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招揽杨过的时候,秦、汉两国也没闲着,秦、汉、明三国联军支援襄阳城的事情,已经世人皆知。
大秦虽然因为史书记载的原因,导致很多文人雅士望而却步,但也有人不在乎,毕竟南宋实在太窝囊了,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汉朝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汉武帝在史书上的名声比秦始皇好太多了,北击匈奴、南平百越、通西域,奠定汉地基本版图,促进丝绸之路繁荣,哪怕晚年沉迷求仙问道,宠信方士,也不影响他的地位。
不过秦皇、汉武两人招揽的都是落魄士子,普通文人。至于武林豪杰,也只招揽二流高手,毕竟一流高手太不可控,万一起了歹心,那两朝跟本没有防范的措施。
大明这边就要好很多,毕竟火炮毁天灭地的情形,让很多人不敢动小心思,加上神雕大侠杨过已经加入大明,就更让其他人不敢造次。
除此之外,神雕世界的朝廷,南宋皇帝,宋度宗赵禥也派遣使臣面见万历帝朱翊钧,或者说是贾似道假借皇帝的名义前来觐见。
毕竟宋度宗是智力低下,其生母因为出身卑微,在怀孕时被逼服下堕胎药,导致其先天体弱、智力受损,七岁方能说话,成年后更是以好色闻名,即位后一日宠信三十余名宫妃(史书真实记载,感觉就离谱),甚至将政务交于宠妃‘春夏秋冬’四位夫人处理。
还极度依赖权臣贾似道,封其为太师,贾似道与后宫妃子勾结,把持朝政,权倾朝野。
贾似道心腹的觐见,让朱翊钧很高兴,根据史书记载,贾似道的历史评价也充满了争议。
一方面被史书列为奸臣,批判其专权误国,生活奢靡,独揽朝政十七年,打压异己、笼络士人,甚至篡改史书以巩固权威。其生活奢靡,收藏书画珍宝,沉迷斗蟋蟀并著《促织经》,被讥为“蟋蟀宰相”
另一方面却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推行公田法,强制收购大地主超额的土地以充公田,抑制土地兼并并保障军需,这一点跟张居正的改革差不多。
只不过张居正的改革有朱翊钧的全力支持,还有军队的武力保障,加上东厂、锦衣卫的情报支持。
贾似道的改革却因为执行官吏的腐败,地主转嫁负担到平民身上,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因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失败。
贾似道虽有改革的魄力,但却受制于官僚集团阻力和蒙古军事压力,难以力挽狂澜。
正如后世的学者所言:‘若宋未亡,贾似道或为匡扶之臣;然宋亡矣,故一切罪责归于其身。’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朱翊钧很想跟其聊一聊
“宣”
冯保看了朱翊钧一眼,站直身子,声音尖锐而高亢“宣,宋使觐见”
门外的禁军同时拉长了声音“宣,宋使觐见”
一直在外等候的,翁应龙听到禁军将士高亢的声音,打了个激灵。
翁应龙是贾似道的亲信幕僚,长期负责处理机要文书,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从没有进过军营,更没有见过如此威武的将士。他这次带着贾似道的命令前来,主要是为了跟这些其他世界的军队,达成某种和平协议。
贾似道及其心腹,都知道此时的大宋,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外有蒙古大军虎视眈眈,内有官僚推诿扯皮,如果此时再与秦、汉、明为敌,那宋朝恐怕会不战即溃。
所以贾似道派翁应龙前来,就是为了稳住三国,只要能够不让三国征伐大宋,可以答应任何条件。
翁应龙在大明将士杀人般的眼神中,战战兢兢的走入大营,面见万历皇帝
待其行了一番大礼后,朱翊钧开口:“贵使前来,所谓何事”
烛火在帅帐内摇曳,翁应龙跪在青砖地上,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他偷眼望向御案后的朱翊钧,只见年轻的帝王正漫不经心地翻阅着军报,金线绣的龙纹在烛光下忽明忽暗。
翁应龙:“启禀皇帝陛下,我朝官家派小臣前来感谢大明相助襄阳城”
“不知贵军粮草是否有缺,我朝愿未大军供给粮草”
“贵国皇帝有心了。“朱翊钧突然开口,惊得翁应龙浑身一颤,“只是我大军粮草尚可支撑月余,倒不必劳烦贵国。“
他屈指敲了敲案上堆积如山的文书,纸张摩擦声在寂静的帐内格外清晰。
翁应龙慌忙直起身子:“陛下容禀!襄阳围城日久,百姓困苦。我朝愿每日运送粟米五百石、干草千担至联军大营,以表两国交好之意。“他说着从袖中掏出礼单,却被冯保横插一步拦住。
朱翊钧忽然冷笑:“宋使好算计。我若收下这些粮草,倒成了你们养在襄阳的看门犬?“他抓起案头茶盏重重一磕,茶水溅在摊开的舆图上,洇湿了临安城的标记。
“陛下明鉴!“翁应龙膝行两步,额头几乎触到青砖,“我朝绝无此意......“
“那便更可笑!“朱翊钧霍然起身,玄色龙袍扫落几本文书,“自联军入驻界城,贵国朝廷连个送粮的民夫都未派过。如今蒙古退兵才想起送粮,是要买朕退兵?“他抓起礼单摔在地上,纸张擦着翁应龙的脸颊飞过。
翁应龙浑身发抖:“襄阳确属大宋疆土......“
“疆土?“朱翊钧踱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长江,“蒙古人围城三月,你们在临安城里斗蟋蟀;郭靖带百姓吃观音土守城,你们在西湖画舫听小曲。现在倒想起襄阳是你们的疆土?“
帐外忽传来操练声,戚继光浑厚的口令声穿透牛皮帐幕。翁应龙咽了口唾沫,颤声道:“朝廷确有难处......“
“难处?“朱翊钧猛地转身,腰间玉佩撞出脆响,“刚才不是还说为我大军供应粮草,莫非贵国再戏耍朕?“
“小臣不敢,小臣不敢”翁应龙不住的磕头
好一会,才抬起头:“大宋愿与大明结为叔侄之邦!每年供奉粮草万石、蜀锦千匹、白银五十万两!“他额头渗出鲜血,顺着鼻梁滴在青砖缝里,“求陛下垂怜江南百姓,莫要让战火......“
朱翊钧盯着翁应龙,忽然轻笑:“冯保,带宋使去偏帐歇息。“
翁应龙还想说什么,却被两名锦衣卫架着退出大帐。夜风卷着沙粒扑进帐帘,将案头烛火吹得忽明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