承中创新、发展中变革的鲜明特征,这使当前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能够嵌入历史发展的宏观脉络之中。第五章将研究视角从历史转向当下,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分析当前全国高师院校的布局、类型、层次、定位,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专学校的组织结构特征,尤其是这些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组织建设的现实状况。第六章基于对教师教育大学化和高师院校综合化转型的理性反思,调查分析了高师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教师教育特色和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学习效果,从而揭示高师院校组织结构的适应性问题。第七章从核心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构想三个方面建构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理想之境,确立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方向与目标。第八章从教师知识、路径依赖、理性选择、文化冲突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制约因素。第九章则运用现代治理理论,从外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体系和教师教育机构建设三个方面探索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行动策略。

《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研究》一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一个教师教育领域历久弥新的重大课题展开了新探索。总体来看,本书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拓展了视角的宽广度。全书从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汲取最新研究成果,对若干论题的分析鞭辟入里、富有洞见。其二,系统化的研究内容,增强了结构的饱满度。全书九个部分的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研究体系,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历史溯源与现状考察、理想建构与现实反思、问题归因与行动求索的辩证统一。其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保证了结论的信效度。全书综合运用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辩证统一。

《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研究》一书从提高教师教育绩效出发,对高师院校组织变革诸多命题的探索与研究,丰富了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在实践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学术积累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但是,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师院校面临着办学定位综合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矛盾,各种冲突和问题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以教师教育绩效为导向的高师院校组织变革也难以在朝夕之间就能实现。我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师院校组织变革就能够不断开启新篇章,教师教育改革也就能够不断取得新成果。

二○一八年一月十日


[1] 作序者唐朝纪,教授,原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四川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正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