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朱由检也没有过多的纠结于此事,毕竟不管是现在还是后世,做人的第一准则就是遵守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违反规则,那就是要付出代价的。

越往前,人流越密集,王承恩也是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挤出条路来,来到了粥棚的前面。

粥棚里一字排开十几口大锅,都是那种五尺口径的大铁锅,锅底加着柴,烈火腾腾地正熬着粥,一股的米香在空气之中弥散着。

正在施粥的只有一口大锅,掌勺的是一个五大三粗的胥吏,满脸横肉,一口京腔,不停地骂着脏话。

朱由检目光落在了那口大锅上,他的脸色顿时变得冷峻了起来。

米多汤少的才能称之为粥,米量适中的那叫稀饭,米少汤多的那只能叫米汤了。

而官府施粥则是有统一标准的,必须要施厚粥,也就是插筷不倒,裹巾不渗。

显然这锅里的东西并不能称之为粥,甚至连稀饭的标准也够不上,只能是介于稀饭和米汤之间,筷子放进去,立马是横着飘。

如此赈灾,不是糊弄人吗?

就这么一碗米汤,如何才能让那些饥肠漉漉的流民来裹腹,这么搞下去,会出人命的。

“岂有此理,谁是负责此次的舍粥的官员,立马滚出来!”朱由检怒叱道。

那胥吏停了手中的大勺,斜眼瞥了朱由检一下,冷笑一声道:“打那儿跑出这么一个傻缺,敢在这里吆五喝六的,我们县太爷,是你想见就能见到的?”

这话立刻把王承恩给惹毛了,这个胥吏真是好大胆子,就连万岁爷也敢辱骂,真是不知死活。

王承恩正欲上前教训他几句,那知煮粥的那边传来一声喝斥:“放肆,周大,本官平时是如何教你们的,不可恃强凌弱,不可以大欺小,你都忘了吗?”

周大立刻是收起跋扈的神情,嚅嚅地道:“知县大人,是他们先出言不逊的。”

“那也不能无礼,狗咬你一口,你还能咬回去不成?”

说着话,打后面走出一人,若不是他头顶着乌纱帽,身穿着青色的官袍,还真没有人敢把他当成是官员。

一脸的锅黑,官袍都快成抹布了,脏兮兮的,比起最为落魄的乞丐来,也是不遑多让了。

王承恩冷笑着,一个知县七品官,在他眼里,不过是草芥的存在。

再说了,能让陛下都震怒的事,一个小小知县能兜得住?

王承恩看向他的眼神,自然就跟看一具死尸没有区别。

那知县也看到了王承恩,虽然眼中掠过一丝的惊讶,但依旧只是不卑不亢地拱了一下手,道:“原来是厂公大人,失敬失敬。”

这回反倒让王承恩有些意外了:“你认得咱家?”

“厂公大人名震朝野,京中谁人不识,下官也是有缘见过厂公几次。”话音之中虽然有恭维之意,但却不卑微,“只是不知今日厂公突然大驾光临,有何见教?”

王承恩轻咳一声,道:“咱家倒没什么事,只是后面的这位爷有话要说。”

说着,王承恩一闪身,把朱由检亮了出来。

那知县定睛一看,面露出惊骇之色,不过他很快就平静了下来,环顾了一下四周,道:“此处说话不甚方便,这位贵人如果有事的话,还请到县衙一坐。”

朱由检微微颔首,随同那知县进城,来到了县衙之中。

那知县一进来就扑通一声跪倒在朱由检面前:“臣通县知县陈应运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微咦一声,道:“你居然认得朕?”

也不怪朱由检惊讶,七品的知县是没有资格参与朝会的。

“臣乃崇祯元年三甲进士,殿试之时,有幸一睹龙颜。”

“既然你早就认出朕的身份,为何方才不说?”

“陛下这身装束,必然是微服私访,臣如何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泄露陛下的身份。再者,粥厂之处,流民众多,陛下身份一旦泄露,岂不为流民所围,万一流民之中有居心叵测心怀不轨之人,臣万死亦不能赎其罪。”

朱由检微微颔首,一般的官员看到皇帝前来,早就顾不上其他,跪在地上山呼万岁了,这个陈应运倒是有些头脑的。

“难为你还能想得如此周全。不过,朝庭舍粥,自有规制,当煮厚粥,插筷不倒,若筷子浮起,必是人头落地!陈应运,你觉得你还能保住你的项上人头吗?”

陈应运沉默了片刻,凛然地道:“如果陛下认为用卑职的人头可以换来万千流民的温饱,那卑职甘愿献上这颗人头。”

朱由检倒是饶有兴致地打量了陈应运一番。

一般的官员,听到皇帝要砍他的人头,立刻吓得是屁滚尿流,跪地求饶了。

这个陈应运不但没有求饶,反倒是不卑不亢地顶了回来。

看他那黑炭似的脸庞以及叫花子一样的衣冠,显然在粥厂是没少干活的。

虽然七品官在皇帝的眼里不算什么,但对于一方百姓而言,他就是父母官,是一方天,肯亲自干活与民同苦的知县,整个大明朝恐怕也没有几个。

“那朕可以给你个机会狡辩一下。”

陈应运苦笑了一声,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陛下,如今这通县的府库之内,只剩下了不过百石的粮食,如果按规制熬厚粥的话,最多撑不过三四天就会粮尽,彼时城外的流民将如何赈济?难道眼睁睁地看他们饿死,抑或是激起民变,扰乱京畿?臣熬薄粥,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耳,只盼能多撑几日,等来朝廷的下一批赈灾粮。”

“那户部那边没有拨粮过来吗?”

“陛下,户部那边同样是粮食匮乏,太仓都能饿死老鼠了,臣多次上书,也只拨来了几百两的银子,若是以前,一两银子可买三四石粮食,可如今一两银子买不了三四斗粮,如此多的流民,这点银子不过是杯水车薪。”

朱由检沉默了,熬厚粥,的确是他有些想当然了。

现在全国各地灾荒不断,许多地方粮食绝收,所以才会导致流民四起,如果百姓都有吃得,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地出来逃荒呀。

既然有灾荒,那么朝廷的税赋肯定会大受影响,仓中无粮,又何以赈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