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018~2019中国经济年会观点综述》:深化新时代改革开放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18~2019中国经济年会观点综述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国经中心”)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主办的“2018~2019中国经济年会”在京召开。本届年会主题是“深化新时代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会议深入学习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等议题展开讨论。

一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指出,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这给我国带来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新的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18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四大宏观调控目标可以较好实现。

(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指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根源是要素配置扭曲。应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一是加强国资国企改革,清晰界定出资人权利,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下放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权力。二是为民营企业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三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税清费减补贴,建立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四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形成专门服务于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度推进市场化。一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对新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公平竞争的审查,应通过立法来明确竞争政策在政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二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清晰界定各类产权,健全以公平为核心的产权保护制度。三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适度放活农民对宅基地使用权和交易权,只有土地资源能交易才能吸引城市的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带动乡村振兴。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表示,做好银行、保险业的监管工作要建立稳健发展长效机制。针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保监会要求银行等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和债券的投资力度,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

国经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关注当前,也要关注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不是越高越好,制造业才是强国之基。二是制造业结构。应关注重工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的关系、产业链中高端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的关系。三是城乡结构,形成崭新的城乡形态。四是企业结构。未来的企业结构不应是按所有制划分,而是按企业类别划分。五是贸易结构。全球贸易方式、贸易方向等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要进行结构调整。六是区域结构。应从过去仅考虑国内区域结构转向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看待全球区域结构和互联互通。

二 推进改革开放,“以点带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国经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建议在长三角地区建设自由贸易港,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和南京—南通港为依托,由上海、浙江、江苏共建自由贸易港,围绕全球一流的航空航运能力,以离岸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等为重点,打造国际贸易中心、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将其建设成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

国经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中西部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加快中西部发展,一是要优选一批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建设项目来吸引投资,二是要加快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三是要扩大中西部开放,四是要立足本地资源培养优势产业,五是通过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河南走在中部地区发展前列,其中郑州航空港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武汉、长沙、合肥、太原、南昌等中部城市都可以借鉴郑州航空港的经验。

国经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表示,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要切实增加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实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从中央层面,应围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改革体制、完善政策、创新举措、补齐短板,完善中部地区崛起的顶层设计和细化政策支持,同时应支持中部地区在重大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更好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此外,还需大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强有力的对外开放。

辽宁省副省长李金科表示,辽宁通过落实推进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和以沈阳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转型示范区建设。进而实现对辽宁的统筹带动。辽宁正依托沈阳经济区努力将以沈阳为中心的五个城市打造成新型工业化转型示范区。以沈阳和抚顺两个城市为主体,打造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以吸引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形成辽宁新的增长极。

三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认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要推动制造业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市场化模式聚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刘正荣认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两个精神。一是工匠精神,精品才是消费市场中的“硬通货”,只要有过硬的产品,就没有做不大的市场。二是创新精神,必须要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模式,高度重视品牌建设,践行品牌强国战略。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任志武指出,我国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面临四大短板。一是关键技术短板。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和基础材料等瓶颈突出。二是创新成果质量和转化短板。创新成果数量大,但大量闲置。三是科技人才短板。专业工程师、高水平技师不多,人才缺口巨大。四是发展不平衡短板。某些新兴领域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但很多行业仍相当落后。北上广深等创新集群快速发展,但东北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创新能力弱。未来,我国创新发展有六个趋势,即创新生态加速重构,创新投资多元红利不断释放,创新体系布局加快建设,国际创新合作多元深入融合,经济社会数字化加速融合,新兴产业发展持续领跑。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中芯国际集团董事长周子学认为,企业是创新主体,企业创新首要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落后国家凭借巨大的市场最易产生应用创新,应用创新倒逼技术创新。我国应用创新成效显著,倒逼上游技术创新,但越往上游创新越难,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投入。支持企业创新,首先要保护知识产权,其次要有开放合作的观念,还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官产学研合作体系。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提出,企业可以在模仿中创新,通过模仿创新逐渐转变为自主创新。模仿要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把企业以往的积累都融合进去,形成新的产品,逐步开启自主创新。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认为,创新生态非常重要,包括市场生态、产业链生态、技术生态等。我国拥有良好的互联网生态,包括优良的基础设施、全世界最多的移动或电脑终端客户群,这孕育了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平台,支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闻佳提出,创新有几点很重要。一是环境。创新与环境正向互动。比如硅谷在几十年里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才产生好的创新格局。不是圈一块地、给点政策就能把创新做起来。二是意识。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文化。要围绕客户需求来创新,体现价值导向。四是组织。创新需要有灵活性的组织,不断推动业务创新,提高创新效率。

四 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一)扩大开放需要完善配套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表示,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行政干预;保护产权,鼓励创新;构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

(二)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度融入世界,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国经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开放的核心是规则,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国际环境很重要,而德国、韩国等国家发展的实践证明,开放条件下,国内各个领域的企业如果发展速度和竞争力赶不上外资企业,将会被淘汰。开放会带来进步,真正参与全球合作、提高自身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会得到快速发展。

亚洲金融协会秘书长杨再平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是一项重大部署。扩大开放、全方位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对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着力提升企业的国际生存与竞争能力。在金融领域,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独大是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需要推动相关国际金融体系规则制度改革,包括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着力完善商业银行参与“一带一路”的体制机制

招商局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胡建华表示,企业“走出去”要“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的生产要素优势相结合,切实抓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时,企业面临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应借鉴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等经验,推动当地政府优化发展环境。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表示,缺钱、缺信用体制机制建设是商业银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难题,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等业务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释放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但相关的技术、流程等标准需要达成国际共识,我国相关部门、商会、企业应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提升金融促进企业“走出去”的支撑作用。

(信息部 景春梅 陈妍 綦鲁明 王成仁 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