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驭未来:天俱时科技创新的基因密码
- 陈润
- 3070字
- 2025-03-28 10:58:08
一 点亮工程科技的灯塔
星空浩瀚,宇宙洪荒。谁来点亮工程科技的灯塔?谁来点燃科技创新的引擎?哪里是改变世界工业进程的拐点?哪里是撬动文明崛起的支点?这是关乎过去与未来的人类共同命题。人们在寻找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
纵观人类历史,寻找和思考的历程中写满了创新。而自农耕时代以来,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几乎主导了每一次人类生活的巨变。工业革命、电力革命、计算机革命、人工智能革命等皆可为鉴。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都源于所谓“天才”人物的突发奇想,将产业创新归功于个别企业的“单点爆破”。但大量史实证明,这些发明和创新并不是凭空顿悟的,而是渐进演绎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成果。
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科技的产生与发展同样没有任何“偶然”或“理所当然”。这段以血汗著成的文明史诗,销声于奔腾向前的经济洪流中,湮没于浩如烟海的科创资讯里,但仍不断以崭新的面貌续写其辉煌与传奇。
在天俱时董事长、总裁刘金涛看来,工程科技是很多学科的集大成者,它推动着冶金、生物、医药、化工等各领域顶尖技术的应用,并用实践推动理论,促进科学研究迭代升级,对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被正视和重视。
工程、科学、技术这三个词的聚拢、组合,催生出了一门新学科。读懂它,才能真正看懂近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逻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如天俱时一样的工程科技企业之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
“工程”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其本义是兵器制造和具有军事目的的各项劳动,后扩展到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诸多领域。古代的工程主要依赖于能工巧匠的经验和技艺,而现代工程则是科学与技术结合应用的产物。“科学”在于探索,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知识;“技术”则是所有工程工具、设备和过程的可用总和。科学认识世界,技术改造世界。工程是改造世界的实践,工程科技则是人们将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以实现改造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诸如改变世界格局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星球大战计划”,都是在科学发现与技术突破均已成熟、相互促进的条件下产生的。如果没有相对论,再先进的技术装备也无法搭建出曼哈顿工程。可以说,科技创新就是现代工程的灵魂,它决定了工程创意的产生及成败。
过去的70余年里,中国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世界工业强国的转变。其中,工程科技的发展厥功至伟,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为中国的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变革指明方向。
可少有人过问的是,这座灯塔是如何被点亮的?
1945年,欧洲战场硝烟初散,34岁的钱学森随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赴欧洲考察,他发现,导弹、雷达、原子弹等新式武器装备都是在交战国政府有计划地组织下,由科学家和工程师遵循工程科技规律密切合作,将最新的基础科学理论迅速应用到军事领域进行研究的成果。这些武器装备是工程科技成果的典型代表,它们展现了工程科技的巨大价值,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7年,钱学森借回国省亲之机先后访问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并发表题为“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工程和工程科技)的学术讲演。他把工程科技定位为连通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桥梁,指出在整个工程目标的实现中不仅要有技术创新,也要有理论或知识创新。工程科技能够澄清极其复杂的工程问题,使工程设计避免失误,以最为经济的方法达到目的,让工程科技建立在科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不再单纯依靠经验。而且工程科技研究成果还能引导工程技术发展。
在此基础上,钱学森讲出了那句名言:“技术和科学研究就是国家富强的关键。”
当时的中国正饱受战火摧残,不具备发展工程科技的环境和条件,但这些振聋发聩的观点点燃了一批学者、技术人员投身工程科技的热情和决心。他们擎着工程科技的火种,纵身跃入未知的海域,在暴风雨中游向孤岛,立志要在上面建起一座属于中国工程科技的灯塔。
钱学森留下的工程科技思想体系、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为建造灯塔打下了地基,但若要把灯塔建得足够高,还需要更多的物料和人力。
工程科技的进步并非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的简单叠加,它必须在非常具体的条件下才能发生——足够大的市场需求、专业素质足够强的相关行业参与者及现代化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三者缺一不可。
为达成上述条件,西欧探索了数百年,而中国只用了数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带动了科学与技术发展,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各工厂、单位、机构通过集中化、纪律化、标准化的手段,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为满足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的需要,中国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工程科技研究者。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席卷全国,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科技研究者选择“下海”创业,成为推动工程科技研发及工程技术升级的生力军,并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研发模式、生产流程加速了工程科技灯塔的建成。
作为生力军中的一员,天俱时不仅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对工程科技的理解,而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中不断冲破迷雾,用新技术拓宽工程领域的认知边界,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智慧与力量。
科技是天俱时的第一属性。从定位上看,天俱时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工程技术服务商、先进智能装备制造商。天俱时最擅长的科技创新有两类,一类是将尚未被广泛推广的工程科技应用于实际生产建设过程中,解决工程中的适应性、效率、成本等问题;另一类是将其他行业的成熟技术跨行业应用于制药、环保、冶金工程等领域,让工程科技发挥最大效能。但无论是哪一类科技创新,都是将已有的科学理论、生产技术重新组合或跨界应用。
天俱时并不过分追求石破天惊的突破性研究发现,而是执着于一次次地对已有技术进行因地制宜的渐进式创新。实际上,天俱时所承接的大部分工业建设工程都属于流程工业的范畴。这一工业门类往往面临着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生产安全、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考验。
天俱时通过久久为功的不懈努力,利用工程科技优势,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建设活动的技术,向着更科学、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天俱时首创的T-EPC1模式,其工艺技术始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如在钢铁工业领域,不断改进以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简称“链回环”)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帮助众多钢铁企业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在江苏镔鑫项目2中,天俱时应用了国内规模领先的链篦机,堪称链回环技术的完美呈现,节能减排效果在中国钢铁企业中首屈一指。
在T-EPC模式的引领下,天俱时以客户需求为服务宗旨,以产品技术为工程核心,为客户提供具有特色的技术、工程、产品等全流程服务,最终向客户提交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的工程项目,进而树立“天俱时交付”的金字招牌。
可以说在工程科技领域奋进的道路上,天俱时承续了钱学森等先辈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工程建设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如今,中国科技发展已行至新的转折点,从过去对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跟随与改进,到现在的自力更生,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科技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星河不远,自砥为光。走在工程科技前沿的天俱时,努力为工程科技领域贡献着光和热,成为工程科技企业中率先点亮的一座灯塔,用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超越性的实践,为我国工程科技企业指引了一条通往光明未来的发展之路。如同一支火把引燃另一支火把,一座灯塔也会点亮千万座灯塔,共同照亮中国工程科技的壮阔航路。
1 详见本章第三节。
2 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150万t/a球团工程总承包(EPC)项目。