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春风吹到诺敏河》
安波的五幕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是描写东北诺敏河畔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长过程的。在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稳步前进、积极领导的正确思想作风和急躁冒进、强迫命令的错误思想作风展开斗争;通过这个斗争说明只有用团结教育和耐心说服的方法,才能引导个体农民走向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这就是作品所表现的主题。
这两种思想的斗争,主要由高振林和崔成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斗争体现出来的。高振林是生产合作社的主任、党支部书记,代表的是稳步前进、积极领导的正确思想;崔成是生产合作社的副主任、屯代表,代表的是急躁冒进、强迫命令的错误思想。两个人之间的斗争主要是由中农孙守山的退社引起。中农孙守山最初入社时就很勉强,后来看到合作社初成立时期难免发生的一些混乱现象,唯恐自己吃亏,就不顾众人的劝阻和儿子的反对,悍然拉马退社。这件事情引起了副主任崔成的不满,崔成误信了区上陈同志的“左”倾冒进的错误理论,对孙守山采取了排挤仇视的态度,向孙实行了串地、派民工等一连串的打击措施。但这些不正确的措施都被高振林及时地阻止和纠正了。最后由于高振林领导思想的正确,又由合作社本身的优良成绩,孙守山终于被争取过来,又回到社里。在不断地斗争和事实的教育中,崔成最后也转变过来,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稳步前进、积极领导的正确思想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本剧揭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左”倾冒进思想的危害性,并表现了与这种思想相反的稳步前进的正确思想的胜利。这是符合党的政策,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本剧在刻画代表稳步前进、积极领导的正面人物方面有着较突出的成功,主要表现在高振林这个人物上。
合作社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高振林,是个十分优秀的农村干部。他具有着很多优秀的品质,他大公无私,无限忠诚于人民的事业,有毅力,有办法,待人宽厚,但能坚持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合乎理想的已经布尔什维克化了的农村先进人物。
全剧由开始到结尾,在每一幕每一场中都是把高振林放在一个主要地位加以表现,在正确地对待单干户、正确地处理社内社外的一切问题、坚决地和崔成的错误思想斗争的过程中,高振林的可爱的形象逐渐被凸现了出来。
剧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高振林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他只为公家的事操劳,误了自己的打场。如高妻说的:“你看这咱屯里屯外谁象没有打下场来?大概就剩下你高振林这个大劳模了!……你看人家那些大小伙子,场早打完了,自自在在地乐得直唱呢!”高回答说:“那才好呢,他们越自在,我才越从心眼往外乐呢!”这就是高振林的为公忘私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在很多地方被表现了出来,如二幕二场写韩四出差伤了高振林的“大铁青”,高妻疼得流眼泪,众人都责骂韩四,高振林也是心疼的,但他却安慰了韩四,他这时所想的首先是社里的工作而不是自己的马。“不要紧,往后老四使唤牲口多经点心,什么都有了!不错,车马是归个人所有,可是你踢蹬一匹,对全社都有影响。你看这阵子就耽误种地了,老韩,你说是不是?”这是高振林对韩四说的话。他并且又乘机用这件事向大家进行教育,使大家认识了实行责任制的必要。在二幕一场更突出地表现了高振林的这个特点,在这场戏里写到高振林遭遇到了一连串的困难:崔成、铁柱子、马金宝等主张串换孙守山的地,孙守山退社后别的社员也动摇起来,合作社会计、党支部宣教委员王永表现了消极情绪,崔成闹着要辞职不干……困难实在多极了。象高妻所说的:“我说这是何苦来呢,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胳膊都瘦的象麻秆似的!你看这闹的人家亲戚不是亲戚,朋友不是朋友,你这是何苦来呢?”但高振林是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的,看看他是怎样做着自我反省的工作,怎样继续前进吧:
“对呀!大家对我有意见,是怨自己的能耐小,我对人家有意见,那就怨我的度量不大了……对呀!对呀,小包工,责任制现下行不通,不能等等吗?……从小到大,做个样子给他们看看!……走,走,我再找他们商量商量去!”
——高独语
结果他又不顾妻子的劝阻,深夜冒着大雨去找闹着要辞职的崔成去了。高振林为什么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而且更加坚强地向前进呢?这都是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党的事业,都是为了“能看见咱们中国农民也过着苏联农民那样的好日子”。
在对待单干农民上,高振林的一切措施都是完全符合党的政策的,他是完全正确地执行了做为党和行政领导者的职务的。如对孙守山:他答应了孙的退社,阻止了派孙的民工,制止了铁柱子等要去和孙吵架;在孙有才和孙守山父子两个的斗争中,他正确地做了调解,保证了孙守山“一家和睦”;在孙守山缺乏劳动力的时候,又动员社员解除了孙的困难。对另一个更加顽固的单干户董福,他也是采取着耐心说服、积极帮助的态度,甚至教育小孩子对单干户也要采取正确态度,一开始他曾阻止拴儿叫董福为“老豆腐爷爷”,告诉拴儿不要因为单干户思想落后就不答理人家。他还对孙有才说:“先头咱们对于单干户,不但没有帮助教育,还看不起人家,这就好比把地撩荒了一样,这是错误的呀!”这是符合党的政策的,党对单干户的政策就是“热情帮助,耐心教育”的。
在处理问题上,显示了高振林是个有办法、有毅力的领导者。在社成立的初期,他首先提出了责任制,批判了崔成的“事到跟前现抓”。他正确地处理了孙守山父子的冲突。在困难最多的那个刹那(二幕一场),他说服了韩四的退社想法,说服了铁柱子、马金宝的过激思想,鼓舞了王永的消极情绪,指示了孙有才在社外争取单干户入社的正确道路。对崔成始终采取着团结说服的态度,和崔成的错误思想进行着毫不妥协的斗争。这一切都显示了高振林是一个各方面都十分成熟的干部,是一个能把工作做好、能正确地带领群众创造新生活的干部。
高振林又是个具有高度同志爱的人,他虽然对崔成的错误思想毫不容情地斗争,但对崔成本人却非常爱护。当崔成生病的时候,他嘱咐妻子多多照顾崔成,还从城里给崔成带回来热水瓶、糟子糕、虎骨酒,虽然自己的小孩在家病着,但他回来先看崔成。在对韩四的态度上显示了他的宽厚,在对于荒地的态度上显示了他的温和,在对待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上,他又是非常体贴温存。因此,他又是一个非常通人情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点也不生硬枯燥。
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先进的农村干部,高振林这个人物创造得是非常成功的。
崔成这个人物,虽然在创造上还有着缺陷,对他的左倾冒进思想挖掘得并不够深刻(留待后面再谈),但也还能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把他写成基本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干部,把他写成是“真心热爱咱们的党和新国家的”,是“大公无私,什么工作都走在头前,在庄稼人堆里不是千里挑一,也是百里挑一”。写他之所以对待单干户态度不好,是由于“恨铁不成钢”,是由于对党的政策不了解。这样处理是正确的,这是符合这类人物的实际情况的。对崔成的思想转变处理得也合情理,当他生了病已经弄得众叛亲离的时候,他仍然坚持着他的错误思想,仍然认为自己是“一片好心做了驴肝肺”,认为“人情叫老高送了”,看到合作社的麦子比单干户的好,仍然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直到听说区干部陈同志撤职以后,他的思想才彻底转变。这是合情理的,这种人物的思想转变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对中农孙守山这个人物处理得也比较真实。写孙的退社并不只是单纯为了想发财,并不单纯是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合作社初期的混乱,由于韩四喂马自私,由于于荒地的不好好劳动。在这里较深入地挖掘了他的保守思想,他不相信合作社能办好,他认为:“这还不是和归大堆一样!那么点玩意儿,男男女女在里头嘁嘁喳喳乱呛呛,那到秋后能分点啥?我看不喝西北风,也得把脖儿扎起来!”他对使用新农具也抱着怀疑:“连他妈给他们留下的两只手还使唤不好呢,还新农具!”作者并没有把一个单干农民的思想简单化,如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作者也没过于夸大孙守山的落后思想,他贩瓦盆是想赚几个钱为“少的”办喜事,并不是想成地主富农,对于一个曾经分得土改果实的新中农来说,这样处理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作者又将他写成是一个勤劳、悍直的人,也是正确的。
另外的若干较次要的人物,也大都各自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如沉着、稳健的王永,开朗、幽默的老刘头,积极、热情的崔秀英,自私的韩四,浪荡的于荒地,顽固的董福,等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些人物还体现了合作化运动中各种农民类型,如韩四、于荒地、董福等各代表一种类型的农民。可以说,本剧在人物创造上又是具备了多样性这个优点的。
本剧在矛盾斗争的开展上,也是相当曲折、复杂的。在主要矛盾之外,又展开了若干小的次要矛盾。如主要矛盾是高振林和崔成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思想,引起这矛盾的焦点是孙守山的退社。就孙守山的退社又展开了若干小矛盾,如序幕中荒地买布不买牲口,一幕一场韩四管马自私,荒地唱送情郎、打扑克牌,都引起孙守山的不满,促成孙的退社,都是矛盾。二幕一场是矛盾最尖锐的一场戏,在这场戏里矛盾一个一个接连不断地发生,如崔成坚持串地,铁柱子、马金宝随声附和,韩四要退社,崔成要辞职,王永表现了消极情绪……这些矛盾都安排得很紧凑,获得了一定的戏剧效果。另外还有孙守山、孙有才父子之间的矛盾,孙守山、董福两个单干户之间的矛盾,崔成和孙守山之间更是一个较根本的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的矛盾。由于这无数的大小矛盾,所以使得这剧本具有了相当高的戏剧性,决定了这个剧本的演出效果是不会坏的。
可以说,本剧是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曲折而复杂的斗争过程的。在这一斗争过程的反映中,也展现出了若干生动的生活画面,使这剧本具有了比较浓厚的生活色彩。
本剧也写出了不少生动有趣的场面,如马金宝念顺口溜(三幕),老刘头、于荒地等计议帮孙守山家劳动力(三幕),于荒地扛布(序幕),分粮(四幕二场),老刘头敲钟(一幕一场),等等。这些场面在演出时都能引起观众的健康的笑声(我曾看过一个剧团的演出),使剧情不致沉闷枯燥,有着调剂作用。自然这些场面基本上都是和整个剧情分不开的,他们的生动有趣也是为现实生活本身决定了的,并不是作者故意追求的。
本剧的语言,基本上也是成功的。优点是丰富、生动;基本上也与人物的性格相一致;而且充分运用了成语、歇后语,符合农民语言的特点。本剧在成语和歇后语的运用上相当出色,一般都用得恰当,也符合说话人的性格。如高振林告诫于荒地:“要想富,半夜摸棉裤;要想好,就得起三百六十个早;要穷,才睡到日头红。”董福劝阻孙守山打马:“牛马是功臣,好比家里一口人!”崔成说庄稼人的希望向来是:“三垧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些成语的运用显示了农民语言的丰富。另如农民乙不愿意去帮孙家:“我是猪八戒摔耙子——不侍候那个猴啊!”老刘头夸赞朝阳屯名声大:“咱们是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呀!”孙守山说自己的老伴不穿花衣服:“瞎子挑水,早过井啦!”这些歇后语都是运用得很精彩的,在演出时这些歇后语都赢得了观众的笑声。我觉得,反对滥用歇后语是可以的,但却不能完全反对歇后语的运用,歇后语如果运用得好,是会使语言更加生色的。自然首先还须要看描写的对象,在知识分子的语言中歇后语就比较少,在农民的语言中歇后语就比较多,要紧的还是要符合人物语言的实际情况。本剧也有少数成语、歇后语运用得不够完全适当的。另外有个别方言也过于冷僻,在别地方人听起来就难免隔膜。
说到本剧的缺点,最主要的是对崔成的左倾冒进思想挖掘得不够深刻,就是说,还没能够把这种左倾冒进思想对合作事业的危害性充分揭露出来。
如本剧所表现,促成崔成和高振林矛盾的焦点主要是孙守山的退社,但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崔成对孙守山的退社并不起什么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孙守山本人的自私、保守思想以及合作初期的混乱情况,没有崔成,孙守山也是要退社的。再就孙守山入社说,起决定作用的也仍然不是崔成态度的转变,而是合作社本身的优越成绩,如无合作社本身优越成绩的示范,就是崔成转变了也仍然难以使孙守山入社。崔成的态度对孙守山的入社不是一点不起作用,而是起的作用不大,更不是决定作用。如孙有才对崔秀英所说的:“我看我爹这咱要不是因为和他(指崔成)不对付,备不住就能要求回社呢。”也仅是如此而已。在这之前,孙有才也已经说出孙守山之所以“心里动弹”,有了回社的意思,是因为看到社里的收成好,而且用了“好象剃头推子一样,一下去唰唰地就把麦子剪下来了”的收割机。再看崔秀英反驳孙有才的话:“你要这么说,我可不赞成!大叔(指孙守山)那个自私脑筋谁不知道?他要不看入社真是收入多,他一辈子也不会参加的!”可见崔成的态度问题对孙守山的入社并不起什么决定作用。这样说来,崔成所代表的“左”倾冒进思想既然没能充分揭示出它对合作事业的危害,那末对它的批判也就显得非常缺乏力量了。
是不是可以为了加大崔成“左”倾冒进思想的危害性,把孙守山的退社入社写成都是由崔成所决定呢?也不能那样。因为实际上,今天单干农民的入社不入社原本就不单纯是一个领导思想的“左”倾与否问题(“左”倾冒进思想在影响单干农民问题上只是一个因素),因此只是围绕着对待单干户的态度问题来揭露“左”倾冒进思想,这样的基础原本就是过于狭隘的。事实上,“左”倾冒进思想对合作事业的危害决不会仅仅限于对待单干户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社内工作的处理上,如贪多,贪大,图快,盲目追求高级形式,过多发展公共财产,因而减少社员收入,等等。如果在刻划崔成“左”倾冒进思想对待单干农民上发生偏差的同时,也着重刻划一下这种思想对待社内工作的危害(本剧虽然也接触到一点,如崔成反对小包工、责任制,但是非常不够),再和区上陈同志的“把自己糊涂思想当成政策,光知贪功劳,报成绩”,“七区的互助组三五年就变成集体农庄,不变也得变,购粮讲摊派,强迫推销化学肥料”等的左倾冒进思想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会能较深入地挖掘到这种思想的实质的。自然,本剧所写的是合作社成立初期的一些情况,要求它表现贪多、贪大、图快、盲目追求高级形式等与实际情况还有些不合。但我是说,如果要想把左倾冒进思想对合作事业的危害揭露得更彻底的话,应该另外安排情节,不应仅限于描写合作社成立初期的情况。
另外,本剧的矛盾虽表现得相当曲折、复杂,但却不够集中。如一幕二场正面地表现了孙守山、孙有才父子之间的矛盾,虽然这是一场相当出色的戏,但对主要矛盾的展现,关系并不大;而且还紊乱了人的注意,以为本剧的主要矛盾是在孙守山与社之间,即单干思想与集体思想之间(孙有才代表的是集体思想)。我觉得,这场戏如果不正面写出而放在暗场,会使得高振林和崔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其他如韩四伤马、实行责任制、孙守山董福之间的矛盾,等等,和主要矛盾联系也不够紧密。可以说,本剧有若干尖锐的、戏剧性饱满的大小矛盾,但这些矛盾却是分散的,彼此关联性较少的。
本剧所写的生活细节,虽然一般的都比较生动,但在选取上也还未能做到与主题需要完全一致。
再次,对单干户团结教育有余,批评得却不够。而且写了孙守山一再讥笑合作社,说合作社“买回一匹聚发青——大蛤蟆”,高振林的马伤了蹄子,崔成用腰带给马裹上,孙守山讥笑说:“合作社到底富足啊!马也打上裹腿了!”这样令人觉得崔成对孙守山报复不也是有根据的吗?显然这样处理是不够适当的,这样对崔成的左倾思想的批判就更加减低效力了。
总之,本剧虽然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但基本上却是成功的,它的若干优点是较突出的。
本剧首先以较长的篇幅表现了生产合作社这一新鲜题材,对正面人物有较完整的刻划,人物性格鲜明,生活色彩浓厚,主题虽存在着缺陷,但基本上是正确的,有意义的。这是值得欢迎和推荐的剧本。
195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