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翊钧看来翁应龙的带来正中下怀,毕竟秦、汉、明三国对于国土都没有太大的需求,灭亡大宋同样无法带来好处,反而会有极大的危险。
看现在的蒙古就知道了,蒙古明面上有国师金轮法王,中生代有蒙古三杰:潇湘子、尼摩星、尹克西,身后还有密宗高人的存在。这样的配置在原著中,被郭靖等人击败,连蒙哥汗都击杀于城下。
如果三国对大宋发动进攻,那么好不容易与大宋武林建立起来的联系,瞬间就会跌至冰点。
朱翊钧可没本事防备郭靖等人的刺杀,到时候杨过恐怕也会背刺。
既然没办法统治这片山河,还不如捞取好处,前世老美的套路,朱翊钧也略知一二
:“@秦皇、汉武,大宋那边派使臣来了,不知二位有何意见”
秦皇:“寡人对这片土地不甚了解,万历帝有何高见”
汉武:“秦皇言之有理,这个世界与史书上的大宋毫无关系,朕也无从判断”
武则天:“你们能够入侵其他世界?”已经通读了史书的武则天,直到宋朝是大唐后续的王朝,看到三人交流,忍不住询问。
如果三国能够入侵其他世界,那也意味着能够入侵大唐或者说现在的名字:大周。
目前大周虽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下面却水流湍急,如果三国入侵的话,那本来就反对女人当皇帝的那些老顽固定然趁机发难。
朱翊钧:“武皇稍安勿躁,时空通道不能主动打开,我等也是因为聊天群的任务才能来到大宋”
朱翊钧详细的为武则天解释了一番,打消了她的顾虑
朱翊钧:“两位也知道,这方世界武林高手众多,贸然出动大军占领宋境,定然会引起武林人士仇恨”
“所以朕打算接受宋廷义和,只是需让其付出代价”
“言之有理,既然是义和就需要让宋廷拿出诚意,不如让其割让几座城池如何?”春秋战国时期,义和的最大诚意便是割地。
汉武帝:“朕有不同意见,割让几座城池,意味着我等参与到宋、蒙战争之中,宋廷割让的城池定然会在宋、蒙交接之处,到时候咱们不成了宋廷的挡箭牌了?”
“要城池,不如要人口,想必大秦现在也不缺这点土地吧”
听到汉武帝的提议,秦始皇当即表示同意,刚才确实是以往春秋战国之间的经验,导致自己有些想当然,自己世界的土地有的是。
尤其是万历帝给了世界地图后,自己才发现,大秦之外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土地,没有占领,只是这些土地大多荒无人烟,需要更多的百姓前去耕作、生活,否则占领下来毫无意义。
只是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相互征伐,大秦同意后的华夏,人口只有区区2500多万人,这些人口大多分布在关中、中原等地带。边境苦寒之地,百里无鸡鸣。
汉朝也差不过,虽然经过数代皇帝的休养生息,人口达到了3600多,但随着汉武帝对匈奴发动大战,汉朝人口一度降低到3200多万人,整整少了400万人。当然这400万人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因为对匈奴作战,导致朝廷赋税过高,民众为躲避赋税和兵役,选择隐匿户籍或逃亡。
还有便是战死沙场的都是青壮年的男人,他们的战死导致大汉出现了数目庞大的寡妇。
朱翊钧:“除了人口,两位还需何物”
汉武帝:“粮草、银钱、布匹”汉武帝看完史书后,感觉自己特别的穷,有啥要啥。
朱翊钧:“根据朕的了解,此时的宋廷财政困难,恐怕拿不出多少银钱”
汉武帝:“史书上不是记载了,宋廷对蒙古每年岁贡吗”
朱翊钧:“没错,但岁贡只有区区二十万两白银,三朝均分的话,才不过七万两白银”
看到朱翊钧的话,秦皇、汉武感觉万历帝有些炫耀,居然看不上七万两白银。
秦皇:“万历帝误会了,大秦的主要货币仍然是以铜钱为主,白银已经属于贵重物品,想来汉朝也差不多”
朱翊钧拍了拍脑袋,他确实犯了常识性错误,时间不同,购买力也不同。
“是朕想差了,那就让宋廷岁贡二十万两白银,至于布匹就换成粮草二十万石,如何”
“好”
见两人都没意见,朱翊钧再次提议:“除了这些东西,朕还打算向宋廷索要宋廷所收集的各类书籍”
秦皇:“没错,寡人差点把这件事忘了,宋朝的武林人士都如此厉害,那宋廷存在这么多年,定然存有各种武林秘籍”
汉武帝:“所言甚是,普通的门派才几个人,哪比得上一个国家收集秘籍的能力”
三人在武则天羡慕的眼光中,定下了义和的条件
一、比照蒙古,岁贡白银二十万两,并将其中十五万两换成等价铜钱
二、岁贡粮草二十万石
三、将宋廷所有藏书,悉数交于三国
四、宋境内百姓两百万迁至三国境内
这样的条件出乎翁应龙的意料,本以为三国会狮子大开口,现在提出这四个条件,似乎少了点
毕竟大宋每年给蒙古也是这些钱,现在宋、蒙交战,显然不用再给了,转手给秦、汉、明三国也没有什么损失。
藏书就更不用说了,大宋别的不多,就是书多,除了再次抄录有些麻烦外。
至于迁徙两百万百姓,简直就不能说是要求,现在大宋境内土地兼并严重,流民、乞丐遍地都是,把这两百万百姓迁出去,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翁应龙试探的问道:“陛下,此条约实在过于优厚,让微臣心生惭愧,为表诚意,微臣做主将百姓增值三百万口,陛下意下如何?”
“甚好”
条约就此成立,翁应龙带着愉悦的心情,火速飞奔回大宋,将这个好消息带给贾似道。
这样优厚的义和条件,在宋廷没有任何波澜的通过了,甚至为了尽快履行约定,宋廷发动文臣、士子两千余人,日夜抄录。短短十五天,便将所有书籍抄录了一遍。
而后贾似道便马不停蹄的将五万两白银,七十万贯铜钱,十万粮草以及前期的一百万流民,送了过来,并表示剩下的粮草、百姓,半月内一定凑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