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空间分布及其专业化结构

一 产业空间分布

产业发展有多种描述方式,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是两个主要维度。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主要研究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经济体系下,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第一产业,研究第一产业的内部生产结构及其变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由于第一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较重,光热水土分布基本上决定了种植业的结构。但不论是何种农业生产类型,在传统生产条件下,我国的农业以家庭为主要生产组织单元,家庭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的基本单位,这导致农业生产无法按市场规律去组织。产业结构升级从宏观层面而言是从单一的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型,再向现代服务业部门转型的过程。和农业生产相比,工业生产具有集约化特征,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其生产的连续性也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从投入来看,农业生产在其传统阶段是以人力投入为主,工业则以资本投入为主,但到现代服务业阶段又以人力投入为主,在不同阶段伴随社会结构的上升,其内容和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产业结构既包括三大产业结构的关系和变动,也包括产业内的行业结构变动,既包括产值和就业的比例,更多的则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变迁。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和升级,特别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为工业化本质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过渡的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张培刚,2001)。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变化以实现自身的合理化,并向深加工化、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由此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遵循两条路径:一是新兴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和传统产业比重的持续下降;二是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分解来衡量,即劳动力由低生产率行业向高生产率行业的转移(薛继亮,2013)。

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产业组织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源于美国的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这一范式存在单向的密切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最终决定市场绩效,从某种角度来看,市场集中度是理解SCP范式的核心(牛丽贤、张寿庭,2010)。SCP范式受到诸多质疑,虽然经由不同学者完善、补充和发展,但均是把企业当作一个黑箱来看待,过于强调企业作为一个点的市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在当前的分工趋于细化、企业发展趋于扁平化的形势下,可能需要进入企业内部予以探究,新制度经济学从所有权结构、组织结构来细化分析企业行为的方法开始向内部结构讨论,从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视角。

但不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产业组织,都有其真实的空间表达,从产业的空间分布来理解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一类特殊的集聚经济,而这种集聚从产业的角度是有别于农村的,其是以现代工业为主,并在一定时期向服务业转移。

二 地区专业化

地区专业是对产业空间分布的一种最重要的度量方法,它试图解释产业空间分布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一些产业在一些地区集聚,而另外的产业在另外的地区集聚。这种产业空间分布在传统的竞争理论上是很难解释的,因为传统建模的需要没有把收益递增包含在内,但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不完全竞争理论、规模经济及企业产品竞争力差异等理论和模型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区专业化的解释越来越全面,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如克鲁格曼(Krugman,1991)用区位基尼系数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情况,计算了美国三位数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Amiti(1998)则计算了欧盟10个国家三位数的27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及5个国家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以检验欧盟国家在1968年到1990年的工业是否更为集中。地区专业化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樊福卓,2007),包括产业结构差异系数、地区化专业指数、行业分工指数、地区基尼系数等,每个指数在度量中均有其差别化的指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从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言,要讨论城市化经济的性质及其结果,应更注重集聚而非分工的作用,则在本部分主要讨论两个指标:一个是地区经济密度,即各城市建成区的平均工业增加值来观察各城市的经济密度差异及其变化情况;另一个是工业地区区位熵,以考察地区专业化情况。

(一)经济密度

201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56.1%,城镇常住人口为77116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了2200万人,而199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30.48%,可见城市化进展迅速。从城市经济发展来看,2014年城市市辖区生产总值为396268.19亿元,人均92255.8元,而1995年则分别为31203.71亿元和6530元,分别增长了11.7倍和13.1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各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如果从经济密度的角度来看,情况会有不同。2004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286个,建成区面积为30406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产出25044万元;到2014年,地级以上城市为292个,建成区面积为49772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产出达到79616万元,是2004年的3.18倍。

但如果观察单个城市的发展变化情况,又有较复杂的局面。过去十多年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多数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总体来看,城镇建成区面积在十年间增长了64.88%,一些城市如鄂尔多斯、揭阳等增长了3.9倍、3.4倍;也有一些城市如双鸭山建成区面积反而减少了。以深圳市为例,作为我国开放发展的前沿城市,其建成区面积在2004~2014年增长了61%,与全国总体城市发展情况持平;但从经济密度来看,其每平方千米国民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62119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79795万元,增长了1.89倍,高于全国城市总体的1.62倍的涨幅。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和上海两特大城市的涨幅分别为3.3倍和2.1倍,虽然其经济密度的绝对数值远低于深圳这样的开放前沿城市,但其增长速度远高于中小城市。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城市经济密度的结构和性质,我们研究了2004~2014年284个[1]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经济密度的详细情况,发现如下特征。

1.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经济密度总体上高于地级城市

在具有有效数据的284个城市中,涉及省会城市或直辖市30个,总体上看,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经济密度高于地级城市。2004年284个城市平均经济密度为48386万元/平方千米,高于平均经济密度的城市为112个,占全部城市的39.4%,高于平均经济密度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23个,占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76.7%;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中,经济密度最高的是上海市,为94382万元/平方千米,最低为银川市,仅有14654万元/平方千米,前者是后者的6.44倍。2014年,284个城市的平均经济密度为75026万元/平方千米,高于平均经济密度的城市为108个,占全部城市的38%,与2004年相比略有下降。其中,高于平均经济密度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22个,占比为73.33%,与2004年基本持平。从增长幅度来看,2004年到2014年城市经济密度平均增长184%,有198个城市低于平均增速,2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低于平均增速。而建成区在2004~2014年平均增长了75%,其中有139个城市低于平均增速,15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低于平均增速。可见,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经济密度总体上显著高于地级城市,但其增速的优势并不明显。

2.东部城市经济密度总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

城市经济密度的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东部地区总体上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观察3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2004年的7个和2014年的8个经济密度低于平均值的省会城市均在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经济密度与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基本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趋势(见图1-1)。但各城市经济密度的增幅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处于西部地区的西宁、银川、成都、呼和浩特等城市增幅均在200%以上,同时北京、天津、南京这些东部城市增幅也在200%以上,但上海、武汉这些特大城市的增幅排名居末(见图1-2)。

图1-1 3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经济密度比较

资料来源:据《中国城市年鉴》2005年、2015年相关数据计算。

图1-2 3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经济密度和建成区增长比较

资料来源:据《中国城市年鉴》2005年、2015年相关数据计算。

(二)工业区位熵

对城市的地区专业化度量有多种方法,但观察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层面会发现,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一个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力量,制造业的结构和性质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性质。基于此,本部分以制造业区位熵来度量城市专业化程度。其结构如下:

其中:

,如果Eij代表i地区j产业的产值(或就业),则Sij代表i地区j产业的地区产值(或就业)份额;

,代表j产业在全国产值(或就业)中的份额。

一般认为,当区位熵大于1时,表明地区存在生产的专业化,反之不存在专业化。

分别计算2004年和2014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制造业区位熵,有如下发现。

1.地级城市的制造业区位熵高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

2004年制造业区位熵大于1的城市一共有112个,占比为39.4%。其中存在制造业专业化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10个,占全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1/3,而地级城市具有专业化的比例则为40%。到2014年,制造业区位熵大于1的城市仍然为112个,但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制造业区位熵大于1的城市增加到11个。但3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区位熵的平均值则从2004年的0.87下降到2014年的0.82。

2.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观察城市制造业区位熵在十年间的变动趋势,总体上专业化程度存在下降趋势,28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162个城市的制造业区位熵是下降的,占比为57%,其中省级城市下降更多,在观察的3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中仅有杭州市、南京市等8个城市的专业化程度在上升,其余22个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见图1-3)。

图1-3 2004~2014年3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制造业区位熵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年相关数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